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教育思想研究之一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

 和善书屋 2021-09-03
     “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接受最早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起到指导、协调作用。”(《21世纪怎样做家长》第96页)。学校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人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最好效果,就是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毕生的教育实践中始终顽强地寻找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的途径,可以说,在他心目中家庭教育是和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工作。他曾一再提到他重视家庭教育的思想出发点: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他认为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的教育者和教师,但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和教师,而且是无可替代的教育者和教师。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留下的教育遗产中,大量的著作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原因。
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要教育家长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决不允许养而不教。
无比热爱儿童的苏霍姆林斯基比任何人都更能体验做父母的欢乐,然而他却严峻而冷静地向他们指出,“孩子是生活的欢乐”这句话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涵义,但孩子本身并不能成为欢乐的源泉,创造大地上最美好的“人”是无比繁重的劳动,它有时并不能给人以欢乐,甚至还会带来不快。他这么说,是要家长们清醒地看到,孩子给他们带来的不只是幸福,更重要的还是向他们提出了一项艰巨的教育任务,这任务在青年恋人决定结婚之前,在做父母之前就要想到,就要作好准备,否则就没有权利当父母。
    有人说,教育下一代是幼儿园的任务,学校的任务、社会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和不可替代的教师。即使孩子进了幼儿园和学校,家庭仍然是教育机构的主要帮手,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生活批驳了“未来属于脱离家庭的寄宿学校”的说法,其根据就是孩子缺少了家庭生活这最有利的教育环境和父母这最细心的教育者,其所受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当然,这里说的是良好的家庭。
不少父母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即他们所谓的“顾不上”。苏霍姆林斯基承认工作和劳动是每一个人的重要社会责任,但他提醒大家千万别忘了家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教育人的任务。针对这些错误认识,苏霍姆林斯基针认为:
教育人,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一个公民的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多数家长都能很能好地认识这一点。在我们学校的一次家长会议上,一个五年级学生的父亲说,由于他的社会工作负担过重,简直没有空管教自己的孩子。其他家长一针见血地给他指出:如果你找不出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你这个社会活动家就分文不值。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家长教育学》第138页
 
他恳切地劝说那些“顾不上”教育孩子的家长说:如果孩子的学校请你去谈谈,你就一定要请假上学校去。他在《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曾引用了“不幸有三:死,老和孩子不成材!”这句乌克兰民间谚语来告诫家长们。他对这句谚语作了如下的解释:衰老是不可违逆的,死亡是逃避不了的,谁都不能把这两大不幸拒之门外,然而使家中不出不成才的孩子是人力可以做到的。巴甫雷什中掌锲而不舍地对家长进行大量工作,同时严格地要求家长们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做到养而必教。
      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需要接受家长教育,掌握关于家庭、婚姻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教育孩子的必备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家长教育是指为了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龄儿童、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以及未来的家长们,所进行的一种通过提高认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以学会如何做家长为直接目的、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家长集体要以身作则,对孩子教育要求一致。
    “家”的概念总是与亲人之间的温存、抚爱、关怀……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从出生后的头几周起,就在家庭这个集体中、在温馨的气氛中开始自己与人们的交往。家庭集体成员之间道德、精神、心理等等方面的关系,成人之间的关系,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无不构成孩子最初的社会经验和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初概念,而这对他一生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正是在家庭这个教育环境中,孩子奠定了善与恶,真与伪,好与坏、是与非的基本信念,学会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知道应当向往什么、唾弃什么,因此家庭集体中人与人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首先要求家长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劝家长们不要抱怨说,“没有少说,没有少打,就是不听”。他说,“说”不是教育,“打”的结果更糟。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家长以身作则涉及的面极广,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家长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为孩子作出好的榜样。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在严格要求全体家庭成员的同时,对孩子的父亲提的要求总是高过其他人。他认为父亲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切和最有权威的一个男子,他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方面,他要求父亲为孩子作出最完美的榜样,让孩子们从父亲身上学会应当如何细心观察周围人酌表情和目光,体会他们的心情和感觉,在内心深处同情他们,在行动上帮助他们。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一个男子用对妻子真正的爱来教育孩子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这种爱将成为孩子的道德美。苏霍姆林斯基的笔触及了不少优秀的家长和家庭,而模范的丈夫总是他下笔最多和赋予深情的人物。
    苏霍姆林斯基坚信,只有父母互敬互爱,孩子才能相信世界上有真理,人类有美德,而这种信念是孩子接受教育所必不可少的。根据苏联的具体情况,父母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由父亲的道德水平所决定。因而他提醒未婚的男青年,结婚之后,妻子将会变老、变丑,将会生病,生孩子,家庭里将会有很多艰难与困苦,如果你没有力量终身爱你的妻子,终身把她看成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子,那你就无权结婚,因为你的变心,不仅会给你的妻子带来痛苦,还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两百多例犯罪儿童中,不少采来自父亲对母亲不忠的家庭。而父亲的高尚情操,对妻子的美好情感,往往还对孩子的爱情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自然,母亲的榜样作用是同样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母亲也看成是家中最细心和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教师。
家庭中成人之间的关系还突出地表现于父母对老人的尊敬和孝顺。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父母为孩子树立孝敬老人的榜样。他甚至提出,如果家中没有老人,那么要设法在周围邻居中找一个需要照顾的老人来加以关心。他坚信家长尊老爱幼,就不会出现铁石心肠的孩子,因为父母不是以语言,而是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长辈在身强力壮的时候为国家、为社会、为下一代贡献了一切。到了老年,他们年老体衰,虽然无力照顾自己,但仍有权利过幸福的生活,小辈应当设法满足他们的愿望。家长还应当引导孩子与爷爷奶奶交朋友,同情和关怀周围需要帮助的老人。苏霍姆林斯基毫不容情地诘问那些苛待老人的父母:你们这校对待自己的老人,还能养出品德高尚感恩知德的孩子吗?
三、家长对待孩子要严格、理智。
    爱孩子,愿孩子幸福,这是父母之常情,然而应当如何刘待孩子才算是真正的爱孩子,怎么样的幸福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却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清楚的。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喜爱孩子,他曾提出,不爱孩子的人不能做教师。自然,他也不允许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他严厉地批评了一些“暴君式”的父母:我是你的家长,你是属于我的,我爱对你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要你这么干你就得这么干。他们有时完全忘掉了孩子的存在,使孩子在家中得不到丝毫温暖和欢乐;有时他们对孩子吹毛求疵,叨唠不休,健孩子感到自己无一是处,丧失了信心;有时他们又对孩子动辄体罚,拳打脚踢,使孩子蒙受屈辱,丧失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暴君式”的父母是自私自利的父母,他们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物品,他们没有尽到父母的义务,他们不配当父母。他还认为,这样的父母将会受到惩罚,因为童年时代得不到温暖和欢乐的人,长大了就会成为粗鲁无礼和冷酷无情的人,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然而令苏霍姆抹斯基放心不下的还不仅是这一类型的父母。大量的父母十分“爱”自己的孩子,把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他们从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要求,唯恐孩子不能事事称心如意。弛对这些父母的“爱”进行了严正的批评,他称这种“爱”是“母鸡的爱”,属于本能的爱,其结局也往往会与父母的愿望相反;十分可悲和不幸。
    值得注意的是热爱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从本质上是自私的,他一开始只知道“我要”,而要使他知道“应当”,必须进行艰苦、细致的教育。有些家长说,孩子还小,不懂得什么叫自私。苏霍姆林斯基批评了这种说法。他说,如果孩子永远是个孩子,那么我的一切担忧就没有必要了,但别忘记孩子总会不再是一个孩子,不过如果放弃了从出生到十岁这一时期的早期教育,以后是很难弥补的。在早期的家庭教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劳动和限制愿望,认为必须从小抓这两件事,才能培养孩子体贴他人和关心他人的美德,根除自私自利的恶行。
    要让孩子自小懂得不仅他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在人与人共同的生活中,要细心观察他人的愿望和需求,为了满足他人的愿望,有时必须克制自己的愿望。在家庭的早期教育中,首先让孩子明白,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始终不渝地在尽自己一切的力量满足他的愿望和需求,他不应当只想到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情绪,他还应当觉察出爷爷奶奶的需要和心情,爸爸妈妈的需要和心情,为了他们的欢乐和安宁,应克制自己的一些愿望。例如爷爷或奶奶有病时要保持安静;爸爸或妈妈过生日时,要把最心爱的东西留起来送给他们。渐渐让孩子懂得,自己所以能够温饱地生活,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还有很多人在为他辛劳,所以他也应当关心大家,家长要引导孩子去关怀周围的小朋友和老人,为他人做好事。入学后,要引导孩子关心同学、老师、学校,要教育孩子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愿望去服从集体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克制愿望必须从小做起,愈早愈好。要及早让他觉得,并非他的出世给大家带来了欢乐,而是大家为他带来了欢乐;他不是一个功臣,他是一个负债的人;他不应当只享用,不创造,他应当考虑他人的愿望和需要而创造些什么。这里克制愿望与劳动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四、家庭要有高度的教学素养,学校和家庭教育要和谐一致。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长必须要认真学习,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他说过:
 
“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这个问题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我们今天变得更加复杂了: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给教师的建议》第396-397页
 
因此,儿童的教育是否得到完善和全面,既要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者”教育工作的和谐一致性,更要取决于父母在儿童面前的榜样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他创办了一所“家长学校”,在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共同研究中教育家长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学会做父母。他非常重视学校同家长的联系,他本人每周都要和家长亲切谈心,向他们提出建议和忠告,采用各种方法,开辟多种渠道,对家长进行教育。他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家长教育学》第261页)苏霍姆林斯基还明确指出“不首先教育自己的父母,就谈不上对孩子的正确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家长对儿童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缺乏必要的教育素养,造成大批的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实在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事。因此,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综合教育素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五、家长要在孩子还在学龄前的阶段就必须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基本认识是:父母,亲属是儿童的最早的教育者;正是在学龄前的几年间,也就是在儿童接受教师的影响开始以前很久,就在他的身上种下了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儿童从2岁到6、7岁,从周围环境中和他经常接触的人那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好象都砌进了他的心理发展的基地。儿童个性中的精神财富,还有教育家们称之为对知识的渴望、好奇心、探求精神、思维的敏捷性之类的东西,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从2岁到6、7岁时所处的环境如何。”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话,不仅揭示了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且明确了家庭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决定意义。家长,作为孩子的最早教育者,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他们的孩子是十分的幸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基本环境,家长们必须懂得“怎样在家庭里为儿童创造一个应有的环境”。正是因为学前龄教育阶段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意义,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家长们必须把儿童这个时期的基础打扎实了。
他特别指出,儿童学龄前的这个时期,不仅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的时期,也是“下道德基础的时期”。他说:“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以前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发展。”父母的言行所代表的高尚道德品质,在孩子最初几年的生活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几年是孩子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一旦缺少了必要的良好教育,日后是难以弥补的。苏霍姆林斯基痛心地发现,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竟会有如此麻木不仁和无动于衷的目光,这么幼小的孩子竟如此粗鲁,凶狠,乃至什么都听不进去,什么都不相信。由此可见,如果家长心目中没有一个崇高的目标,不能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那么孩子虽然在人间长大,却也能够成为不合格的人。家长们应当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教育集体,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转载  教育漫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