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区区五首,范仲淹的词近千年间凭啥振荡过无数心灵?(上)

 海曲上人 2021-09-02

小序

范仲淹只有五首词存世。

只要一张A4纸,你就可以拥有他的词全集!

这五首词分别是:《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范仲淹(比苏轼早将近半个世纪)的时代,豪放词开始萌芽发展起来。范仲淹是最早的以诗的手法写词的那波人中的一员(再如李清照的老乡李冠)。他把家国情怀、社会问题这些深沉厚重的内涵融入“词”这种文学样式,其广阔的视野、恢弘的气度,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沉淀着独特深邃思想的魅力。

文章图片1

当年,在课本上读到《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那股恢弘老辣的气度就曾电光石火般击中我过的心。丝毫不亚于他如雷贯耳的的《岳阳楼记》带来的那股巨大的震撼力(汹涌澎湃的文字气势令人汗毛倒竖)。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是他的另一首词作《御街行》中的末尾一句,它正好可以概括我个人对于范仲淹词作,那份难分难解难以名状的复杂感受。

赏析范仲淹的词,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我们就必须兜个圈子,先从他这个人、他做的事以及他词作之外的其他文学形式等其它方面说起,争取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词之外的范仲淹

文章图片2

比晏殊大2岁;比包拯大10岁;比欧阳修大18岁;比司马光大30岁;比王安石大32岁;比苏轼(苏轼中进士的时候,范仲淹已经辞世,两人没有交集)大48岁的范仲淹,在星光熠熠的北宋政坛和文坛上,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

1.仕途上的范仲淹

范仲淹一岁丧父,踏上仕途之后又因为刚正不阿的性格屡次遭贬谪,身世命运坎坷崎岖。

公元989年,在徐州,范仲淹出生于父亲的工作岗位所在地,祖上为官宦之家。

文章图片3

第二年,他的父亲去世后,随改嫁的母亲到了今天的山东省滨州市邹平的长山镇(记得哪年路过这个地方,在高速公路上依稀见过“范仲淹故里”的字牌)。

他的继父叫朱文翰,他叫朱说。

寄人篱下二十年,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在26岁(周岁,下面均以周岁计)那年中了进士,步入仕途。又过了两年,有了些许政绩之后,他才把名字从朱说改回范仲淹(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感觉这两个名字从气势上就相去甚远)。

文章图片4

范仲淹的政治活动主要发生在真宗和仁宗两朝。

品德过硬,性格耿直,秉公直言,好人的政治生涯向来起起伏伏,充满磨难。

而和老奸巨猾、树大根深的当权派宰相吕夷简之间剧烈的斗争,让他身陷“景祐党争”的泥淖,极大的威胁和伤害了他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命运。当他因此被贬出京时,居然没人敢于相送,何其的世态炎凉!

好友梅尧臣写《灵乌赋》劝他自保。

他的回复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浩气凛然如此,令人侧目。

文章图片5

51岁那年,范仲淹被派到到北宋与西夏交界的陕西延州(今延安),抗击李元昊为首的西夏军。转过年来,他又被派往耀县。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后面我们重点要讲的最著名的词作——《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戍边时,爱护士兵,纪律严明。诚恳接纳前来归附的各路羌人,他的君子之风树立了令人折服的“威信”,为北宋和西夏后来的“庆历议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章图片6

54岁,范仲淹回京,一度做上了宰相。这个时候,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虽然不成功,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从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基础。

范仲淹披荆斩棘勇于改革之时,积弊深重的朝廷上下充满了甚嚣尘上的反对之声。不到两年的时间,范仲淹就被罢免,被贬去了邠州([bīn],今陕西彬县),随后又去了邓州(《岳阳楼记》正是写于知邓州期间)。

除了改革,范仲淹的政绩还包括:修建堤坝、整治水患、赈济灾民等等等等。

文章图片7

当然,比起他的政治作为,我们更熟悉的是那个文学上的范仲淹。他那满纸烟岚、惊尘绝艳、宏肆壮阔的散文,如《岳阳楼记》,再如《严先生祠堂记》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传统文人志士,为他们的道德理想招展了一面高尚而鲜明的旗帜!

2.文学、文化上的范仲淹

《古文观止》中收录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范仲淹这两篇古代散文。

文章图片8

大家都在初中语文课本上详细地学习过《岳阳楼记》了,自然都领略过它“浩浩汤汤”的文字风采和震古烁今的思想精神,在这里我们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简单谈谈他的另外一篇散文《严先生祠堂记》吧!

和《岳阳楼记》一样,《严先生祠堂记》也是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上之后写就的重要作品,难怪当时有人开玩笑说,他一生三次被贬可谓:极光、愈光、尤光!(官场和命运不幸,文学和文化之幸)

《严先生祠堂记》写于范仲淹被贬睦州(杭州附近的桐庐)45岁之时(比《岳阳楼记》早12年》)。它同样贯彻了范仲淹“心忧天下”的苦心孤诣。而我们熟悉的他的著名诗作《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也写于此处。这首诗则是以平实的语言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另外一种体现。

文章图片9

他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强调:如果不是严光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也无法促成严光的品质崇高。严光的行为让贪婪的人能够清廉,胆怯的人变得勇敢,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严光(字子陵)是当地东汉时期品行高尚的名士,为他兴建严先生祠堂,可以教化当地的百姓。奉行“忧国忧民”思想的范仲淹,时时刻刻不忘教化对于百姓、国家的重要性。

而《严先生祠堂记》的末尾:“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也成为颂扬千古的名句……

文章图片10

范仲淹在睦州其实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却紧锣密鼓地做了许多事情。

他目光长远,勤政务实,踏实肯干。在风光秀丽的睦州,他虽然心怀被贬谪的愤懑之情,却没有只顾游山玩水去排遣。

还有很多事,需要他果断地着手去干。

在他心目中,“兴学”才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

为了给国家培养新生力量,他积极创办学校,为睦州创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书院——龙山书院。

文章图片11

事实上,早在三十多岁为母守丧期间,范仲淹就在南京应天府应好友晏殊之邀,在府学执掌过应天书院教席。他严以律己、推崇品德节操上的高洁,为当时的书院输入了一股良好的学风。到了晚年,他又设义田、建义学,不辞辛苦,宣扬“读书之美”。

范仲淹亦身体力行,教泽广被,说他是教育家毫不为过。

睦州是他勤政、著文、施教的一个缩影,把它展开,其实就是范仲淹一生怀揣的那颗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

文章图片12

知人论世之后,我们回到范仲淹仅有的那五首词上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