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哥伦布遇见广东人 | 哥伦布叫它西班牙岛 广东人叫它山多罗

 普洱张 2021-09-03

地球人都知道哥伦布,因为他发现了“新大陆”,那么,问题来了——哥伦布首航发现的新大陆在哪里?你造吗?

哥伦布首航登陆的新大陆岛屿在加勒比海,他直接把这个岛宣布为“西班牙岛”。后来,岛上出现了两个国家,一个叫海地,很多地球人都认识它。另一个叫多米尼加,起码在中国,这个地方没有海地有名。


前段时间,我又见到多米尼加共和国驻中国贸易发展办事处代表、祖籍广东恩平沙湖镇乌石村的吴玫瑰女士,又聊起了多米尼加那些事儿。

其实,多米尼加是个旅游胜地,据说《加勒比海盗》里的海滩就是在这里拍的。欧美人眼里的多米尼加,打开的方式是酱紫的——

图片

这里的银色海滩美得不要不要的!

这里还有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哥伦布墓,旅游景点啊,是不是要吓死宝宝的节奏?——

图片

喜欢吃生猛海鲜的广东人,打开的方式是酱紫的——

图片

侨家大院当然要讲故事啦!所以,多米尼加打开的正确方式应该是酱紫的——

图片

1
哥伦布首航发现新大陆
取名“西班牙岛”

1492年12月5日,西班牙人哥伦布首航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岛屿,他用西班牙国名把此岛取名“西班牙岛”,地理上也称此岛为“海地岛”。

1492年12月23日,由于航船搁浅于今天的海地角附近,无法将所有人带回西班牙,哥伦布不得已只好将船上的39人留在岛上,用沉船的枕木在岛上建立了“圣诞节堡垒”。

1493年11月,当哥伦布率船队返回西班牙岛时,发现堡内的西班牙人已无一人生还,据说是西班牙人掳掠岛上原住民妇女而被部落杀光了。后来,哥伦布在圣诞节堡东边建立了伊莎贝拉堡,成为欧洲人在美洲的第一个殖民地。

五年后,由于当地传染病肆虐,伊莎贝拉城迁至今天的圣多明各城,新伊莎贝拉城被视为欧洲人在新大陆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

1502年,西班牙岛正式成为西班牙殖民地,被命名为“圣多明各”,首府为圣多明各城。

图片
圣多明各老城

哥伦布对西班牙岛有着难舍的感情,1506年哥伦布去世后,在圣多明各城附近有一个墓地。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人开始在岛上大量种植农作物,西班牙岛逐渐成为欧洲人前往征服加勒比海岛屿和安第列斯群岛的桥头堡,依托此岛进入美洲大陆。

自从岛上有了粮草,丰衣足食,加勒比海盗也就闻风而至,在西班牙岛上建了几个据点。

西班牙岛被哥伦布发现时,据说岛上居住着几十万原住民,主要为台诺人。西班牙岛沦为殖民地后,原住民变成了奴隶,从事挖掘金矿、种植甘蔗等粗重活。由于对西班牙人带来的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台诺人在岛上几近灭绝了。

为大量补充岛上的农耕劳动力,西班牙人于1520年开始引进非洲奴隶,到19世纪初,岛上的黑奴已达50万人。

这样的多米尼加,是不是让你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呢?

2
为什么多米尼加又叫山多罗?

我知道多米尼加,是因为吴玫瑰。

十年前,听说多米尼加总统顾问吴玫瑰要回恩平寻根,因为陌生所以好奇,我去查了世界地图。

世界地图显示,多米尼加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国,离古巴很近,与海地比邻而居。偏偏古巴和海地还挺有名气的呢。

又隔了几年,吴玫瑰从总统顾问变成了驻华贸发处代表,她常来广州,慢慢地,多米尼加变得似乎与我们没有了距离感。

直到不久前,听到加勒比海地区的侨胞经常说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山多罗,引起了我的注意。刚开始,我以为又是一个没听说过的“新大陆”,问了几人无果,凭经验我便果断悬崖勒马转向“四邑鸟语”。

图片
唐人街上的华人社团

图片
唐人街上的广东烧腊店

我问了同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位侨领:“山多罗是哪里?”他用西班牙语回答“Santo Domingo”,当他说完这几个字,我就确定他说的是山多罗。果真!他紧接着说“恩平话叫山多罗,中文叫多米尼加。”

Santo Domingo,圣多明各,多米尼加首都,用恩平口音狠狠地将西班牙语读出来,舌头卷多几次,就是这么个名字:山多罗。

真相来得总是这么“鸟语花香!”

粤侨的语言改造能力也是任性了点!

于是,我搞明白了山多罗就是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就是山多罗。

有趣的是,前不久,多米尼加附近国家的一个恩平侨胞还告诉我那谁去山多罗了,我告诉他山多罗就是多米尼加,他说没听说过多米尼加。

在多米尼加土生土长、不会讲恩平话和普通话的吴玫瑰当然也不知道,多米尼加在她的家乡和故乡还有另一个名字——山多罗。

3
谁是第一个抵达山多罗的中国人

地理新大陆山多罗对于华侨史研究来说,至今还是一块待发现的新大陆,因为到目前为止,第一个抵达山多罗的中国人在哪一年从哪里来,仍是一个谜。

有一种说法,第一个中国人大约是在1865年抵达山多罗的。据说支撑这种说法的是在山多罗复国战争的记载里出现过相关记录。

我迄今看到的关于山多罗早期华人的记载来自山多罗唐人街的一份杂志《此时此地》,引用了该国第一大城市圣多明各和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的早期华人数据。根据1893年圣地亚哥市的人口普查显示:1893年圣地亚哥只有7名华人,且为男性。1910年,圣多明各市有32名华人,圣地亚哥的华人不足12人。到1920年,山多罗全国的华人总计只有255人。

图片
多米尼加的华文学校

吴玫瑰的爷爷和父亲就是在那个时候去山多罗的。她的爷爷于1923年去了山多罗,1928年便回恩平了,之后没再出洋。她的父亲于1927年也去了山多罗,那时他18岁,从此没有回过中国。根据当地广东老侨的说法,50年前山多罗的华人总数不足400人。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我的爷爷在那么久之前会去到那么遥远陌生的国度,我至今都想不明白。”从2005年第一次回到恩平寻根,吴玫瑰每年都回恩平,每次回恩平,她都在寻找答案。

在美洲叫圣地亚哥的城市不少,山多罗的圣地亚哥是美洲新大陆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城市。圣地亚哥所处的北部Cibao谷地是山多罗的粮食生产重地,主要种植烟草、蔗糖、可可、咖啡和稻米。从这个情况分析,早期到山多罗的华人很大可能是农业劳动力。而且从山多罗和古巴的距离来分析,如果更早些时候有从古巴到山多罗的华人苦力,也不是不可能的。另外,很多人都不知道,山多罗有金矿。

吴玫瑰也在运用她的号召力,努力地追根溯源。几年前,她和本地两位学者发起编修《多米尼加华人移民史》,她鬼马地说:“等到这部著作出版了,你就会知道第一个抵达多米尼加的中国人是谁了。”

4

山多罗有多少华人?

玫瑰有话说!


图片
前不久,吴玫瑰又回到恩平,为乡亲们办理签证

山多罗是个多元族群的国家,岛上居住着来自西班牙、美国、意大利、中国、黎巴嫩、日本、韩国等国以及加勒比海岛国的各族裔移民。美国很多棒球明星都是山多罗人呢。

中国人在山多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恩平和开平为主的广东移民当仁不让牢牢占据山多罗中国移民的主力地位。跟加勒比海其他国家的中国移民结构一样,广东人从来不当替补,只当首发主力。

据说,山多罗在1970年代大约有700名华人,主要是广东和台湾移民,主要居住在首都圣多明各城附近。目前在山多罗的华人约有三四万人,其中80%来自广东恩平和开平。

“多米尼加的华人大约有三四万,没有准确数据,因为国家没有做过人口普查,而且三四万也是不含华裔人口的。这些年福建和浙江也有移民到多米尼加,但是数量不多,华人人口还是以广东恩平和开平为主。”吴玫瑰说。

中国和多米尼加没有外交关系。2011年5月19日,吴玫瑰被委任为多米尼加共和国驻中国贸易发展办事处首任代表,从那时起,她每年都回广州或恩平,为她的乡亲们面对面办理签证。这样上门为人民服务的现场办公,在世界各国估计也不多见,吴玫瑰已坚持了五年。

前段时间,吴玫瑰又风尘仆仆回到恩平,为即将去多米尼加的45位乡亲办理签证。申请者主要是老人和孩子,符合条件的45人中,有两三人是从福建赶来恩平的。

图片
吴玫瑰上门为乡亲们服务

“五年来,中国人赴多米尼加签证1030人,其中267人办理居留签证,其余的都是旅游和商务签证。这些人中,大多数来自广东省江门市的恩平和开平。”作为多尼米加驻华贸发处代表,吴玫瑰给出了权威数据。

至于移民局显示的数据,山多罗的华人远低于“三四万人”这个估计数。其中一个原因是,根据山多罗的移民法,凡持有美国、加拿大、欧盟和英国的合法签证,均可以买张飞机票,直接去山多罗了,不需要再办理签证手续。所以,“用这类方式去多米尼加的人数是无法统计的。”吴玫瑰解释道。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通过非正常途径到山多罗的移民。

所以,玫瑰每次回广州或恩平为乡亲们现场办理签证,还有一种很复杂的心情,她说:“我希望乡亲们都能通过正当途径去多米尼加,不要通过非法途径出国,非法移民不仅要花很多钱,最重要的是会有人身安全风险。”

正因为如此,吴玫瑰情愿让自己累点,也要不辞辛劳地从北京飞到广东,一个一个地和申请者面谈,仔细核实资料,现场亲笔签字确认。她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她的这份用心良苦可以让乡亲们体会到。

“每次回恩平,我都反反复复告诉父老乡亲,在中国所有赴多米尼加的签证申请最后都需要有我的亲笔签字确认,不要将申请资料交由社会人员去办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每次说及此事,玫瑰都会很激动,也显得很无奈。“社会上开始出现仿冒我签名的造假行为,我不想让我的父老乡亲上当受骗。所以,现在所有赴多米尼加的护照上,除了我的亲笔签名,还要盖钢印。我必须这样做。”她的语气很坚决,却满含深情。

华人在山多罗的生活还是很体面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都不错。

华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改良并教会当地人种植优质水稻,当地人也教会华人用蒸煮炸各种方式享用巨大无比的香蕉。当然,懂吃的老广又将香蕉餐发扬光大成了“舌尖上的山多罗”。

“多米尼加的香蕉是青色的,很大很大,多米尼加人离开了香蕉就活不了啦!”一说起香蕉,玫瑰哈哈大笑起来,不停地比划着。

原来,她也是一枚有情怀的吃货。

图片
多米尼加超市上的青香蕉


5
“00后”唐人街
“老广”喊你喝早茶啦!

世界上的唐人街很多,作为历史留下来的华族文化遗产,有的成了受保护的文物,有的成了旅游景点,有的败落了,有的难觅踪影了。像山多罗这样有着100多年华侨移民历史却在进入21世纪后才新建一个唐人街,还是很稀奇的事儿。

2008年4月17日,圣多明各唐人街落成,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小的唐人街。相对于世界上最早的唐人街——14世纪后期位于东南亚爪哇一带的唐人街,山多罗的“00后”唐人街小了600多岁;相对于美洲最早出现的唐人街,也小了400多岁。

然而,像山多罗这样的阵势却是难得一见的。唐人街落成典礼上,总统费尔南德斯夫妇以及公共工程部长、高教科技部长阿玛达,圣多明各市长都来剪彩。这样的阵容不可不谓高大上吧!

这件事儿的起因,还是因为这朵铿锵玫瑰。

有一次,吴玫瑰到美国三藩市的唐人街旅游,她好奇于这个位于市中心的唐人街流动的浓郁的中国风,以及闻风而至的世界各地的游客,于是萌动了在多米尼加建一个唐人街的想法。回国后,她便立即行动起来,以鲜花基金会主席名义发出倡议,得到了政府和华社的支持。

2005年8月27日,吴玫瑰以多尼米加总统顾问的身份和儿子吴德华一起回恩平寻根问祖,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此行的另一个目的,便是要搜集兴建唐人街的建筑材料。

图片
唐人街上的华人社团

2006年,唐人街建设工程开工了。唐人街选址很好,就在圣多明各旧城北边的杜阿尔特街附近,这里原本就有一些华人商铺,需要大面积改造扩建。由于建唐人街是侨社共同的大事,所以,需要经常开会讨论。“每次开会讨论时,不同地方的人讲不同的方言,恩平话、普通话、西班牙语、台湾闽南话满天飞,相互之间需要翻译才能听得懂,很热闹。”吴玫瑰本人就是讲西班牙语的。

那几年,这朵火玫瑰就像着了魔一样,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有时候凌晨3点还跑到工地上,东瞧瞧西看看,比如地砖铺得结不结实美不美观,她都要操心。而她每次回广东,聊得最多的也是筹建中的唐人街话题。

落成后的唐人街面积4万多平方米,拥有4个街区、40多家商铺,范围不算大,但人气超旺。主要街道是杜阿尔特街,长200多米,街道的南北两头分别竖有两个牌坊,南头牌坊上刻着“四海为家”,北头牌坊上面刻着“天下为公”。

图片

图片

唐人街上的华人店铺和超市鳞次栉比,所有店铺的招牌都是中西两种文字标明的,非常显眼,一望便知这里的旅游推广做得很好。

商铺和超市也是门庭若市,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派“中国制造”的丰收景象。不仅华人,就连当地人都去唐人街买日常用品。各种日用百货、家具、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食品茶叶、厨房调料等等,应有尽有,连香炉都能买到。广东人爱吃海鲜,令从来只习惯吃冰冻海鲜的山多罗人也开始学吃生猛海鲜了。

中餐馆是最红火的,没有好吃的怎么能叫“唐人街”呢!广东人把广式茶点粤菜也搬到了这里,喝着喝着,也就把好奇的老外也喝了进来,当老外发现在山多罗除了有好喝的咖啡外,还有广东菜糯米鸡虾饺各种吃了还想吃的点心,唐人街的人气也就越来越旺了。喝喝广东早茶,逛逛各种商铺,游客的一天也就在”吃吃吃,买买买”的节奏中流走了。

图片
唐人街上的中国军人雕塑

唐人街最独特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两个小广场:一个是孔子广场,另一个是十二生肖广场。此外,在唐人街各条街道两侧还矗立着很多中国名人的雕像。“这不仅可以让多米尼加的华裔有身份和文化上的认同感,还可让更多的多米尼加人去认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吴玫瑰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增强唐人街的文化感染力。

由于比邻圣多明各老城,洋溢着中国风的唐人街显得特别繁华,游人如织,已经成为圣多明各的旅游名片。对此,吴玫瑰特别陶醉,她用连珠炮式的快速西班牙语自豪地说:“圣多明各唐人街已是加勒比海地区第三大唐人街,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万游客到多米尼加,他们都会到唐人街去。最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都承认了唐人街的成功。”(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