分享

2020年各区中考二模记叙文汇总,欢迎收藏、转发......

 美丽妖精 2021-09-02

2020年二模记叙文

宝山区

 找到一点光       

刘同

⑴我高一的时候就听说了老贺。老贺是文科重点班的班主任,也是年级所有文科班的英文老师,而我高一时就读于理科重点班。高二的时候文理正式分班考试,我考得很糟糕。

⑵我和老贺不熟,他高高壮壮,笑眯眯的,学校里都是他的传说:教课很厉害啦,英文口语全市冠军啦,以及他每天晚上都要去我们当地最高级的酒店吹萨克斯啦……

⑶很多人对此颇有微词,一个老师怎么能去酒店兼职呢?一个英文老师再新潮也不能这样啊!

⑷可老贺每次出现在学校的时候,样子自信,脸上挂着微笑,好像别人的议论于他而言,只是吹一口气那么随意。

⑸我很羡慕这样的人,并且,很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⑹因为崇拜久了,久而久之就好像和他很熟一样,以至于鬼使神差地,那天我鼓起勇气站在了老贺他们班的门口,等着他下课。

⑺老贺走出来,怯懦的我站在走廊上喊了一声:“贺老师。”他停下来看着我。

⑻我说:“我想找你。”

⑼高中的我不是一个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人,但不知为何,看到老贺,我有想表达的欲望。

⑽一米八五的他停下来,低头看着当时一米五八的我,目光有压迫感,可是我看到他的嘴角扬起了微笑,突然就有了能够与他对视的勇气。

⑾“好的,我知道了。我回去考虑一下,你不用太着急。”老贺带着微笑说。

⑿后来,当我的名字真的出现在文科重点班的名单里时,我的心里痛哭了一场,并且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就算不是为了自己,也要为老贺对我的信任。

⒀可惜,进入高二之后,我的成绩依然没有明显起色。我学不进数学,因为根本听不懂;我学不进语文,死记硬背的东西,就是做不好;英文也烂的一塌糊涂……我开始躲着老贺,怕他失望。

⒁老贺似乎发现了我的异样,他也不找我谈,而是点名让我参加各种文科班的课余活动。我的普通话很烂,他偏让我参加演讲比赛;我逻辑思维也不是很好,他偏偏让我组织班级的辩论队;我根本不会跳舞,他竟然让我和几个男生一起跳民族舞《珠穆朗玛》;他还给我一篇稿子,让我参加英文口语比赛……

⒂我每天无精打采,觉得世界全是黑的。唯一的光,可能就是老贺发现我快要沉到海底,冷不丁把我打捞上来那一下。虽然我一直沉底,但他每次点到我名字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告诉自己: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一定要做好啊,要做好。

⒃我们跳的《珠穆朗玛》拿了一等奖;我参加了英文口语比赛,拿了优秀奖;我组织的辩论队,居然出线了……我成绩不好,老贺却让我用另一种方式体验到了做学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⒄之后,我按照老贺教我的方法去做,每天把数学的每一个小节弄懂,慢慢的小节考试我能考到前十名,虽然一到大的月考就掉下去了,但我不会再轻易的觉得自己不行了。

⒅也许是因为数学成绩慢慢好起来,我对其他科目也开始渐渐有了自信。人生的齿轮就这样开始缓缓运转起来了。

⒆也许是老贺当初说“他是一个会在黑暗中找光的人”,所以后来无论遇见怎样的事情,我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怎么办?完蛋了”,而是“来,我们来看看光在哪里吧”!

⒇后来,我如愿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老贺也来了。我问老贺,高二时为什么会同意我进入文科重点班。他想了想,说:“你之前在理科班好像做任何事情都躲在后面,我觉得你这个小孩儿气场很弱,完全没有想到你能主动来找我,说实话那样的你把我吓了一跳,我很吃惊,你这样的人怎么敢来跟我谈你的想法呢?”

(21)是的,再黑暗的环境,人也应该从中去寻找一点光。我相信,信念会给你比能力更强大的力量!

17.对第⑷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不屑一顾的态度。

B.夸张  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不屑一顾的态度。

C.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非常重视的态度。

D.夸张  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非常重视的态度。

18.对第⑵段的作用,下列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写出老贺是一位不务正业的老师。

B.交代别人对老贺颇有微词的原因。

C写出我羡慕崇拜老贺的原因。

D.交代我很想去文科班的原因。

19.下列这段文字应该放在文中哪一段后面?请简述理由。(6分)

我说:“贺老师,我是理科班的学生刘同。您可能不认识我。我很想进入您的班,我知道这一次考试我还差了一些,但是我肯定可以的,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20.概括第⒂段—第⒅段的内容。(4分)

21.文中的“光”,对于作者有特别的寓意;作者反复写“光”,也有特别的用意。请依次作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1(22分)

17.(2分)B

18.(4分)A  D

19.(6分)第⑽段。(2分)这段话有下列几层意思:自我介绍(现状)、表达心愿及决心。(2分)这几层意思是上文我在与贺老师对视后才有勇气说的,(2分)也是下文贺老师准备帮助我的基础。

20.(4分)我在老贺鼓励下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并获得不少成绩,之后渐渐有了自信,学业上也慢慢有了起色。

21.(6分)写“光”有寓意:它是我人生至暗时刻的希望,也是我战胜困难的信念。作者反复写到光,并且寓意其中,由此揭示主题:希望和信念,会给你比能力更强大的力量。

崇明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0分)

中 等 生

刘继荣

①女儿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而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中间,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丈大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很受伤地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丈夫无言以对,我不禁笑出声来。

②中秋节,亲友相聚。众人的话题渐渐转向各家的儿女,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四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十二岁的女儿在众人的催促下,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③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丈夫的神情,极为尴尬。回家后,他叹着气说:“咱们难道真的眼睁睁地看着她当中等生?”

④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为提高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孩子像一只疲惫的小鸟,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没多久,孩子就病倒了。

⑤我和丈夫,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女儿正常的作息时间。我们对女儿,是心疼的,可面对她的成绩,又有说不出的困惑。

⑥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带着丈夫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yíng yíng,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可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到了下车时,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丈夫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⑦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丈夫感叹道:我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⑧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随后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⑨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着她。她安静地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我的心,竟是蓦地一暖,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19.根据拼音写汉字:一路上笑语yíng yíng           (2分)

20.女儿的几番言行,让作为家长的“我”和丈夫对“中等生”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事件背景

女儿的表现

家长的态度

中秋节,亲友团聚,孩子们畅谈理想

女儿坦言只想成为一个好妈妈

   (1)   

周末,与同事全家结伴郊游

      (2)      

骄傲

   (3)   

女儿认真地告诉我只想成为一个普通人

   (4)   

21.第④⑤段从记叙顺序上属于,

其作用是 。(4分)

22.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⑨段划线句(4分)

2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的标题“中等生”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B.本文反映了当前社会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现状。

C.本文警示家长要更多地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

D.本文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二)中等生(20分)

19.盈盈(2分)

20.(1)失望 (1分)   (2)女儿忙着照看食物,安抚大家的情绪(2分)

(3)期中考试后,被告知女儿成为最受全班同学欣赏的人(2分)(4)理解(1)

21. 插叙(1分),补充交代了父母为提升女儿成绩进行的一系列揠苗助长的行为,表现出父母的无奈与困惑(1分),与下文女儿是同学眼中的“优秀生”形成对比(1分),从而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1分)。

22. 语言点(1分);表达效果(3分)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织毛衣时节奏的舒缓(1分),表现出女儿对平淡生活的快乐满足(1分),体现出母亲对女儿的理解(1分)。

示例二:运用叠词“缠缠绕绕”“星星点点”等(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织毛衣时节奏的舒缓(1分),表现出女儿对平淡生活的快乐满足(1分),体现出母亲对女儿的理解(1分)。

23.C(4分)

奉贤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1分)

                                   余显斌              

①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②他轻声说:“在医院。”

③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gěng yè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④他忙说:“娘,没啥。”

⑤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⑥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⑦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

⑧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⑨他说:“白血病。”

⑩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紧张地望着他。

11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12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13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14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15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16娘眼睛一亮:“真的?”

17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18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19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20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21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22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我给那个女孩说说。

23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24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25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26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27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28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29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30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31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32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33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34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35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36他猜对了。

37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38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39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40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41他望着爹娘笑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 有删改)

18.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gěng yè(           )

19.第35段中写到“善良的娘”,阅读17-40,概括娘“善良”的具体表现:(6分)

 

20.你认为A、B两句的表达效果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5分)

A.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B.娘拉住女孩的手,看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加快行文节奏,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把小说第3、第18、第38、第40段画线句组合起来,可以看出爹早就知道儿子要捐献骨髓并支持他。

C.小说中对娘和女孩的描写中都写到了脸色,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的心理变化。

D.小说结尾他的“笑”,一是因为他能顺利给女孩捐献骨髓而感到喜悦;二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爹娘的理解支持而感到欣慰。

22.请在“爱心如同韭菜”和“捐骨髓”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作为小说的题目,并简述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8.哽咽(2分)

19.(1)娘得知对方不愿意给儿子捐献骨髓,她表示理解。(3分)

(2)娘向儿子、医生反复确认捐献骨髓对捐献者没有伤害后,才向女孩开口求救。(3分) 

20.A句好,A句中“打量”一词写出了娘反复看女孩,透露出娘对女孩的怜惜;“许久许久”可以看出娘内心的纠结,一方面她明白没有人为女孩捐献骨髓的后果;一方面还是免不了担心儿子。“眼眶红了”在犹豫和纠结中她还是下了决定同意支持儿子捐献骨髓。而B句则没有这种效果。(“打量”1分;“许久许久”2分;“眼眶红了”1分;语言表述1分。)

21. C

22. “爱心如同韭菜”。“爱心如同韭菜” 运用了比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分);照应了情节中医生把骨髓比作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内容(1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形象地说明了付出爱心可以帮助他人,生发出更多的爱(2分)。而“捐骨髓”虽然点明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过于直白,没有上述效果。(1分)

虹口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看水(有删改)

汪曾祺

①下班了,组长大老张走过来,对小吕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②小吕的心略为沉了一沉。他从来没有看过水,他不知道看水是怎么个看法。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压迫着他。但是大老张说话的语气叫他不能拒绝。吃了晚饭,小吕早早地就上了渠。

③一来,小吕就去找大老张留下的两个标志。大老张告诉他,他给他在渠沿里面横插两根树枝,当作标志。大老张说:“你只要常常去看看这两根树枝。水只要不漫过标志,就不要紧,若是水漫过标志,就去搬闸,——拉起一块闸板,把水放掉一些;若是水太小了,就放下两块闸板,让它憋一憋。”

④小吕很快找到了标志。这只是两根细细的树枝,半掩半露在杂草之间,并不引人注意。看见了这两个标志,小吕心里一喜,心里有了一点底。

⑤小吕又到大闸上试了一下。他拉了一次闸板,——用抓钩套住了闸板的铁环,拽了两下,活动了,使劲往上一提,起来了!行!又放了一次闸板,——两手平提着,觑准了两边的闸槽,——觑准了!不然,水就把它冲跑了!一撒手,下去了!再用抓钩捣了两下,严丝合缝,挺好!第一回立足在横跨在大渠上的窄窄的石梁子上,满眼是浩浩荡荡的水,充耳是轰鸣的水声,小吕心里不免有点怯。(    )他屏住气,站稳脚,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闸板上酒杯大的铁环和两个窄窄的闸槽上,还是相当顺利地做成了他要做的事。

⑥行!他觉得自己基本能够胜任。他心里轻松了一点,刚才那种压迫感开始廓散。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走着走着,又有点紧张起来。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吕越看越担心,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没有变化。这时恰好一个晚归的工人老李走过来,问:“小吕?你在干啥呢?——看水?”

⑦小吕连忙拉住他:“老李!这要紧不要紧?”

⑧老李看了看:“嗐!没关系!一黑夜你不要老这么跑来跑去,找个地方坐下歇歇!隔一阵起来看看就行了!”

⑨小吕并没有坐下歇歇,他还是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bān b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⑩半夜里,大概十二点来钟,出了一点事。小石桥上面一截渠,叫水涮开了一个洞。小吕的心扑通一声往下一掉,怎么办?这时候哪里都没法去找人……小吕留心看过大工们怎么堵洞,想了一想,就依法干起来。先用稻草填进去——他早就背来好些稻草预备着了;用铁铣立着,塞紧;然后从渠底敛起湿泥来,一铣一铣扔上去。洞总算渐渐小了,终于填满了。他又仿照大工的样子,使铁铣拍实,抹平,好了!小吕这才觉得自己一身都是汗,两条腿甚至有点发颤了。水是不往外钻了,——然而,这牢靠么?

⑪小吕守着它半天,一会儿拿手电照照,一会儿又拿手电照照。好像是没有问题,得!于是,他到别处去巡看。

⑫过了一会,又来看看,——没问题。

⑬又过了一会,又来看看,——挺好!

⑭小吕的心终于踏实下来了。

18.看拼音写汉字。(2分)

走在bān bó(    )(    )的树影里

1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6分)

故事情节

人物心理

接受任务

心里一喜,有了点底

试拉闸板

由紧张到安详

20.为第⑤段括号处选填一个合适的关联词,并阐明理由。(4分)

A.于是     B.但是

21. 请你就第⑨段划线句中的省略号处展开一定的描写,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50字左右)(4分)

22. ⑫⑬两段能否改为“后来,他又过来看了两次”?为什么?(4分)

18.斑驳(1+1分)

19.①有一种沉重的责任压迫感②寻找标志③心里轻松了点④发现隐患⑤填补漏洞⑥始终不放心,最后才踏实下来(1*6分)

20.B,“但是”一词将小吕首次拉闸面对危险处境,心中胆怯这一内容,和他最终沉住气,集中注意力拉闸的内容形成转折关系,强调了小吕完成这一任务的不易,烘托了他镇定、勇敢、认真、负责的品格。(1+3分)

21.略(4分)。得分要点:是对渠水的描写(1分),通过对渠水描写体现出小吕此时安详、舒畅的心情(2分)运用了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文句不够通顺,适当扣分。

22.不能。这两段文字具体写出小吕反复查看的情形,并把小吕察看时的内心活动生动表现,更能体现小吕做事认真、细致、负责、严谨的态度。(1+1+1+1分)

嘉定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1分)

忍冬

李晓东

   ①谷雨过后,卢老师院子里的金银花开了,黄的,白的,开满墙头。

   ②卢老师住在老教工宿舍底楼的最西边,墙外是条小巷,狭窄而幽深。从校门口进入家属区,都得从他小院门前拐弯儿,钻进小巷。大伙儿一眼就能看到墙头的金银花,赏心悦目。

   ③金银花给小巷带来了人气。夏天,花木葳蕤;到了秋末,虽老叶枯落,但在其叶间又会簇生新叶,新叶是紫红色的,凌冬不凋,成为另一种风景。所以金银花又叫忍冬。常有学生走近院墙,踮起脚尖,或者跳起来,去扯藤蔓玩儿。花开时节,就连大人也禁不住诱惑,时不时站在墙外采摘花儿。卢老师没事便拎出一把藤椅,坐在院子里看书、歇凉、闻花香,沉浸在莫名的幸福中。“多美的金银花啊!”这是卢老师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烦恼也接踵而至。

④可不,何师母弯着腰,前来告状,说看到几个女生到墙下摘金银花,还把藤扯断了。

⑤卢老师笑了笑,说:“人家喜欢就好,何必去计较呢!”

⑥不久,李师母一脸不悦地来找卢老师。她压低声音,凑到卢老师耳边,说:“退休的高老师老不正经,居然搬着板凳来摘金银花。还要脸吗?”

⑦卢老师笑着说:“高老师说过,他要采些金银花去泡茶喝,清热解毒,就算没打招呼,也不用计较。你不嫌弃,也可以采。”

⑧几天后,王老师找到卢老师,希望卢老师能想想办法,说墙头的金银花成了安全隐患。昨天傍晚,他开车从院墙外拐弯时,差点儿撞到正在采金银花的张奶奶。

⑨卢老师满脸赔笑,忙说:“不好意思,请下次拐弯时多按几下喇叭,小心点儿。”

⑩卢老师向来笑脸对人,从不计较,可是前来找他计较的人却有增无减。

⑪你看,工会吴主席走进小院,问卢老师:“你栽金银花到底有何用途?

⑫“据医书记载,二花有清热解毒、凉血止泻的功能,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及热毒痢疾等症。开花时节,采花晒干,贮藏备用即可。另外,还可以美化环境。”卢老师答道。

⑬“我不反对你栽金银花,但是有很多人反对!”吴主席一脸苦笑。

⑭“为什么?”

⑮“一是招惹闲人,二是埋下安全隐患。”吴主席继续说,“你栽花,就得管好花,杜绝闲人来采花。昨天大清早,何师母、李师母和张奶奶争采金银花,居然吵起架来,太丢人啦!”

⑯“居然有此事?那我想想办法。”

⑰夏天来了。金银花凋谢了。墙外采花的人不见了,小巷里安静了。

⑱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卢老师提着水壶给金银花浇水。这时,鲁校长走进小院,瞧着葳蕤的金银花藤叶,笑着说:“卢老师,好雅兴!你栽金银花多年了,我却很少见到你们夫妻去采摘。你到底图个啥?”

⑲卢老师说:“不瞒您说,我妻子原是针织厂工人,平日里喜欢和人说说笑笑。但下岗多年以来,身体病痛缠身,心情也一直郁郁寡欢。她不愿出门,有时呆呆地坐在院子里。她最喜欢金银花。”

⑳鲁校长恍然大悟,笑着走出了小院。

21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卢老师发现有人把他家伸出墙外的金银花藤蔓全剪断了,墙头上光秃秃的。

22“唉,多美的金银花啊!”卢老师摇头叹息着。

23又是一年春深,人们路过小巷,却没有看到卢老师院墙上的金银花,一个个怅然若失。

24不过,在小巷的拐弯处,却芳香依旧。有人看到卢老师家的院门大开,门口放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几个金色大字:欢迎入内,采金银花。

19.第③段“另一种风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0.文章第③段画线句“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烦恼也接踵而至。”根据文意,概括卢老师有哪些烦恼。(6分)

(1)何师母状告几个女生摘金银花还将藤扯断。

(2)                                                                   

(3)                                                                    (4)                                                                   

21.以下不属于卢老师种植金银花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金银花具有观赏价值。

B.金银花具有医药和食用价值。

C.金银花可以美化环境。

D.金银花可以用来泡水给妻子治病。

22.忍冬即金银花,文章不以《金银花》为题,取题《忍冬》的用意在于(4分)

(1)                             (2)                             

23.结合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第24段的妙处。(6分)

不过,在小巷的拐弯处,却芳香依旧。有人看到卢老师家的院门大开,门口放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几个金色大字:欢迎入内,采金银花。

《忍冬》(21分)

19. (2分)到了秋末,金银花叶老枯落,但会簇生新叶,凌冬不凋。(季节1分,凌冬不凋的特点1分)

(抄写“到了秋末……凌冬不凋”,也得2分;但多写“夏天,花木葳蕤”扣1分)

20. (6分)

(2分)(2)李师母指责高老师搬来板凳摘金银花。

(2分)(3)王老师(好心)告诉卢老师,墙头金银花存在安全隐患。

(2分)(4)吴主席告诫卢老师有人反对他种植金银花,并为金银花而吵架。

21. (3分)D

22. (4分)(1)忍冬不仅指栽种的金银花忍受寒冷,呈现凌冬不凋的状态。(2)还指卢老师面对照顾病妻,表现其坚忍积极的生活态度。(各2分)

23. (6分)“依旧”表明花香还在,表现出卢老师对种植金银花的决心与信念(1分);“大开”指院门完全敞开,(1分)“金色”显示醒目的效果,这些词突出表现了卢老师渴望(欢迎)有人来院里摘花,这份生机能给妻子带来快乐。(1分)深化主旨:卢老师对妻子深切的爱(2分)。结尾意味深长、引人遐想。(1分)

静安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1分)

卖馄饨的夫妻(有删改)               

张子影

⑴30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上小学。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紧挨着路口的道边儿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在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⑵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女人的手极快,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棒骨和十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把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九只馄饨,大小一致,个头均匀,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阿宝,来。”

⑶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好哩。”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请。”

⑷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驼。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

⑸馄饨里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早上4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女人留在家里和面、发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5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⑹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宁可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的馄饨,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

⑺在寒暑假期间,半晌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一只不少地上下起伏。女人将碗吹了又吹,待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

⑻男人总是声音很轻地说:“阿宝,来。”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好哩。”大约上午10点半钟的时候,他们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手端着盆碗,另一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

⑼几年后我去另一个城市上大学。大一暑假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切得整齐漂亮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

⑽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家男人好像是出了车祸,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⑾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

⑿但是不久后的一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

⒀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

⒁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

⒂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听母亲说,他们还在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摊车变成了小食铺。

⒃我带着孩子赶去时,看到那对夫妻正走出来,女人关了灯,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女人一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

⒄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我仿佛听见男人说:“    ⑴     ”

⒅女人笑嘻嘻地说:“    ⑵     ”

⒆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

19.请在第⒄⒅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2分)

    ⑴                                         ⑵                     

20.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我”和这对夫妻结缘的经过。请按要求完成概括。(9分,每点不超过30字)

⑴                                                                     

⑵                                                                    

⑶婚后第一个春节,“我”意外遇见他们在车祸后再次出来摆摊。

⑷                                                                    

21.小说第⑶、⑺、⒀段画线句都描写了女人把馄饨端给客人的画面,除了表现她的贤惠亲切外,对于人物的刻画又各有侧重不同,结合语境,第⑶段画线句表现她               ,第⑺段画线句表现她                ,第⒀段画线句表现她                 。(3分)

22.请分析第⑾段的作用。(4分)

23.以下对第⒆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这样”指代的是男人挑担,女人端盆碗,前呼后应的情景             

B.“手挽着手”生动刻画了这对夫妇相互扶持、恩爱的形象

C.“暮色”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指天色已晚,也指两人渐渐老去                

D.结尾描写的画面平静而质朴,留给读者思索与回味的空间

(二)记叙文(21分)

19.⑴阿宝,来。⑵好哩。(2分)

20.⑴上小学时,“我”每天早晨都去他们的馄饨摊吃碗馄饨。

⑵大一暑假,“我”看到他们的馄饨摊换成洁净的小推车。

⑷上个月,“我”特地赶去小食铺正好遇上他们收工回家。

(每点3分,大意对即可)

21.待客(礼数)周到(1分)对孩子细心呵护(1分)面对磨难坚强隐忍(1

22.第⑾段是插叙(1分)它补充交代了男人遇车祸住院的经过(1分)通过男

人不忍让肇事司机的儿子辍学,自己耗尽全部积蓄的行为表现了他的善良(1

分),也为后文“我”再次遇见他们摆摊交代了原因 / 也为后文写到男人“一拐

一拐”交代了原因(1分)

23.A(3分)

闵行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那年,我们去看大石桥

①奶奶哼唱《小放牛》,邀我去看大石桥。

②桥是鲁班赶着一群大绵羊修的,桥上还有各路神仙留下的“仙迹”。这些神奇的传说,一直鼓荡在脑海里,催着我赶快去看大石桥。

③父母亲要挣工分,几年里也不可能进一次县城。其实,也没必要进县城。想让父母亲带着去看大石桥,实在是痴心妄想。

④于是,就赶紧学骑自行车——到县城有30里路,打个来回,步行肯定会累个够呛。

⑤先是在冬天的打谷场上学转圈,让人在后边扶着,进而开始学上路。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终于学会了。车座子高,坐上去脚尖够不着脚踏板,父亲就卸下了车座,绑上一块棉垫。

⑥“我要去看大石桥。”我跟母亲说。这样的行动得绕开父亲。

⑦母亲没有阻拦,也没有什么叮咛,但嘱我一定要找个伴。那时候还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汽车,不必担心出车祸。母亲烙了一张白面饼,卷了一箸子老咸菜丝,灌了一葡萄糖瓶开水,全都放进搭在车横梁上的布兜里。

⑧同伴是发小,两人一辆车。那天是个春末夏初,记得麦穗还不能搓着吃呢。

⑨现在要我说当时沿途有什么风光,路上遇见了什么人,是否有鸟雀从头顶飞过,都没有了印象。只记得远远地看见了“锥锥”(大寺砖塔),就紧张起来,激动起来,躬身蹬车更有劲。

⑩北门两边是城墙,或者说北门是城墙的一个缺口。城墙宽厚高大,上边长着杂七杂八的树。

⑪县城的繁华地段当属南大街。百货商店,照相馆(好像是“友谊”),书店,还有邮局。当时还没有“五一”广场,正对着南大街,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墙,上面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⑫当时县城里是没有一座楼房的。

⑬我们就在南大街里找赵州桥,完全忽略“河”这个概念。从北到南没有找到,心里有点着急,记得时间已是正午。到百货商店里去问售货员,站布匹柜台的一个中年妇女不耐烦地指点mí jīn:“出南门往南五里地。”

⑭于是,我们就出了跟北门很相似的南门。

⑮大石桥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车辙,驴蹄印都在。

⑯我们每人骑车上了一次桥。下桥时,不刹闸,特意享受快速滑行的惬意。

⑰我们是在桥下用的午餐,好友分吃了我的饼和水。桥下没有水,很阴凉,很清静,就我们俩。

⑱日头偏西,开始往回返。就是邪门:希望满怀,劲头十足,一旦目的达到,人整个就瘫软了,由心到身。先是屁股觉出了疼,不坐着蹬车,只能是硬撑几下;再就是觉出了腿软,骑不上半里路,就要换班。

⑲过了双庙,离家还有八里,我们俩实在是蹬不动了。

⑳车子躺在一边,我们躺在车子一边,谁也不说话。我是随手掐了一根草,把草茎放进嘴里嚼着。

㉑太阳变红了,我们一咬牙站起来。再也不念好友之情,分了路段:从这棵树到前边那个变压器小屋,你驮着我;从变压器小屋到更前边的那个坟圈,我驮着你……

㉒越渴越吃盐。刚过小马圈,后车胎跑没了气。

㉓推车子也得轮换班,依然要分出路段。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经过乡官农场南边的那个孤女坟时,我们居然还能跑得动。

㉔母亲和同伴的母亲都在村口等我们。一见我们的狼狈样,母亲第一句就问:“以后还去看大石桥不?”

㉕我们不作声,心里话:那可说不定。

㉖那年我十三岁。同伴也是十三岁。

17.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指点mí jīn   (            )  

18.阅读第①—⑰段,梳理“我”从“想看石桥”到“看到石桥”的情感变化。(4分)

期待 ——              ——               

19.下列对第㉑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太阳变红了”属于环境描写,烘托我们不能按时回家的忧伤。

B.“一咬牙站起来”属于动作描写,写出我们心愿达成后的疲惫。

C.“不念好友之情”属于心理活动,写出了我们毫无心机的率性。

D.结尾的省略号,省略了分工的内容,侧面表现这段路程的艰难。

20.阅读第⑦段和第㉔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母亲的形象。(4分)

21.第㉕段写了我们的心理,第㉖段交代了我们的年龄。请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17.(2分)迷津

18.(各2分)着急  惬意

19.(4分)A

20.(2分)对孩子充满关爱、牵挂之情。在第⑦段,“嘱我找个伴”,为我准备路上的食物等,体现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担心。在第㉔段,母亲在村口等我们,说明母亲对只身在外的孩子的牵肠挂肚。

(2分)开明,给孩子闯荡的机会。在第⑦段中,母亲没有阻拦,第㉔段中母亲见到我们第一句就问“还去看大石桥不”,说明母亲希望孩子得到历练,能够在历练中成长。

21.(6分)结构上,呼应标题,交代“那年”的具体时间。

内容上,“十三岁”表明文章叙述的是童年的故事,突出了青春年少对闯荡历练的渴望;“心里话”没有说出口,与前文第⑥段“我要去大石桥”形成呼应,表现出我们历练过后变得成熟。

浦东新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①几个月前,我跟团去了越南旅游,旅程很顺也很开心。回国后,朋友问这趟旅程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我说,不是美食,不是潜水,更不是购物,而是海面上的灯塔。

②黑岛出海归来时已是夜晚。那天天气不太好,海浪很大,我们坐在船上,任凭小船在黑暗中颠簸,四周黑黝黝一片显得格外(yīn sēn),我们好像随时会被这黑暗吞噬。导游说,夜里的大海就是这样,不习惯的人会觉得恐怖。我坐在船里,两只手紧紧抓着船帮,唯恐一个海浪过来,被颠出船去。

③突然,不远处有光在闪烁,导游说那是灯塔。原本沉寂在黑夜中的小船,瞬间热闹起来,闪着光亮的灯塔让大家心里顿时有了希望,给大家带来了穿越黑暗的力量,        。

④一个小男孩说:“妈妈,刚才看到灯塔时,觉得好开心好幸福哦!”我忽然一惊,继而微笑,刚才我不也沉浸在小小灯塔带来的幸福中了吗?它照进了我的脑海,我知道它将会在记忆的角落开出一朵幸福的花儿。

⑤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妻子翁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她的记忆里有两件闪着光亮的生活小事,每每想起,总会很感动。有一回他们在日本,翁帆病了,头晕、肚子疼,没法起床,杨振宁到楼下端了一碗麦片粥上来,喂她吃。还有一次,在三亚的酒店,那天杨振宁怕开灯吵醒翁帆,就到洗手间去看书。

⑥幸福似乎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哪怕在名人的家庭中也是如此,它总在细微处闪着光,温润着人的心田。

⑦最近重看了电视剧《白鹿原》。初看的时候,只觉剧情太寡淡无味,无非就是些小是小非,但后面越看越觉得有滋味,有一种平淡的温暖,散发着人间温情。剧中的白嘉轩和鹿三,每次上工回来看到香草做的油泼面,他们眼睛里闪着光亮,吃得津津有味。即使是稀饭馒头这样简单寡味的饭食,他们依旧很珍惜,边吃边聊,开心满足。饥荒年代,吃一碗油泼面已是奢侈,人们暗淡绝望的眼神只有看到食物才会突然迸发光芒。

⑧我忽然明白了导演的厉害之处。一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油泼面也能让经历过苦难的先祖们平凡的日子闪光发亮。

⑨有一段时间我因赶一个项目每天加班。一天晚上,我下了车,老远就看到小区门口有个荧光棒在挥舞。走近时,才发现是年过六旬的父亲,于是逗他:“爸,您在这玩荧光棒呢?”父亲轻轻跺下脚说:“这孩子,我不是在等你回家吗?”

⑩进门后,父亲把他手上的荧光棒小心翼翼收在阳台上,说明天还得用。随后他泡了杯茶,躺在那把老藤椅上看窗外的繁星。盼着孩子安全到家,轻松愉悦地喝茶看星星,这大概就是父亲在平淡日子中的幸福。灯光下,父亲脸上闪着慈爱的光芒,一直暖进我的心窝。

⑪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但幸福终究是一种感觉,幸福时常在一个个细微处闪着光,温暖着我们。常常是一个简单的举动,一次美丽的邂逅,甚至是一碗粥、一本书、一杯清茶,却让我们在粗粝的现实里触摸到生命的踏实,感受到人世的美好。

                       (选文有删改)

18.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yīn sēn)       (2分)

19.系上下文,仿照前面的句式,在第③段画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20.理解加点词“光亮”在文中的含义。(4分)

(1)第⑤段:在她的记忆里有两件闪着光亮的生活小事。

(2)第⑦段:他们眼睛里闪着光亮,吃得津津有味。

2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8分)

事件内容

“我”的感受

我们乘小船在黑暗的大海上看到灯塔的瞬间

幸福总在细微处闪着光,温润着人的心田

《白鹿原》的剧情散发着人间温情

父亲盼望儿子安全回家

22.下面两项中哪一项更适合作为选文的标题,为什么?(4分)

A.细小的温暖   B.藏在细节里的幸福

选择:                理由: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18.(2分)阴森     19.(2分)【提示】紧扣“幸福”“喜悦”(1分),句式(1分);【示例】给大家带来了幸福和喜悦     20.(4分)(1)温润心田的幸福  (2)饥荒时代对食物的渴望 或 苦难中对美好的满足、珍惜     21.(8分) ①翁帆心中难以忘怀的两件生活小事  ②“我”重看电视剧《白鹿原》  ③灯塔照进我的脑海,将会在记忆的角落开出一朵幸福的花儿  ④父亲的幸福和他慈爱的光芒暖进我的心窝    22.(4分)【说明】“选项”与“理由”须相关(2分),“理由”要突出“标题”与文章内容、中心的关系(2分)  【示例】(1)A  选文叙述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生活中的细小故事,以此来表达作者对于幸福的理解,在文末,作者这样写道:“幸福时常在一个个细微处闪着光,温暖着我们”这句话,与“细小的温暖”非常贴合,形成照应,点明中心   (2)B  选文通过叙述生活中的细节或细小的故事,进而挖掘隐含在其中的幸福,阐述作者关于幸福的理解:幸福“总在细微处闪着光,温润着人的心田”,“幸福时常在一个个细微处闪着光”。因此,“藏在细节里的幸福”不仅是文章行文的线索,也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

青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写作与语文

①我之爱读爱写,实在是由于爱语文啊!

②在算术和语文之间,对于普通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本是不太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的,而我更爱上语文课。也许只不过因为聚精会神背手端坐一上午或一下午,心理上是很巴望可以有大声地集体朗读的机会,那无疑是对精神疲惫的缓解。倘还有原因,那么大约便是——算术仅以对错为标准,语文的标准还联系着初级美学。每一个汉字的书写过程,其实都是一次结构美学的经验过程,而好的造句则尤其如此了。

③我对语文的偏好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斩断了我对语文的偏爱。于是习写成了我爱语文的继续。在获全国小说奖以后,我曾不无得意地作如是想——那么现在,就语文而言,我再也不必因自己实际上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自叹浅薄了!直至近年,我才意识到想错了。

 ④读《雪桥诗话》,有“历下人家十万户,秋来都在雁声中”句,我便想当然地望文生义,自以为是凭高远眺,十万人家历历在目之境。但心中委实也常犯嘀咕,总觉得历历在目是不可以缩写为“历下”二字的。所幸同事中有毕业于北师大者,某日有兴,朗朗而诵,其后将心中困惑托出,虔诚就教。答曰,“历下”乃指山东济南。幸而未引入写作中,令读者大跌眼镜……

⑤儿子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前,曾问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句,出自何代诗人诗中。我肯定地回答,宋代翰林学士宋子京的《鹧鸪天》。儿子半信半疑,爸,你可别搞错了,误导我呀!我受辱似的说:什么话!结果,儿子丢了五分。我不禁嘿嘿然,双手出汗。若是高考,五分之差,有可能改写了儿子的人生啊!众所周知,那当然是唐朝李商隐的诗句。

⑥几年前,我还将“莘莘学子”望文生义地读作“辛辛”学子。有次在大学里座谈,有“辛辛”之学子递上条子来纠正我。条子上还这么写着——正确的发音是shēn,请当众读三遍。我当众读了六遍。自觉自愿地多用拼音法读了三遍,从此不复读错。

⑦我爱读诗词,除了觉得比自言自语让人看着好些,还有一非常功利之目的——多识生字。没人教我这个只有初三语文程度的作家再学语文了,只有自勉自学了。

⑧一个只有初三语文程度的人,能识多少汉字?不过三千多个吧?从前以为,凭了所识三千多个汉字,当作家已绰绰有余了吧。我不是已当了不少年的作家,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了嘛!如今则再也不敢这么以为了。三千多个汉字,比经过扫盲的人识的字多不到哪儿去呀。所读书渐多,生词陌字也便时时入眼,简直就不敢不自知浅薄了。

⑨一个实际上只有初中三年级文化程度的男人成了作家,就一个男人的人生而言,算是幸事;就作家的职业素质而言,则是不幸吧?起码,是遗憾吧?写作的过程迫使我不能离开书,要求我不断地读、读、读……读的过程使我得以延续初中三年级以后的语文学习。

⑩我是一个大龄语文自修生。

(作者梁晓声   选文有删改)

18.第③段中加点的“斩断”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9.第④-⑥段中写了“我才意识到想错了”的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①                               

②                               

③我讲课时读错字音,纠正后反复读。

20.下列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4分)

A.我更爱上语文课,只是因为可以有大声地集体朗读的机会。

B.我的小说获奖了,却因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不得不自叹浅薄。

C.我爱读诗词,是因为读诗词可以自言自语,还可以多识生字。

D.我读书越来越多,却发现知识浩瀚无比,而不敢不自知浅薄。

21.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23. 第⑩段意味深长,请作简要分析。(6分)

18. 彻底中止,强行中断(2分) 

19.(4分)①我望文生义,请教同事后,才知自己理解错误。

②我误导儿子,弄错诗句出处,感到羞愧。

20. D(4分)  

21.该句通过对“我”的语言和肖像描写(“受辱似的”和“嘿嘿然”这些词语)(1分),形象地表现了我指导儿子时确凿坚信(1分)到知道自己误导儿子后紧张不安(1 分)的心情变化(1分)。

22.写出我即使年龄较大,但仍坚持自学语文。(2分)独句成段,突出(1分)我自知语文知识有限而谦虚进取的态度(2分),表达我对语文的热爱。(1分)

松江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

①94岁的黄永玉上台给单霁翔bān奖。来之前,他特意写了一幅字,带给这位比自己小30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这是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

②2012年年初,故宫正处低潮。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曾以为国家文物局局长是他的“最后一站”,没想到最后一岗是来故宫“看门儿”。早在20世纪80年代,清华建筑系出身的单霁翔经常在周末领着年幼的儿子,到故宫里拍建筑。不曾料到几十年后,自己竟成为故宫的“看门人”。

③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周高亮,花了5个月时间,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有门的都要推开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坏了20多双。

④故宫馆址宏大,但70%的区域竖起了“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故宫藏品多,但“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谁都看不见”;故宫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了故宫就只看看皇帝上朝、睡觉、结婚的地方,压根儿没把故宫当一座博物馆看待。

⑤6年前,故宫专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不足,游客只能坐在石头上、屋檐下、御花园的栏杆上。单霁翔一看急了:还能不能让大家有尊严地休息了?他增设了200把既和环境协调、又舒适结实的椅子。他还调整了男女洗手间的比例,使故宫排长队上厕所的现象成了历史。

⑥午门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3个门洞中,中间的那个专为接待贵宾车队所用,单霁翔觉得这“很不合理”,便打算把3个门洞都向游客开放,但有关部门反对。“那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居,这些曾经的帝王居所今天也都对公众开放,那些地方车队就不能开进去。”单霁翔据理力争。最终,故宫在2013年年初发布公告:故宫开放区内再不允许机动车驶入。

⑦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访故宫,单霁翔提前到了午门,发现安保人员已经就位,很明显是准备为车队开门的架势。单霁翔让人把午门关起来,安保人员立马跟他急了。单霁翔正色说:“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车队来了,单霁翔站在午门前迎接,奥朗德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这组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⑧后来有一次,故宫午门外,一位来自东北的老大爷认出了单霁翔,提出要求:“我这辈子就来一次故宫,我想走中间的门,当一次'皇帝’。”如此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求,单霁翔却当真了:午门3个门洞第一次全部打开。“让游客自由选择,想当皇帝当皇帝,想当大臣当大臣。”

⑨随着一栋栋古建筑的修复,故宫的开放区从过去的30%增加到了2017年的80%。单霁翔希望两年以后,开放区能达到85.02%。“文物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要让故宫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单霁翔担任故宫“掌门人”期间,故宫博物院通过“花式卖萌”吸引眼球。印象中严肃的历史人物,雍正帝、鳌拜等集体卖萌;幽默搞笑的崇祯帝的生平故事,竟然是销售广告……故宫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悄悄地将中华文明的印章刻在孩子们的心里。

⑩当日落西山的时候,望着故宫,单霁翔心底就漫出一种静静守护故宫的幸福。“我退休以后,想来故宫当一名志愿者,希望面试官到时候手下留情。”多年的努力,故宫不再是高傲威严的紫禁城,而是一座富于生活气息的博物馆。                               (有删改)

 【链接】黄永玉,中国画院院士,在版画、国画、油画、漫画、雕塑方面均有高深造诣,也是位才情不俗的诗人和作家。                                                                    

17.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bān奖               

18.下列对第①段的表达效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凸显黄永玉的年龄,体现他德高望重的长者风范。

C.强调两人的年龄差,表现黄永玉对单霁翔的尊重。

D.以黄永玉的行为,衬托单霁翔所取得的不凡成就。

19.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

20.第⑦⑧两段记叙了两件事:

(1)                ;(2)                。由此看出单霁翔是个               、               的人。(6分)

21.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5分)

(二)(20分)

17.(2分)颁              18.(3分)B

19.(4分)补充了单霁翔的专业背景和对故宫的喜爱,交代了他能全方位改变故宫的原因。

20.(2+2+2分)(1)单霁翔坚守新规,法国总统步行参观故宫;(2)单霁翔满足大爷的要求,午门首次打开了三个门洞。维护历史文化尊严(不畏权贵) 尊重游客合理需求(有人情味)

21.(5分)以“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为题的妙处:①能体现单霁翔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②可看出他为了改变故宫而付出的艰辛努力;③包含着作者对单霁翔的赞誉之情;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到两点得4分,答到三点得5分)

徐汇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老爸种花老妈种菜

肖世群

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兄妹三人都参加了工作。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yōu)闲中的父亲,在楼房顶层的阳台上种起了花草。

⑵母亲也不甘寂寞,买来好几个大花盆,种上葱、蒜、生姜、辣椒、紫苏等。从那以后,我家基本上就没买过这些调味蔬菜。

⑶有一天夜晚,一个邻居阿姨来到我家,说:“我们老家来亲戚了,烧鱼的时候发现没有生姜,能不能借一点?”

⑷ “烧鱼不放姜怎么行啊?”母亲很慷慨地答应下来。看到自家种的菜解了邻居的燃眉之急,母亲有种莫大的成就感。她有些得意地对父亲说:“你看,我种菜可比你种那些无用的花草好吧?实用、实惠,还能解人急呢。”

⑸母亲在花盆里种菜得到邻居的肯定后,受到极大的鼓舞。她一鼓作气买了20多个大花盆,并把家里废弃的澡盆、脸盆以及只要能盛土保水的器具都用上了。即使这样,母亲还觉得不够,居然把父亲的花草给扯掉,“征用”父亲的花盆来种菜。父亲气得好几天没有理睬母亲。

⑹父亲除了摇头叹气,无可奈何。在我们兄妹眼里,读书出身的父亲从来就没有赢过母亲。这次他照样败下阵来,并成为母亲种菜的得力助手,经常帮助母亲培土、施肥、浇水。

⑺母亲的“菜园”在鼎盛时期,菜的品种几乎涵盖本地能种植的所有蔬菜。我家吃不完,母亲就拿来送人,还动员邻居随时去摘取。

⑻有一次,我帮母亲培土时,意外地发现土里有两枚一元的硬币。我猜想,可能是某位邻居给母亲菜钱,被母亲拒绝后,心里过意不去,只好使用此方法。母亲感叹道:“太见外了,多好的邻居啊!”

⑼父亲的退休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送3个孙子上学,上午和以前的老同事玩牌下棋、散散步、聊聊天,下午接孙子们回家后,再帮着母亲提水浇菜。

⑽有一年,母亲种的大蒜出苗了。大清早,母亲对父亲说:“今天你送完孙子后,去割些草来。这么毒辣的太阳,蒜苗不用草覆盖的话,会被晒死的。”

⑾父亲遵命,背着竹筐,拿着镰刀,到家对面的山坡上去割草。78岁的父亲老眼昏花,一脚踏空,从几米高的坡上栽下来,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检查后被诊断为:颅内出血,病危。

⑿经医院全力抢救和治疗,父亲的病情才得到了有效控制。清醒后的父亲趁母亲出去的间隙,把我们几个子女叫到他跟前,低声说:“千万不要再提起我摔倒的原因。你们的妈妈已经很内疚,她的心脏病严重,别再让她受刺激。”

⒀父亲在医院里一躺就是20多天,母亲一直坚持自己陪护、照顾父亲,不允许儿女接替她。

⒁母亲的理由是:“你们的爸爸这辈子身体一直很好,难得住一次院,我也难得有机会伺候他一次,你们就别跟我抢了。”她嘴上没有承认自己在父亲摔伤这件事上的过错,脸上却写满自责。

⒂父亲出院后,母亲又买了几个花盆,用商量的口气对父亲说:“现在菜价跌得凶,这菜种起来没意思。干脆,菜就不种了,改种花吧?”

⒃父亲说:“还是种菜吧。”

⒄母亲说:“还是种花吧。”

(选自《湖南文学》)

17.看拼音写汉字:(yōu)闲             (2分)

18.故事情节围绕着父母阳台种植的事情展开,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内容。(6分)                       

                           父亲种花,母亲种菜

图片

图片

父亲败下阵来,为母亲的种菜助手

图片

母亲让父亲去割草盖菜

图片

图片

父亲清醒后担心母亲受刺激,母亲亲自照顾父亲

图片

19.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父亲认为种花怡情,母亲觉得种菜实惠,父母对事物价值的认识有差异。

B.父亲成为母亲的种菜助手,是因为他最终认同了母亲种菜能够帮助别人。

C.父亲把帮母亲种菜作为自己规律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他包容随和的个性。

D.父亲清醒后不许子女提自己摔倒的原因,体现出他对母亲的关心和体贴。

20.文中三处画线句是对母亲的三次语言描写,请结合母亲说话的语气,分析母亲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

21. 分析文章结尾⒃、⒄段的特点和作用。(5分)

17.(2分)悠

18.(6分)(1)母亲征用父亲花盆种菜,父亲生气;(2)父亲遵命割草时摔伤,病危住院;(3)母亲提出种花,父母互相谦让。             19.(2分)B

20.(5分)画线句的三句话依次用了炫耀(得意)、命令(指使)和商量的语气(3分),母亲对父亲的态度由强硬到温和(前两句母亲对父亲的态度是高高在上的,第三句母亲对父亲的态度温和平等)(2分)。

21.(5分)⒃、⒄段以相同语言形式,独立成段(1分),突出表现了父母互为对方考虑(1分)。与标题“老爸种花老妈种菜”遥相呼应(形成对比)(1分)。表现出文章的主旨:家人相处中要照顾对方的感受。(2分)

长宁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19分)

夜访陈寅恪先生墓

老泥伯

①临上庐山前听说,庐山植物园内有陈寅恪先生墓。当时将信将疑,

以为陈公1969年病逝于中山大学,理应葬在广州,何以埋骨于此?

②5月27日游庐山。下午两点左右,我们自含鄱口而下,正经过植物园大门。向导游和当地人打听,皆不知有陈寅恪先生墓,只说有“三老墓”,乃植物园三位创始人,非陈公也。我等信步穿行于植物园,未遇一人,亦不见有任何标识。连“三老墓”都不曾见,更觉陈公墓为讹传。

③回到宾馆,用过晚餐,天犹未晦。我闲翻起房间里的一本台历。这台历比较特别,以“历史上的今天”来记述庐山大事件,颇能长人见识。翻到“6月16日”,赫然跳出一行字:2003年6月16日,植物园举行陈寅恪、唐筼夫妇骨灰入土安葬仪式,命名墓葬所在山冈为“景寅山”毋庸置疑,陈公墓就在庐山植物园内,且为夫妇合葬。我急忙呼朋引伴,告知此事,众人闻之无不顿足,叹息错过。

④明日就要下山,若不即刻前往bài  yè,便再无机会,而窗外夜幕渐垂,又心忧植物园闭门。正不知如何是好,同行的小魏、老岳二人自告奋勇,愿先去打探,如植物园不闭门,即致电相招。我等应允,静候消息。半小时后,小魏来电云,植物园未闭门,并已寻得陈公墓。我等闻言欣喜不已,匆匆下楼急招出租车前往。途经牯岭,但见满街霓虹,一路笙歌,所谓“香风十里卷珠帘,正是游人欢宴时”,甜蜜与满足都弥漫在空气中……

⑤一行人来到植物园,四周皆墨,仰望天空,似有孤星数点,忽暗忽明。众人相互搀扶,从植物园办公楼前下得台阶,沿石径过两座玻璃花房,左转十余步,即到墓地。借着手机屏幕的荧光和照相机的闪光,我们总算看清了墓冢的外形。

⑥这是何等简朴而又庄严的墓地!

⑦墓由几块不规则石头堆砌而成。中间一石椭圆,上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右竖二石,稍长者上书“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左竖三石,由低而高依次相拥。长石背面刻有“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庐山植物园 敬立 公元二〇〇三年六月十六日”等字样。

⑧行过叩拜之礼,我默立于陈公墓前。陈公三女择此清静之地安葬父母,颇见用心。陈公一生清正高洁,安息于此,不受世俗打扰,应该含笑九泉了。借茨威格在托尔斯泰墓前的赞语,这同样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⑨返程中,念及陈公为人为学,念其晚景凄苦无助,念斯人一去而文脉已断,又念其夫人四十天后亦魂随夫君┄┄,不禁悲从中来,为之大恸!若能善待陈公一分,让他多著几篇文章,多教几个学生,岂不利国利天下?如此难容,天不佑我中华啊!

⑩我不信天不佑中华!先生安息于此,可静听松风浩荡,可笑看层云翻转。我坚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必将植根于后世每一个知识分子心中。

【注释】①陈寅恪先生(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是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被称作“教授中的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②牯岭:位于庐山山腰,海拔1167米,是庐山核心景区,有公园式的“云中山城”的美誉。③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曾访问瞻仰托尔斯泰(俄罗斯作家)墓,并著有《世间最美的坟墓》以纪念。

19.看拼音写汉字(2分)

bài  yè  (   )(   )

20.根据文章第①—⑦段的内容,填写下表(5分)

夜访陈寅恪先生墓

事件经过

“我”的反应

听说有墓

⑴ 

⑵ 

觉为讹传

⑶ 

遗憾叹息

探得准信

寻得墓冢

21.文章第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是环境描写,请分析其作用(5分)

22.作者借茨威格在托尔斯泰墓前的赞语,说陈公墓同样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注释,谈谈这句话的含义(3分)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一波三折,记叙了夜访陈寅恪先生墓的完整过程。

B.文章抒发了对陈寅恪先生的痛惜与景仰之情。

C.文章强调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当今所有知识分子的品质。

D.文章表达了“先生安息”“天佑中华”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19.拜谒  

20.⑴将信将疑 ⑵打听无果 ⑶台历证实 ⑷欣喜不已 ⑸肃然起敬

21.第④段渲染了晚餐时分牯岭的繁华与热闹,表现出普通游客的欣喜与满足。第⑤段渲染了墓地的冷清,烘托了庄严与肃穆的心情。两处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答到第⑧段“一生清正高洁,不受世俗打扰”与这两段描写相呼应该也算一个得分点)

22.坟墓外观简朴庄严  墓主精神独立思想自由  墓主学养博大精深

23.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