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威》第五十四章 法令隳
2021-09-02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威》第五十四章法令隳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威》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不能威分,也就是不能“示行义、听慈仁”而损
害君主的权威与威严。示行义,是指对臣子的仁义之举进行赞扬,听慈仁,是指听信臣子仁爱治国的言论而损害律法的威严。我们说由于人的特性,
决定了人人都喜欢仁义与慈爱,但君主依法治国主要通过刑法来严惩罪恶,这是人们所讨厌不喜欢的。所以臣子的仁义与慈善正好与君主的威严与严
厉相对,如果君主“示行义、听慈仁”那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不就是在损害君主的权威吗?民众守法,从最初原始部落的规则设立开始,决不
是先民一开始就自觉守法,绝对是经过了一定的处罚教化才逐渐形成守法的习惯。后来,随着先民守法的习惯变成一种意识与自觉,最终形成一种文
化,而这种文化成为世代教育的内容与传统。所以说国家律法是以刑法为中心,法规脱离了处罚,失去了威严,也就起不让民众敬畏或畏惧的作用,
治国无力,社会就会混乱。君主“示行义、听慈仁”的结果就是君主失去权威,律法失去威严。民众因律法的威严而敬畏君主,现在君主降低权势来
与臣子相处,这是错误的。君主失权威法律失威严,结果就是臣子无底线的触犯法律,对君主的无礼轻视成为一种常态,长此以往,君主的权势就会
被蚕食殆尽。这是韩非子禁止君主“示行义、听慈仁”的根本原因。义不养财,慈不带兵,为国一君,更是这样。天道唯一,君主为寡,君行天道,
必为孤家寡人。韩非子继续讲君主“示行义、听慈仁”的深层后果。他认为“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故下明爱施而务赇(qiú)纹之政
,是以法令隳(huī)。”意思是:臣民因为有法制约束而难于违抗君主,君主却听信仁慈说教去扰乱法治的推行,结果臣民就会公开追求施舍,
热衷于枉法贿赂的腐败政治。这样一来,法令就被败坏了。“法令隳”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也是亡国之兆。“民以法难犯上”,这一句充分应证
了我们对法家依法治国思想的剖析,我们曾说过国家律法首先明确和确定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君主作为一国之君的
地位与权势。正是有了这样的法规,限制和约束了臣民而难于违抗君主。韩非子的这一观点,现在看来是超前先进的,也打破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
。民不抗君,既不是因为君权神授,也不是因为畏惧君主的权势,而是因为律法。国家律法的第二个作用是规定和规范了君臣的行为,如果君主依法
而为,臣民自然不会违抗君命。但如果君主背法昏庸无道,臣民自然可以替天行道。韩非子的后一句就是君主息法的开始“上以法挠慈仁”君主听信
臣言借慈仁说教开始扰乱正常的法治。也许君主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只是认为仁爱治国会受到臣民喜爱,这就是认识高度不够,只图眼前
的虚荣与浮华,而看不到长远而根本的发展目标。没有了法规的约束,人性的阴暗面就会无限的放大,曾经法规禁止的行为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规则
盛行起来。本是暗底下的不法行径也公开的实施,不良风气成为主流,臣子热衷于枉法贿赂的腐败政治。这是最为可怕的事情,我们不怕腐败行为,
因为有法律在,怕的是法律如尘,腐败成风,无法无天。【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故下明爱施而务赇(qiú)纹之政,是以法令隳(h
uī)。】社风源庙堂,民风自随行。君主行仁义,律法化尘埃。民间为利益,故而明爱施。臣子赇纹政,国法政令隳。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