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不可不读《聊斋》 不读《聊斋》,不知天下竟有如此奇闻异事。 《聊斋志异》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问世不久,便风行天下,万口传诵。
鲁迅看完此书后评价道:“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但作为一介文人,蒲松龄不仅在博取功名的科举路上屡战屡挫,在文人赖以立名的诗文上也始终没能有所突破。生活拮据,郁郁不得志,唯一的爱好就是痴迷于志怪之事。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 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聊斋志异》初稿出来,就逐渐在朋友间流传,随后越传越广,名声远扬。但蒲松林那时真的太穷了,没有财力来把这本书刊印出来,直到他过世后,乾隆三十一年,才有人将《聊斋》刊印出来。目前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被全球的名人大力的推广。 有义犬为报答主人恩情而奋力追捕惯盗,也有咬死儿子的老虎承担起照顾孤母的责任,更有无数落拓书生难得人间好女、寄情于鬼狐的凄美爱情。 有行医的姑娘遇见神仙帮助写药方,也有棋鬼痴迷棋局耽误生还期限,或者酒痴与狐狸共同饮酒成为朋友的故事。同时《聊斋》中的优秀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有人说聊的意思,并不单单是指和不同的人聊天、交谈,更是指蒲松龄以此聊以慰藉。《聊斋志异》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既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也不能真正看懂描写的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个版本的《聊斋》读起来,就像读小说一样晓畅舒适。本书原文以清乾隆三十年(1775年)青柯亭刊本、乾隆十六年(年)铸雪斋抄本、《异史》本等版本为底本,同时吸收最新的校勘成果进行校对整理。多次校对,文本精严。本书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基础上,做了流畅精准的白话译文,没有古文基础的读者也能读懂。本书高清影印了《详注聊斋志异图咏》中的多幅插图,高度还原故事情节,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本书装帧设计雅致、简洁,内文排版字大行疏,排版舒适,是一套兼具收藏和阅读的优良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