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添强文章丨儿童剧演技培训与各大表演体系(一)

 教育戏剧咖啡吧 2021-09-02

【童技无穷续篇】 

儿童剧演技培训与各大表演体系(一)

原文发布在“立场博客”

文章作者:王添强

王添强: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机构总监。八三年开始先后任职香港话剧团、香港演艺学院科艺学院。曾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戏剧艺术工作者年奖”。

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市民开始追求文化生活。期间香港各大小剧团,定期举办演员训练,作为成员青训工作及舞台观众拓展的基础。到八十年代,因为香港演艺学院成立,加上艺团职业化,使舞台成员生态产生巨大改变。

香港剧团生态因为演艺学生的出现而变化

九十年代演艺学生慢慢成为职业舞台艺术工作者的骨干,市面上小、微型艺团涌现,除了香港话剧团、中英剧团及海豹剧团之外,其他大部分都由“群聚艺团”向两三个个轴心成员的“骨干艺团”发展。

群聚剧团就是六、七十年代有选举,有组织,目的在聚集志同道合的群众业余剧社,骨干剧团就是艺术家为主轴,为达成艺术理想而开创的小型专业艺团。到近年,艺术发展局行政资助,及政府各部门大力推动艺术行政见习计划后,才使骨干艺术团顾员人数有所增加。

可惜除了小部分艺团,如:夸啦啦、邓树荣工作室,及之前何伟龙的众剧团,一直坚持自家培训外。大部份剧团都以特约演员为主,以 Casting 成为主要甄选演员的途径,当然还有一些长期与近似风格艺人合作的艺团。但香港艺团已经开始蜕变成,近似日本“制作人”及粤剧“班政”,有戏就埋班的制度。所以演员开始需要事先接受过培训才会被聘请,成为香港舞台行业近十多年,约定俗成的新常态。学院的演技培训,就变成为香港舞台事业举足轻重的板块。

表演体系发展在香港偏于狭窄

原先作为一个国际大城市,理应容许各种表演体系,及表演方式,有充分发展空间。可惜香港演艺学院表演体系与风格,一直都比较单向及狭窄,共同风格演员供应过分集中,表演体系的探索不成气候。香港没有因为专上演艺学院的出现,使业界表演形式与技巧更丰富多彩,百花齐放。踏入21世纪开始,香港职业舞台先进地位,开始在东亚区域中慢慢退色。香港未来陆续有多间文化中心落成,新界东文化中心更计划拥有专属儿童艺术剧院,更有意图针对以幼龄观众为主要的群组,表演体系的发展及研究,培养更多不同类型的演员,更加迫在眉睫。

⬆️八十年代香港演艺学院场刊封面

从八大表演体系开始,探索儿童剧的表演系统

要进一步发展儿童剧的表演系统,就先回顾一下写实为主的各种舞台表演培训体系,希望从中探索更多儿童剧表演理念与技巧的发展,八大体系包括:Classical Acting Technique 、Stanislavski Method 、Method Acting Technique、 Chekhov Technique 、Meisner Technique 、Practical Aesthetics Acting Technique 、Uta Hagen Technique 、Viola Spolin Technique 。

我尝试把这些体系分为四组:传统身体技巧训练、情感体验技法、身体认知及反射直觉提升技巧、游戏化即兴发展。这些都是比较传统话剧舞台及写实电影的演技系统,舞台表演风格当然还有布莱希特、梅耶荷德、 托洛斯基等其他系统。儿童剧场表演能力发展方面,应该还要包含讲故事、木偶皮影、传统表演艺术、即兴音乐、舞蹈形体、小丑、杂技等元素的渗入。还有,儿童成长发展阶段特质与心理,敏感期及气质差异等认识的配合。

传统演技以身体及声音运用为核心

第一组是传统表演技巧,以 Classical Acting Technique 为主,是演员天赋能力的发掘,由法国演员米歇尔·圣丹尼斯(Michel Saint-Denis),综合各传统表演技巧融汇贯通而成,以传统与古典演员的理论和体系为基础,进行精简。主要强调身体的表达,声音的运用,通过想像力、即兴创作、接受外部刺激的训练,再通过剧本分析,建立角色个性化过程,来达成表演的一种技巧。这是多年经验累积的成果,对演员如何发声,如何平衡及调整肢体动作,通过想像力让观众感受到美感,产生共鸣的表演方式。

⬆️Michel Saint-Denis 的演技著作 Training for the Theatre

过分夸张的表演吸引儿童,但不一定能感动他们

这种演技基础能力的训练,对演员基本功当然很有帮助,在亚洲大型舞台上的儿童剧表演,演员经常展露这种夸张外形的状态,以为自己正在扮演可爱的儿童。问题是儿童是同理心旺盛时期,内在观察力非常微细的人生阶段,这种外在状态带动的表演,他们一眼就能看穿,如果没有内心真实感情的配合,儿童就会察觉这是非常虚假的表现。他们就会用耻笑的方法作出回应。这就是为什么小朋友特别对小丑表演,有疯狂失控回应的原因。

换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为什么拥有情感配合的小丑表演,会深深感动儿童,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差利卓别灵。若以小丑表演作为主轴,刻意创造这种感觉并加入丰富情感,这当然是非常成功的儿童表演。但问题如果是一个写实角色,而只注重外型,以虚假、夸张展示,就不会感动儿童,不会受到小朋友欢迎。风趣、幽默、搞笑,但内心充满感情,才是小朋友的需要。华人演员的演技,虽然表面以“情感体验系统”为目标,但实际上大部份儿童剧演员,都是这种夸张演技,缺乏情感体验的格局。

⬆️加入感情,小丑特别吸引儿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技法是当代演技培训体系的开端,情感记忆转移是核心

第二组以 Stanislavski Method 、Method Acting Technique 为主,强调“情感体验”。Stanislavski Method 的技巧,可以算是近代“系统化”舞台演员训练的始祖。体系由俄罗斯著名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20世纪初提出,他合力创建革命性的莫斯科艺术剧院 Moscow Act Theatre ,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

体系需要演员通过“感情记忆”(Emotional Memory)驱动自身掌握的角色心理过程,投入角色之中,产生其意识与意志,拥有应有情绪、反应及潜意识行为。后来,面对演员的疑问,他作出一些新部署,加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体验体系,通过“小品”,训练演员通过想像力进入角色的真实动作,并且通过加强放松练习,使演员拥有抽离角色能力。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氏技法可以算是演技体系鼻祖

斯氏1898年11月执导“海鸥”获得空前成功,奠定他在世界的地位。Method Acting Technique 是斯氏训练系统,辗转进入美国舞台、电影界,由 Lee Strasberg 及 Elia Kazan 等进行演绎的系统,Lee Strasberg 更以替代(Substitution)技术,去超越情感记忆,目的使表演更易掌握,按部就班吸收,并且要求学员多观察角色周边环境,非常适合美国电影业及写实舞台表演类型的需要。表演中演员通过借情感给角色以真诚来表演,以情感导向为主的技术。香港最为人熟悉的“方法演技”派系代表人物,应该是戏剧大师钟景辉先生(King Sir ),还记得少年时代通过电视荧光幕及舞台看到“小城风光”,对于演员“无实物动作”,可以把吃东西,开汽车的小品扮演练习,应用到表演上,惊艳无比。

⬆️Lee Strasberg 在美有众多影帝级学生,著作自然受欢迎

“方法演技”造就很多银幕巨星,也有很多不同的顾虑

这“方法演技”造就很多荷里活影帝、影后,但很多时候需要演员长时间投入角色的内心世界,经常被忧虑是否可能会导致演员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跳脱角色,而引致演员感情生活混乱、忧郁症、烟酒上瘾、狂躁症等心理问题。也有个别演员为求逼真而改变身形 ,最后导致厌食症、虚脱、血压不穏,严重损害健康。如果同时拍摄多部作品,更有可能引致短暂人格分裂。而儿童剧演员方面,长期投入角色的方式,就让演员无法防预儿童观众即时对戏剧投入的行动,作出即时反应。加上儿童观众专注力时间很短,演员需要“抽离”角色,才能让观众有所歇息空间。

⬆️儿童剧需要加入更多元素

“斯氏演技”触发很多演技训练方法的诞生

所以用纯“斯氏技法”及“方法演技”进行儿童剧的表演,似乎并不太适合,但作为演员起步阶段基本功的训练,则是不错的选择。之前在“童技无穷”文章中介绍过的伊万娜.查伯克(Ivana Chubbuck )在 The Power of the Acting (表演力)中的12个步骤,及波兰 Richard Boleslawski 的“演技六讲”。

“演技六讲”与“方法演技”可以算是斯氏体系的“演绎”。当然斯氏在美国唯一亲授学生 Stella Adler 的训练方法,及查伯克12个步骤,则可以算是斯氏的“延伸”,以更革命的角度,去协助演员处理实际表演上的问题。而另一斯氏培训系统名师 Sonia Moore 则是 Stanislavski Method 的“纯粹”支持者,把演技通过 The Stanislavski Method 及 The Stanislavski System 两书多年来持续向美国介绍。

⬆️Stella Adler 及 Sonia Moore 是“斯氏技法”的重要推手

身体直觉感知与反射能力的加强,

是对比于体验学习的优化

第三组Chekhov Technique、Meisner Technique 、Practical Aesthetics Acting Technique及 Uta Hagen Technique 组成, 主要是针对情感体验体系与传统表演的不足,而作出的补充,通过想像力及肢体训练,以身体觉醒,反射直觉敏锐为主。

Psychological gestures 是 Chekhov Technique 的重要概念,由 Michael Chekhov 创立,目的是寻找身体姿态,通过物理记忆的系统,帮助演员找到特定角色的形象。

⬆️Michael Chekhov 及 Sanford Meisner 是两位斯氏技法后的重要演技导师

契诃夫被誉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得意门生,同时亦是频频挑战老师表演方法的著名导师。他强调纯粹肢体训练没有太大效果,细微的内心颤抖,透过身体不同部份自然展露出的反应,表现出来的情感反会更真实。表演者越敏感地接收自己内心的冲动,想像力在内心越丰富,在舞台上展现给观众的情感,越真实、越丰厚、越入信。

训练演员以一种特殊身体姿态,将角色的内在需求,或特征显露出来,然后通过物理记忆,放回演员的潜意识层面上,当演员以角色身份面对相同处境再出现时,马上可以作出适当的回应行动。 

Meisner Technique 则是反射表现的增强

Meisner Technique 是美国戏剧著名导师桑福德迈斯纳(Sanford Meisner )开发的表演方法。迈斯纳技巧重点是让演员“摆脱他们的思考”,从而本能地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射性反应”动作。这也是针对电影演员未必能充分应用“方法演技”的一个解决方案。他相信表演是一个 Pinch-Ouch 的过程,就是别人推你一下,瞬间作出自然的反应(Action-Reaction)。这个方法对跳拍镜头的电影演员,无疑是一个福音。

只要在造型及气质上配合角色需要,以演员“人本反应”来表演便可以。就像荷里活英雄片,只要外型包装好,主角及一连串替身分别扮演,也可以通过演员自然反应的演出,而获得成功。儿童作为只有当下存在的人生阶段,而儿童剧正在反映他们的真实世界,所以似乎没有什么太多过去情感记忆可言,反射表现的敏锐训练,似乎是儿童剧演员另一不错的选择。

身体自觉与表演直觉

Practical Aesthetics Acting Technique 目的使表演体验,完全基于演员个人意愿,与美感展示能力的方法, 这是针对“斯氏技法”的回应。认为演员应基于自觉的感受,将演员个人意志,实际应用及投放于角色之内,与另一个演员交往,于舞台的共同行动,而产生角色的直实表演。Uta Hagen Technique 表演技巧,鼓励演员避免过度理智化表演的过程,而是将自己扎根于对日常生活的严格观察,转化成表演的直觉。Uta Thyra Hagen 是德裔美国女演员和戏剧老师,1951 年凭“乡村女孩”赢得东尼奖。

⬆️游戏化培养是社区及学校戏剧培训的重要工具

通过游戏化发展,除去演员理智过程

Viola Spolin Technique 通过一系列练习和游戏教授,允许互动和自发性,同时学习依靠肢体语言来传达表演的讯息。Viola 开发了大量“即兴扮演游戏”,以团体活动方式,让演员集体互相感染学习。

这方法对业余演员及校园戏剧演员培训帮助特别明显,所以特别适合从事儿童戏剧教学的“演教员”,作为又教又演的一种方法。明日艺术教育机构为了让自己成为在学校戏剧教学中出色的“演教员”,拥有高超的即兴排练技巧,从1996年的“森林小子”开始,用了近七、八年时间在演出中进行即兴排练实践,不单使我们在学校戏剧教学中更能挥洒自如,亦同时发现即兴扮演是儿童剧其中一种良好的排练方法。其实,Augusto Boal 著作 Games for Actors and Non-Actors 中提及的游戏训练,也是类似的培养功效。

大胆假设一个儿童剧表演体系

介绍个八大体系的四个分类之后,我们大胆假设儿童的培训途径。

第一步:

以传统身体技巧 就是Classical Acting Technique及情感体验的技巧系统就是 Stanislavski Method 、Method Acting Technique 与周边的方法,作为儿童剧演员基础。

第二步:

从 Chekhov Technique 、Meisner Technique 、Practical Aesthetics Acting Technique 、Uta Hagen Technique 提炼演员身体自觉及表演直觉提升的探索。

第三步:

以 Viola Spolin Technique 的方法提升演员的即兴反应能力。

第四步:

加上之前“童技无穷”文章介绍过的“十二步骤”及“演技六讲”,如何在儿童剧表演中避免被儿童观众的行动所骚扰,而产生片段被切割现象的应对手段。

以各大体系进行融汇贯通,串联在一起。期望为香港及华人儿童剧界,开发一套表演培训技法。

⬆️世界当然还有很多表演体系

儿童剧表演体系的组成

下一篇,先介绍一本1960年出版由 Sonia Moore 执笔的小书,一本只有78页直接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The Stanislavski Method )”的书,以此简单直接地认识“斯氏技法”,作为儿童剧基础演技探索的开端。进一步,向大家分析 Michael Chekhov 的著作 On the Technique of Acting 作为了解身体反射与直觉。最后,当然是 Viola Spolin 的游戏化演技训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

讲者简介

王添强

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机构总监、创团董事

王添强老师三十年来致力推动儿童剧艺、教育戏剧、木偶保存及发展工作。现担任公职包括:中国木偶皮影学会副会长、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顾问等。现时亦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持续进修学院在职教师学位课程之「创作性戏剧」选修科导师。

教育戏剧咖啡吧

ID: jiaoyuxijucafe

教育戏剧教案|国际儿童艺术节|戏剧课笔记|视频分享

公号内容版权归教育戏剧咖啡吧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及个人不得擅自转载或二次修改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我们 微信:cleneci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