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宋徽宗》第二章,我本不想当皇帝

 悦读读书 2021-09-03

文 / 樗栎居主人

 

《宋徽宗》领读开篇词

《宋徽宗》第一章


9月,我们共读《宋徽宗》

01

暗藏杀机的继位之争

有这样一个统计数据,唐代享国289 年中,有 20 位皇帝,最后一个哀帝年少被害,不算;其余19 位皇帝共生育了 231 位皇子。

两宋历史长达 319 年,有15位皇帝有子嗣,其中皇子只有 84 人,还夭亡了 32 人。而徽宗一人就有 31 位皇子、34位公主,存活下来的有 45 人,不仅是宋朝生育子女最多的皇帝也是古代皇帝中的“天下一人”,其次是唐明皇和康熙皇帝,从这一点看,宋徽宗的身体条件素质还是很高的。

不过其他皇帝就没有这好身体了。

大宋皇室子嗣不旺带来了皇位继承上的麻烦。由于没有成活直系皇子,有时皇位继承人不得不从宗室中选择,仁宗驾崩后皇侄赵曙即位,这回哲宗驾崩后又面临同样的问题。

皇位继承上的不顺利又带来一个大问题,就是太后干政。仁宗即位之时只有12岁,章献明肃皇后临朝称制。这位曾经的刘美人,就是刘涛饰演的电视剧《大宋宫词》中的刘娥。


刘涛《大宋宫词》剧照

从剧照中可以看到刘涛的服饰,显然是参照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宋朝皇后坐像图而定制的。

神宗去世,年仅10 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由执政,那么,这回大宋王朝的政局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公元1100 年 2 月 23 日,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天,徽宗的人生也从这天改变。

哲宗驾崩,新君未定,皇位空悬,这是政局最危险时刻,一旦权力真空日久,必将引发宫廷争斗甚至政变流血,到那时国家将陷入动荡之中,所以,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就是立刻拥立新皇登基。而在确立新君人选这件事上,后宫和二府大臣产生了分歧,并由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向太后是神宗的皇后,在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后,她便是后宫最尊贵最有权势的女人;此时的二府大臣主要是四人,宰相章惇为首、其次是枢密院曾布、尚书左丞蔡卞和中书侍郎许将。当日哲宗驾崩,向太后垂帘,哭着对大臣说:“家国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

由于哲宗没有儿子,新皇帝的人选只能从他的五位弟弟中产生。这五人是神宗的第九子赵佖,生母武贤妃;第十一子赵佶,生母陈美人已故;第十二子赵俣,生母林贤妃已故;第十三子赵似,与哲宗一奶同胞,生母朱太妃;第十四子赵偲,生母林贤妃。

章惇首先提出自己的主张,按照礼典律令,立哲宗的同母胞弟简王赵似为帝,遭到向太后的反对。向太后立刻亮明自己的观点:这五个皇子都是神宗的骨肉,没必要分别是同母还是异母;申王赵佖眼睛患有疾病不适合即位,按顺序就当端王赵佶即位;况且,先帝神宗生前曾有言“端王生得有福寿。”

此时,曾布站到了太后一边说,章惇的主意不曾和大臣们商量,我支持太后的决定。于是,其他两位二府大臣随声附和,章惇的打算落空了,事情就这样在向太后的极力主张下定下来了,端王赵佶成为大宋王朝的新皇帝。从这一天开始,一个属于徽宗的时代到来了。

现在我们梳理一下这场暗藏杀机的继位之争。

向太后无子,以神宗皇后的身份顺利成为太后。而哲宗是德妃朱氏的儿子,哲宗当了皇帝,朱氏尊为皇太妃,母以子贵,其地位可以与向太后平起平坐,如果再选择她的另一个儿子当皇帝,那么向太后的权威将受到更大的挑战,所以,第一个排除的就是简王。其实朱皇后本人是很善良忠厚的,却遭到向太后排挤。

再说申王赵佖,虽然在五人中年齿最大,却自幼体弱而且患有眼疾。赵佖年幼时,有一次犯了严重的惊厥,俗话说就是抽风,几乎丧命。当时神宗心急如焚,御医们束手无策,情急中,长公主推荐了一位民间高手竟然治好了皇子的病。

这位民间医生就是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北宋著名医学家,“六味地黄丸”的发明者钱乙。可知,申王的身体条件确是不适合当皇帝,果然,公元1106 年就去世了,才24 岁。况且,在当时赵似的生母武贤妃还健在,向太后更没必要再扶持一个竞争对手了。

剩下的三位皇子的母亲都已故去,不会给向皇后造成任何威胁,所以按照年龄来排,自然是端王赵佶上位,况且,赵佶生母去世很早,他是由这位嫡母抚养长大的,二人感情自然深厚。所以,在向太后的心中徽宗赵佶是最佳人选。

钱乙画像

下面再说说章惇,他为什么和太后顶着干呢?

章惇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福建人,官宦世家出身,才智出众,素怀大志,高傲自负。嘉佑二年(公元1057 年),仁宗御崇政殿亲试礼部进士,章惇与苏轼同榜高中。在这次殿试中,其族侄章衡高中状元,章惇耻于晚辈之下,竟然拒不接受敕诰,扔了录取通知书回家了。隔了一年后,二次考进士,高中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从这点上,可以看出章惇性格中,争强好胜,不甘人下的一面。

章惇画像

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很多的,但大体上分两类“常科”和“制科”,后来哲宗时期加了“词科”。此外,还有武举,“三舍法”取士等。“三舍法”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科目之一。

“常科”,由朝廷选定考试内容和方法,并且定期考试。宋代的常科有进士科、明经、三史、明法等等,进士科最为读书人所看重,为攻读的重点。

“制科”也叫“制举”。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并不固定,由皇帝临时颁诏,随时可以进行的考试。考试的内容和皇帝的喜好需求紧密相关。

“词科”主要是为了选拔学识渊博,辞藻华丽,能够草拟朝廷日常公文的人才。

宋代考试制度,分为三级——州试、省试和殿试。州试,由州通判主持进士科考试,州录事参军负责其他科目;省试由礼部主持,春季举行;主考官由皇帝任命,试卷采用“糊名制”和“誊录制”,并密封;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录取分为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宋朝《科举考试图》

同为进士的苏东坡和章惇青年时期是好友。有两则二人年轻时交往的故事,很能说明二人的性情差异。

一次,二人同游南山诸。有一处双峰对峙,之间只架一根独木桥,桥下万丈深渊。章惇约苏东坡过独木桥至对岸,苏轼战战兢兢不敢前往,章惇则面无惧色,把藤曼一头系在树上,一头缠住腰,面不改色跨过独木桥,在对岸石壁上提笔写下“苏轼、章惇来游”几个字。回来后,苏轼用手拍拍章惇肩背感叹:“子厚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曰:“能跟自个玩命的人,当然能杀人了!”

章惇听了,哈哈大笑。

还有一次,二人在山寺饮酒。听人说有老虎来了,此时,二人都已有八分醉意,仗着酒劲,骑马观看。果然,不远处有一只老虎。苏轼说:“马受惊不敢往前,我们还是回去吧!”章惇取一铜锣,一边“哐当哐当”猛敲,一边提马向老虎冲去。老虎被吓得仓惶逃窜。归来后,章惇对苏轼说:“你将来肯定不如我。”

从这两则故事中可知,章惇胆识、机智异于常人。

神宗时期,章惇追随王安石变法,可谓平步青云,春风得意;而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到贬谪,二人虽政见不同,但是,章惇欣赏苏轼的耿直还是为他说了不少好话。

哲宗登基,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启用司马光执政。晚年的司马光以报复的心态极力打击新党,尽废王安石变法的政策,不仅遭到章惇等新党人士的强烈抵制,也遭到苏轼等一批旧党人士的不满。章惇因开罪太皇太后而成为旧党连篇累牍的弹劾对象,被逐出中枢,面对曾经的好友遭难,这一次,苏东坡选择了沉默。之后新党被清除,进而旧党分裂,苏轼也被外放。

从王安石变法以来的党政愈演愈烈,渐渐向政治迫害发展。哲宗亲政后,章惇再掌中枢,尽力恢复新法,同时,极力打击旧党,甚至不惜向哲宗建议废除太皇太后的封号,掘司马光、吕公著的坟墓,遭到哲宗拒绝。由此可以看出章惇心胸狭窄、手段狠辣的一面。

章惇一向敢作敢为,权力欲很强,这次公然反对端王赵佶继位,也并非真的认为端王不适合当皇帝。反映出的是相权和后权之间的斗争。他为了避免后权太重、相权太轻,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扶持一个能够跟向太后抗衡的太后出来,不管是神宗的朱皇后还是武贤妃的儿子坐上皇位,都能分走向太后的一部分权力,这样他作为一个宰相就更好施展手脚,不至于被向太后全面压制。

纵观北宋之前的历史,每当权力更替,朝局变化之时都会有后宫的影子在。

后宫干政的目的一为上位,二为立储,故而,一方面笼络皇帝,一方面勾结权臣。而权臣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也如此。

几年前,在孟皇后被废案中,章惇已经扮演过这一角色了。太皇太后高氏去世,新党得以起死回生重新执政,章惇在政见上和高太后势不两立,而孟皇后是高氏所立,废掉孟皇后,章惇便可乘虚而入,况且此时的刘婕妤正得哲宗宠幸,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狼狈为奸,孟皇后成立权力争夺的工具,政治的牺牲品。

但是,这次遭到碰了钉子。一方面,向太后摆出来的客观理由都站得住脚,更重要的是抬出来先帝神宗的大旗;另一方面,章惇的主张没有得到曾布、蔡卞等大臣的支持,因此失败了。就这样一场继位风波以向太后的胜利,端王赵佶顺利即位而尘埃落定。

有很多人在讲述这段历史故事时,都会引用章惇的一句名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使得此后在评议宋徽宗时,多据此语立论。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该事件发生过程中,章惇说过此话的可信度不高,大体可推知批评徽宗“轻佻”之语当出自宋朝以后。

本书作者的叙述中也没有采用这句话,本着对作者和作品的尊重,故本次领读也不采信“端王轻佻”这个观点。

曾布是这件事的亲历者,始末缘由记载于《曾公遗录》中,相对来说可信度较高。如果章惇果有此语,曾布没必要隐瞒。曾布是“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弟弟,也是“熙宁变法”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洞若观火,尤其,哲宗一朝,政局反复无常,新旧两党势同水火,党同伐异相互倾轧,毫无理性可言。严酷的现实让曾布选择了相对“中立”的政治立场,以免引火烧身。哲宗晏驾后,曾布敏锐地发现政局将发生新的变化,在章惇与向太后对立之时,他很快站到了后者一方。

大局已定,蔡卞、许将也就随声附和,一切由太后做主,于是,端王被请入宫中,推辞再三后,在大行皇帝灵柩前,披上龙袍,荣登大宝,转天,颁旨大赦。

历史就这样在这一天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同样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宋朝帝王画像中,宋徽宗身着常服的画像。

画像中的徽宗面目清秀,略带一点稚气,身着红袍,头戴幞头,两侧有硬翅。

《宋徽宗画像图》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天子之服分为七种: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衫袍(常服)、履袍、窄袍和戎装,不同场合穿着不同服饰。

裘冕、衮冕都是皇帝的大礼服,在郊祭大典、明堂大祀、元旦大朝会等隆重大典时穿的。而通天冠服才是皇帝的朝服,但也是在重大朝会和接见外国使臣时穿戴的。这幅宋宣宗的坐像图就是宋代皇帝的通天冠服。

02

扶上马送一程

刚刚登上皇位的徽宗将面临怎样的局面,他又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徽宗继位不是顺理成章的“父死子继”,而是迫不得已的“兄终弟及”,虽仗向太后鼎力扶持登上皇位,但亲王之中是否仍有觊觎皇位的呢,也很难预料,为今之计巩固皇位是第一要务。

他迅速请求向太后这位政治靠山垂帘听政,一方面是对向太后的感激和尊重,更是形势使然。而这位向太后也乐得把徽宗“扶上马再送一程”,很快同意了徽宗的请求,但是向太后的听证方式不是临朝听政,而是朝臣在御前奏事之后,再去后宫禀告太后,这样既不影响向太后掌控局面又给徽宗树立了威严。

然后,向太后又着手恢复被哲宗废除的孟皇后的地位,为刘皇后树立对手;向大臣曾布揭露朱太妃与章惇密谋拥立简王赵似继位的阴谋,孤立章惇,这一切都为徽宗亲政扫清隐患。

章惇很快被任命为山陵使负责哲宗丧葬的一切事务,曾布因为有拥立之功得到太后的青睐和徽宗的重用。同年六月,孟皇后的身份得以恢复,七月,向太后不再听政,徽宗得以度过登基以来最艰难的阶段。

徽宗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安抚竞争对手,取得大臣们的拥戴。登基第二天就大赦了被哲宗贬谪的官员,第五天就召回被革职的两位老师傅楫和朱绂,又马上加封了他的几个兄弟,赐予了他们新封号。

新皇即位初期政局的不稳定迫切需要团结和安抚各种势力,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是重要的事情。作为温和的改革派曾布力劝徽宗吸取元祐、绍圣年间的教训,避免因党政造成朝廷政策不断反复,过分偏激。况且,朝廷苦于两党争斗久矣,现在重塑政治结构,结束党争的好时机。

徽宗采纳了曾布的建议。召回了元祐党人,四月,韩忠彦拜相。韩忠彦是仁宗朝宰相韩琦的长子,入朝后向徽宗建言广仁恩、开言路、去疑似、息用兵四项政治举措,得到徽宗的肯定。

在息用兵这件事上,新旧两党的几位臣僚再次意见相左。所谓息用兵指的是一年前宋朝对吐蕃的战争——青唐之战,青唐即今青海西宁市。韩忠彦认为应该结束这场耗资巨大的战争,章惇则力主扩大战役,而曾布既认为战争本身是错误的又认为轻易放弃会招致耻笑。

显然,徽宗登基后,首要的是安定政局而不是对外用兵。结果宋军占领的两个州最终被放弃。但是,青唐之争并未就此结束,不过,那是后话。

之后,蔡卞被贬出京师,出任江宁知府;九月份章惇罢相,十月份向太后一度想留任的蔡京也被贬到地方,至此,激进派新党的势力得到打压。就这样,御极一年来的徽宗完成了权力再平衡,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初步的施政班底。

第三件事,就是在向太后的协助下树立仁厚孝悌之君的形象。

他以儿臣对君父之礼为故去的哲宗服丧,对哲宗的丧葬事务亲自过问,包括棺木、陵墓、画像等众多细节都一一关注。一切严格按照礼制进行,亲自主持哲宗的葬礼。

对于摆放在太庙中的哲宗画像,他反复和大臣们商讨,并最终确定了以大臣林希的画像为摹本给哲宗塑像。

林希的名字能得以流传,和一件传世的书法神品有关。这就是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米芾的《蜀素贴》。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 厘米,横 284.3厘米;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 年)米芾 38 岁时所书,共有米芾自作诗八首,计 71 行 658 字。

“蜀素”是北宋时期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制作极为讲究,上织有乌丝栏。这卷蜀素制作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 年),后被林希所得,装裱成卷,珍藏于家中二十余年。由于丝绸织品滞涩极难书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故而这卷蜀素一直空悬待书。直到元祐三年(公元1088 年),米芾应林希之邀到湖州游玩,林希取出家藏二十多年的“蜀素卷”求他作书,艺高胆大的米芾欣然应允,奋笔疾书,在上面一口气写了八首自作诗。如此,一幅传世书法神品诞生了。

米芾用笔多侧缝,酣畅老辣,丝织物不易吃墨,卷中多枯笔,但气势连绵,曲尽变化,充分体现了米芾书法“刷字”的风格。这卷《蜀素贴》诞生以来,对宋以后历代书家影响深远。

就这样,宋徽宗登基一年以来,在向太后的鼎力相助下,巩固了地位,赢得是保守派旧党的信任,完成了政治布局,次年,改元“建中靖国”。

那么,这位年轻的新皇帝能否开创大宋朝的新局面,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

请阅读下一章“谋求平衡”。

米芾《蜀素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