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见未必真实

 东西二王 2021-09-02

成年人对社会的观察是否真的靠谱?

物理学从科学的角度揭示眼见未必即是真实,

人对事物的洞察其实是一个眼睛作为光学传感器接受外界光刺激,产生的生物电信号经视神经传入大脑,通过大脑视神经区对轮廓影像的再分析比对综合判断处理后得出的结论。

眼睛作为一个精密的生物影像采集传感器,本身生物特性就决定着他不是一台合格的摄像机,他不能一比一的真实还原色彩的物理性质,所能见证的只是色彩视觉生理特征。

视觉暂留,我们看的电影就是利用了视觉残留原理,对运动画面进行每秒钟25频次的间隙曝光拍摄,相当于0.04秒拍摄一张动作分解照片,最后顺序连放逼真的运动效果就出现了。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05至0.2秒,下图的转盘静止不动时,是12等分的动作分解图,每秒钟转动一圈,1÷12=0.08秒,转速正好适宜单图的视觉暂留时间之内,转动起来看见的就是连续的动作。

眼见未必真实

把动作分解成12等分的钟盘分解图

眼见未必真实

钟盘旋转起来每个图像都是连续运动

视网膜上有两大类光线感受细胞,椎体细胞在光线明亮时对颜色感知敏锐,而杆体细胞只在光线较暗时才有反应,只分别明暗,不分别颜色,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像夜行性动物,虽然黑暗中视觉异常的好,但多半都是色盲。。。

椎体细胞又可细分成三种感色细胞,分别敏感于红色、绿色和蓝色,对不同的颜色光线刺激产生正负电位反应,正电位刺激视神经兴奋,负电位抑制神经兴奋,三对对应性补色神经反应,最终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产生各种颜色感知。

视神经细胞自身的生物特性是容易产生疲劳,进而产生各种视觉误判。

比如最有名的补色残像,其原因是外在颜色刺激起视网膜中某种对立色的反应,由于视觉的疲劳,当刺激停止时,该对立色的另一种反应开始活跃,于是视觉中产生原来色的补色。

眼见未必真实

对着上图照片红点凝视半分钟,再把目光移视照片的黑暗部分,眨眨眼睛,奇迹出现了,猜猜你会看到哪位美女!

大脑对由眼睛传来的视觉影像,还有一个再加工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叠加了很多,人生过往的各种所谓感知经验。

比如身在美国的凤姐长胖了整了件旗袍再怎么婀娜多姿,你一眼也能看出来她不是芙蓉,形象可以接近但气质很难改变,扑面而来的依旧是满满的故事会的气息。Reader’s Digest永远还在路上。

眼见未必真实

拉碴的胡子,凌乱的头发,叼着烟卷漫不经心,你可能并不在意,

但冷峻犀利的眼神却深深震撼到你,气宇轩昂,甚至放荡不羁,

红色的腰绳配上黑色的纸袋,着实与众不同,有些诡异,

原来是混搭潮流界妥妥的大V。。。

心中有千万只草泥马在奔腾,开始怀疑眼睛,甚至怀疑起人生。

大脑的主观意识会屏蔽过滤甚至加工接受到的视觉影像,有些是加上滤镜,有些是视而不见,而有些是面目全非。

景由心生,不能只怪眼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