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物理论,比宇宙还难懂的爱情

 亮子行星 2021-09-02

万物理论,比宇宙还难懂的爱情

Cherish the Memory of Stephen Hawking

星球日志 | 致霍金


今天整个朋友圈都在缅怀霍金,我本来不打算凑这个热闹,但是因为看到一个段子,在下午开会的时候笑出声来——路人A:“握草!霍金走了!”路人B:“卧槽?霍金腿治好了?”……笑完之后心中无比愧疚,决定写点东西抒发一下对这位科学巨搫的深深歉意。

霍金的生平成就我就不从百度百科复制过来了,大家现在差不多都知道,他是伽利略的忌日出生(1月8日),在爱因斯坦的生日里去世(3月14日),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人生充满了超越时空的传奇色彩。

但我想,能让小学生和门卫大爷都知道他的理由,一定不是他提出的“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我猜他简短易记的两个字的中文名,以及全身瘫痪坐在特殊轮椅上靠电脑与世人沟通的形象,才是他妇孺皆知的关键所在。

其实作为一个脑洞还比较大的文科生,我对这些高深莫测、光怪陆离的时间和宇宙理论,还是蛮感兴趣的,尤其是那些有关星际穿越、时间旅行,乃至多维空间等等大开脑洞的创想,让人迷之上瘾。只不过千万别把一堆数据和公式丢在我面前,我对未知数X和数学符号过敏。

而关于他的作品,不吹牛逼,我早年真心认认真真读过《时间简史》(尽管是挑着读的),以至于念大学的时候,看《三体》看得津津有味,想想还真要归功于霍金的理论物理学科普,别不信,书里画的那个像沙漏一样的虫洞模型我还真看懂了。

如果,同为文科生而且也想平衡一下左右脑,顺带挖掘一点“高端”谈资,又一时不知道从何下手,直接读《时间简史》还有点吃力,那么,我墙裂推荐你去看王宇琨的《每天读一点时间简史》和汪洁的《时间的形状》,这两位都是科普界的大咖,汪洁甚至堪称“最懂相对论的段子手”,分分钟让你搞清楚光速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以及时间为什么可以倒流。

铺垫了这么一大段,其实我是想说个更有温度的东西。

以史蒂芬·霍金为原型的传记型电影《万物理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台湾译作:爱的万物论),给我们带来一个有血有肉的剑桥男孩——霍金。

这部包着传记外壳的爱情电影,抛却人们对霍金的固有认识,透过“伟大物理学家”的光环,娓娓地展现了青年时代的霍金与他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从相识到相知,从健康到疾病,终成眷属的励志恋爱大戏。

而饰演霍金的演员,正是如今在影坛混得风生水起的“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男主),在电影里他简直神cos霍金。

爱情中异性相吸的“万物理论”,让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了一起,也许换个更通俗的词语来解释,就叫缘分吧。

可惜结局并没有按照童话里的剧情来走,最终揭示出宇宙起源和归宿奥秘的霍金,并没有给简一个她所希望得到的情感归宿。


信仰上帝的简,在霍金一次又一次削弱上帝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论发现中,与他越走越远。爱情在命运的捉弄和生活琐事的碾磨下,渐渐褪去光华,直到二人都另有所爱,“回不去了”。

这种万能的科学也无法解释的人性和情感,或许才是“万物理论”背后,真正耐人寻味的永恒命题。

这不禁让我想起,霍金在《时间简史》描画的“宇宙大爆炸”的场景,宇宙从一个密度和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奇点爆发出来,诞生了时间和空间,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无穷多的星系,星系里会发光的恒星,燃烧着内核的能量,抗拒宇宙的引力,直到恒星燃烧殆尽,坍缩成黑洞。

由此反观在微观意义上,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如此么?生命从无到有,在爱的引力下结合,双方用内心的能量抗拒着生活的引力,可也会有那么一天,爱意耗尽,而即便有些爱情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也长不过生命的限度,爱人最终也会消失。

尽管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但故事最后的倒叙式回忆,又给电影涂上了一抹温情的色彩。

在这个科学主义爆炸的年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理性压倒感性的氛围,而《万物理论》这部貌似理智的科学家传记片,把人们的视线重新拉回到对人文主义的思考上来,在理性和感性两大主题的抗争中,投射出如霍金的宇宙理论一般、令人无限解读的哲学张力。

生活在柴米油盐的现实中的我们,其实不用去理解什么是万物理论,因为万物理论就在周遭寻常的细微之中。

万物周而复始,恒星灭亡又会诞生新的恒星,一代人消逝又会有新一代人成长,时光总会替我们照料好一切。

谨以此文祭奠一颗巨星的陨落,霍金大师走好,你注定是属于全宇宙的。~

- LEONSPLANET 2018-

亮子行星 ∣ 对全世界上瘾

The world is a book and those who do not travel read only one pag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