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战国时代,初章:应仁之乱,战国登场

 金色年华554 2021-09-03

日本的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般是指1467年足利义政时期的应仁之乱开始的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政局纷乱及群雄割据的一段时期。最终,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混战,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户幕府,1615年灭丰臣氏,正式统一全国。

词源

此辞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这个名称,大概是受了中国“战国”一词的影响。

起止时间

战国时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起点,但结束时间大致上有以下五种说法,本条目采用最后一种说法,以完整表述这段历史。

永禄11年(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成功。
元龟4年、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二条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天正18年(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后北条氏,降伏东北地方各大名,大致完成日本的统一。
庆长8年(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庆长20年、元和元年(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应仁之乱,战国登场

文章图片1

应仁之乱

文章图片2

京都金阁寺(鹿苑寺)所收藏的足利义满画像

室町幕府自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之后便纷扰不断。在政治上,除了关东的古河公方与幕府的对抗外,层出不穷的政治谋杀以及各地诸侯的反抗、私战亦破坏了各地的政治平衡;而在社会上,各地爆发的一揆(暴动)如同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伤害。可是室町幕府从未放弃稳定全国局势的决心与努力,直到1441年的一场意外引发全国混战而化为乌有。

嘉吉元年(1441年),四职之一、身兼三国守护(播磨、美作、备前)的赤松满祐在京都自己的家中刺杀了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是为嘉吉之乱。赤松满祐遭到亦为四职之一、身兼五国守护(丹后、 但马、因幡、伯耆)的山名宗全率部讨伐并将其击败。战后,幕府以山名氏平乱有功将赤松氏所属之三国守护授与山名氏。山名氏势力成长到八国守护,一跃而成为西国的一大势力。

随着山名氏的崛起,三管领之一、身兼八国守护(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丹波、近江)与和泉半国统治权的细川氏决定联合山名对抗同为三管领的畠(tián)山氏。但畠山氏衰退之后,细川、山名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畠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双方对立情况更加严重。

文章图片3

描绘应仁之乱的画作

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长子足利义尚诞生后引发继承风波。应仁元年(1467年),在将军子嗣问题上对立的各方势力在军事上发生对立,是为应仁之乱。各守护分别选边支持,形成细川联军(东军)与山名联军(西军)的大混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争取到天皇与幕府将军的支持,且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最初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国地方四国守护大内政弘率领万余军队援助西军,战况顿时改观。此外,西军决定拥立将军足利义政之弟足利义视与京都当局相抗衡,使得整个战局陷入胶着,日后更扩大为全日本的大混战。

随着两军领袖相继去世和幕府将军继承纠纷解决,在文明9年(1477年),交战双方决定和解,应仁之乱正式宣告结束。虽然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后几任将军仍试图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应之变爆发。

文章图片4

写着“応仁の乱勃発地”(应仁之乱的爆发地)的石碑(京都市上京区御霊前通乌丸东入、上御霊神社鸟居前)

应仁之乱后,以将军为中心的幕府威信日渐衰败,其对全国大名的控制能力也被逐渐破坏殆尽,最后因为织田信长驱逐将军而遭到灭亡。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本国国人的国一揆暴动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则被守护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护的越前、远江、尾张三国依次被朝仓氏、甲斐氏、织田氏三守护代控制),有的甚至被一向一揆(宗教性的暴动)推翻(如加贺守护富坚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灭)。

下克上的风气弥漫着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

于此同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铁炮(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的形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