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谱中的史志文化

 yczx 2021-09-03

  

□曾庆远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每个史志工作者都知道的常识。国史述朝代记政事,方志明沿革载风情,家谱辨世系识宗支,三者相得益彰的记述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由于史志公开发行,家谱“秘不示人”,因此,很多人容易忽视家谱中的史志文化,从而在史志编纂中漏落一些珍贵史料。

  近几年,因工作关系,笔者全过程参与了家乡绥阳县枧坝镇的志书编纂和审稿。期间,正值老家后台村曾氏第二次续修家谱,作为曾姓子孙,我也从中得以知晓家族中许多珍贵的历史,而这些史料,很多可以录入乡镇志。笔者以亲身经历,深刻感受了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家谱信而有据,就可补充州县地方志的缺漏;如果地方志信而有据,就可补充国史的缺漏。”后台曾氏家谱全方位记载了家族内部的世系脉络和精神传承,对地方重大的历史事件亦有记载,一些族人的生平还叙录了他们从事各行各业的情况。因此,作为家族文化积累的社会产物,该家谱不仅是后台曾氏家族,也是地方社会风土人文的经典再现。

  后台曾氏家谱由曾子明于光绪十九年(1871)修编,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昭德续修,2016年曾宪伦第二次续修。初修的家谱详细记载了后台曾氏先祖的迁移时间和路线,真实反映了康雍时期“湖广填四川”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从一始祖曾廷俸、二世祖曾学年“身居原郡、未到绥城”,三世祖曾咸彬生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五十都信实乡甘竺绽塘,于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辰时于贵州遵义府绥阳县朗里八甲姜家塆住居寿终,到四世祖曾希贤乾隆元年九月初三日寅时生于遵义府绥阳县朗里一甲永兴场,到乾隆三十九年移居赵里三甲杉木村复兴场,嘉庆七年再次移居赵里十甲后台村大鹿巷,非常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后台村曾姓人口迁移的路线图,是研究地方人口迁移的重要史料。

  该谱不仅记录了曾氏迁移的时间和路线,还记载了曾氏先祖外出云南经商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绥阳人的经济活动状况。出生于1758年的第六世祖曾孔先,随父迁居赵里复兴场(现枧坝镇杉木箐)后,“耕田种土,开店坐铺,盘家养口,值运不良,几至无潦。更托亲朋借贷资本,贸易古滇(云南),稍得蝇头聚积囊中,仍挑野菜和根煮,俟积小高大,复请至亲密友,将敷欠还明。余积沽赵里十甲后台村地名大鹿巷基址园铺,即将复兴场产业,悉与胞兄管理,己与父移居大鹿巷(现后台村),仍同长子贸易古滇。”

  除了人口迁徒和商贸往来,该谱对后台村古建筑的营建和焚毁也有记述。民国《绥阳县志》记载了全县103座古营寨,其中遗漏了太平寨,而目前发现全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恰恰便是太平寨。后台曾姓族人代代相传,太平寨是咸丰年间曾余胜和曾庆璋父子率族人修建而成,民间称为曾家营。曾氏家谱收录的《忆父母叙简历》《闻祖爱父·父母一生》两篇艺文中,作者曾昭德通过诗文形式,讲述了1923至1924年父亲在太平寨中躲避匪患失败,被抓往綦江扣为人质,母亲变卖家产将其赎回的史实,是全县唯一发现记载太平寨毁于匪乱的珍贵史料。文中写道:“…甲子乙丑遭匪乱,那里父亲营盘躲。探客卖贼往綦江,勾卖匪首周治光。围攻大寨营盘打,上下房屋两烧光。把父拉到綦江去,舍财舍地赎回乡……”

  曾氏先祖在后台的营建,不只限于防范匪患的寨堡,保存完好的古石桥,同样是曾姓族人从事社会活动的厚重印记。地方志的记载佐证了这些历史。《绥阳县志》记载,后台村与杉木场联结的“木鱼石桥”,为“乾隆间,甲人曾、卢数姓,捐修。”《枧坝镇志》记载,后台村“构冬溪石拱桥”,“于嘉庆十四年(1809),当地曾、卢二姓人牵头捐资出力修建。”该桥跨度5米,高12米,长18米,桥面宽为5米,桥栏所刻精美图案在“文革”时被破坏。桥身虽经两百多年风雨,至今桥身坚固,作为公路桥梁使用。

  除了从事经济和修造活动,1871年曾子明所编家谱收录的几篇叙文,清晰地反映了曾氏族人与当地文化人的交往情况。其中两篇叙文,一为后来担任《续遵义府志》协采、民国《绥阳县志》分纂的李焕榜所作,一为后来考中进士的遵义县吴国霖所作。特别是吴国霖,遵义县南白人,光绪六年(1880)考中进士后,先后任户部主事、四川仁寿县令和阆中知县。辛亥革命后,任遵义军分政府副府。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引用叙文内容。该谱后来还补录了时任水城理民府教谕陈廷钰给曾子明之父曾庆璋的挽联一副:“忆当年戎马流离,公亦常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自愧名利无成,未以千金酬一饭。怅此日骑龙归去,时又值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纵说音容宛在,何曾半滴到重泉。” 落款时间为“光绪戊戌年(1898)三月”。陈廷钰是绥阳人,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岁贡。由此可见,后台曾氏家谱所收录的艺文,不仅记录了曾氏先祖与地方名人的交游,对于史志工作者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编纂地方史志,都是极具价值的。

  对绥阳境内儒教传播的记载,后台曾氏家谱也是全县唯一的。《绥阳县志》记载了道教、佛教和天主教,唯独没有记载县境西南部流传的儒教。曾氏家谱专门记载了后台流传的儒教“宏济坛”,“由曾子明从桐梓学传而至”。曾子明出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七月十四日,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初三日逝世。根据曾子明的生平可知,儒教传入绥阳的时间,当在曾子明成年以后,即大约在同治和光绪年间。至今,儒教“宏济坛”仍在绥阳广为流传。这是地方史志工作者研究绥阳儒教难得的史料。此外,该家谱对族人从事团练、乡保、经商、教育、中医、地理、儒术、石匠、木工、竹编等各行各业都有记载,十分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后台村的历史和风土人文,包括民国二十八年(1939)曾善福倡导扩建后台短期小学,甚至对民国时期兵役抓伕以及苛捐杂税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生活负担等等,在曾氏族人生平中都有记叙,这里不一一列举。

  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横陈百业,包罗万象”的地方志,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魅力,而家谱是国家正史和地方志的最重要补充。家谱中体现的诸如人口迁徙、家国情怀、忠孝节义、励志奋斗、模范典型等内容为主的史志文化,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史志编纂中进行加工提炼,其所载的内容在加强人心教化、树立道德信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仍将起着重要作用。

4354-3-2.jpg 

《绥阳县志》

  

 4354-3-3.jpg

绥阳县枧坝风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