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jlc108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生命动力精源对中药药效形成机制研究综述9
2021-09-03 | 阅:  转:  |  分享 
  
生命动力精源对中药药效形成机制研究综述9金立成生命动力学元素群分布与抗癌药效之间的关系首次采用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理论对抗癌中药的生命动力元素的
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获得了相应的群子参数,结果表明抗癌中药的生命动力元素按原子序数分布呈现出如下四种分布,即:轻度元素分布、
较轻度元素分布、较重度元素分布和重度元素分布。另外还发现群子参数的比值R2/R1反映了中药抗癌性能的大小,可以作为界定同一类分布中
药抗癌性能的参数。目前大约有32.25%的抗癌制剂都来源于植物。中药在含有一些有效的有机成分的同时富含有大量的生命动力元素,人体
内多数生物高分子是在以一系列元素含水络合离子作为活性中心,通过它们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来进行合成的。这些活性中心从本质上也控制着DN
A的合成、复制和转录等行为,从而对人的生老病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药作为一种自然药物是很有可能在治疗癌症方面脱颖而出。长期
以来,生命科学和医学界往往注意到个别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它们和相关疾病的关系,而没考虑抗癌中药元素的整体分布对其抗癌作用的影响。本
文采用第四统计力学理论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抗癌中药内生物高分子元素活性中心按原子序数分布的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得到了
若干尚未在前人文献中报导首次采用第四统计力学一群子统计理论对抗癌中药的生命动力元素按原子序数分布的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发现抗
癌中药具有轻度、较轻度、较重度、重度四大类分布,同时,根据R2/R1的值可以将每一类分布分为两个分支。即抗癌中药的生命动力元素分布
呈现四大类八个分支的状态。(2)通过对所得到的群子参数进行分析,发现对同一类分布的中药而言,R2/R1反映了抗癌性能的大小,R2
/R1可以作为界定和比较同一类分布中药的抗癌性能的参数。用群子统计力学群子理论来研究抗癌中药生命动力学元素分布与药效之间的定量关系
。首先对((抗癌中药一千方》中的高频药分成十二种常见的癌正的高频药,分别计算了这些药的双参数和三参数,考察了各种抗癌药效与群子参数
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且利用群子参数很好的解释了各个处方的抗癌药理。其结果表明,当rl/r2<1,且kzrl/r2<15时,主要为味甘
性温,归肺脾经,对机体起增强免疫作用的中药类型;当rl/r2>1,且kzrl/r2>20或者更大的时候,主要为味苦性寒,归肝经较多
的阴性药为主,有直接抑杀癌细胞的功能;rl/r2约等于1,且kzrl/r2大概在20左右的范围内时,这种中药是通过改善血液理化特性
来达到调理和抗癌目的。抗癌中药中生命动力学元素的分布规律从前面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中药学中以味觉寒热来分类阴阳药的理论是属于定性的
唯象理论,我们从生命动力元素分布中发现中药阴阳之分包含着相当的深刻的化学基础和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但是传统的分类法不免有牵强之处。
近年来在中药学中大力开展抗癌性天然药物的研究,这将是人类最终战胜各种病症的重要武器和研究方向之一。我们从亲电强度的角度出发考察了这
些抗癌药材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特点。抗癌中药中生命动力学元素的分布规律现代中医学往往更加注重于中药有机部分,即药中的许多有机物质如
生物碱类、贰类(皂贰)、黄酮类、葱酮类、有机酸类(脂肪族、芳香族、菇类等)、内醋类、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挥发性油等。由于医学界和
生命科学界对生命的催化激活动力相关的元素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治病是主要靠有机体部分。事实上生命动力元素含水络合离子是以纳米尺寸
形式(1-3nm)透过细胞核孔按照它们的亲电性大小来直接深层次地影响DNA,RNA基因系统的初始合成和复制;而中药有机体则透过
细胞膜之后,首先在细胞质区域可以通过其亲电或亲核性来影响四种碱基的氢键和色散动力比例,但对DNA的复制和RNA转录有一定的限度,这
是因为较大尺寸的有机体能否进核孔是关键因素,一般的来说尺寸太大的有机中药分子是很难通过核孔的,相比之下真正具有纳米尺寸(1-3n
m)的那些生命动力元素含水络合离子是可以优先地进入核孔,并直接影响细胞核内介电状况。因此生命动力元素和有机部分两者配合起来作用时,
中药就有可能发挥最大的药效。抗癌中药的群子双参数与药效关系的初步分析抗癌中药的群子双参数与有机物分子之间的初步分析以上表说明600
种抗癌中药中含有有机成分为碱类化合物的中药个数为233个,占总数的38.8%;有机成分为酚类化合物的中药个数为52个,占总数的8
.67%;有机成分为酸类化合物的中药个数为288个,占总数的48%;有机成分为醛类化合物的中药个数为18个,占总数的3%;有机成
分为酮类化合物的中药个数为85个,占总数的14.2%;有机成分为醚类化合物的中药个数为7个,占总数的1.2%;有机成分为贰类化
合物的中药个数为312个,占总数的52%。可以看出,抗癌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以贰类、酸类和碱类为主。它们在600种抗癌中药中分别占
了312,288及233种。另外,含有贰类化合物的中药,其性味主要是苦、辛、寒;含有酸类化合物的中药,其性味主要是甘、苦、寒;含
有碱类化合物的中药,其性味主要是苦、辛、寒。抗癌中药中高频药的三参数统计分析以上表说明600种抗癌中药中含抗癌中药中生命动力学元
素的分布及其单味药性药理的考察抗癌中药中高频药的群子统计参数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第一节有关肺癌处方中高频药的群子参数特征原发性支气管
肺癌系指原发于支气管粘膜和肺泡的癌肿,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半个世纪来许多国家和地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增加,在男性居
民中尤为明显。肺癌根据所在部位及生长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1)中心型肺癌,发生于总支气管、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者,此型最多,约占7
0%以上;(2)周围型肺癌,为肺实质内的独立结节,约占25%左右;(3)特殊型肺癌,可表现为肺尖癌,粟粒型癌、肺炎型癌、纵隔型癌、
胸膜型癌及隐性肺癌等。病理组织形态分类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及未分化癌,大约占1/3左右。唯有肺泡细支气管癌为数极少,约占1%0现代
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本病的发生与吸烟、大气污染、某些职业性因子如石棉、砷、铬、沥青及某些放
射性物质有密切关系。慢性肺疾患、遗传因素及免疫功能不全、内分泌紊乱可能起综合作用。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手术、放射和化疗等方法。
手术切除是各种治疗方法中疗效最佳的一种,然而,大约80%的肺癌病人在确诊时已无手术条件,在可手术的20%病例中,术后5年生存率仅3
040%;对不能手术而有症状的病例可进行姑息性放射治疗,小细胞癌较敏感,鳞癌及腺癌不够敏感,5年生存率一般7%左右。化疗适用于不能
切除或术后辅助治疗,或复发而无法再手术的患者,能取得近期缓解率,不能明显延长生存期,5年生存率很低,现在主张综合治在只疗提高5年生
存率。本病在中医临床属“肺积”范畴。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容易侵袭肺脏,口久不散,癖毒化热,可以致癌,同时病人的素质较弱,内
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缺损,环境、习惯、营养以及七情的太过和不及等内因,对肺癌发病也属重要因素。病人在病因作用下可产生如下
三种情况:(1)毒邪袭肺:外界六淫之邪,侵袭肺脏,灼烁津液,肺气失司,气滞血癖,癖久化热,而成毒瘤;(2)痰凝毒聚:脾肺功能失调,
阳气不宣常,凝结成痰,痰湿蕴结,着于肺经而成阴毒水湿不化,津液不布,升降失结于体表。(3)阴阳失调:各种原因引起阴阳亏损,脾虚
不运,肾气不足等脏腑病变,均可导致肺气失调,气机不舒,血行不畅,留滞客邪而成肿物。这与现代医学肺癌的发病为综合因素的认识是一致的。
对于肺癌的处方进行统计,共统计了48种处方结果其中高频药的情况列于完成染色体水平的灵芝基因组精细图绘制(图1),通过基因组解析提出
灵芝为首个中药基原的药用模式真菌,文章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期刊编辑部以特别图片(featuredimage)形式进行了推介(图
2),认为该论文表明灵芝对于研究传统菌类中药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是一个有价值的模式系统。论文发表当天,《今日美国》(USATo
day)以“揭秘中国‘仙草’基因组”为题报道了该研究成果(图3),该论文被NatureChina网站选为中国最佳研究(图4)。
灵芝基因组图谱的公布为开展灵芝三萜等有效成分的合成研究提供了便利,随着这些合成途径的逐步解析,使得通过合成生物学合成灵芝有效成分成
为可能。同时,对灵芝生长发育和抗病抗逆关键基因的发掘及认知,将推动灵芝的基因组辅助育种研究,加速灵芝新品种的培育,并为灵芝的科学栽
培和采收提供理论指导。图1灵芝基因组结构信息(Chenetal.,2012)a.灵芝的GC含量;b.灵芝的基因密度;c.
灵芝的染色体组成;d.灵芝的基因组重复区域图2《自然通讯》以特别图片形式发表灵芝基因组研究成果(Chenetal.,20
12)图3《今日美国》报道:“揭秘中国‘仙草’基因组”图4灵芝基因组论文被NatureChina网站选为中国最佳研究20
09年,陈士林团队提出本草基因组计划,即针对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典型次生代谢途径的药用植物进行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后基因组学研究。全基
因组测序、组装和分析策略:测序物种的筛选原则,待测物种基因组预分析,测序平台的选择,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绘制,全基因组的组装及生物
信息学分析;模式药用植物突变体库的建立和基因功能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及其调控研究;药用植物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遗传机制研
究及优良品种选育。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本草基因组方法学研究:全面介绍物种基因组大小、染色体数目测定方法、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全
基因组组装和基因组注释方法、基因组比较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简要阐述重测序在药用植物全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由此,本草基因组学逐
渐形成和完善,包括中草药结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基因组辅助分子育种、中草药表观基因组、中草药宏基因组、中草药蛋白质组学、中药合成生
物学、中药代谢组、药物基因组学、中草药生物信息学及数据库等内容。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药用植物鉴别是当前研究的活跃领域,用于鉴
别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
D)、DNA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DNA条形码(barcoding)等,基于基因组鉴别的分子基础是植物分子系统发
育关系反映物种进化关系。在这些技术中,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策略及关键技术是最受关注的方向,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
则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10版增补本Ⅲ和《中国药典》2015版。2.?本草基因组学的发展201
5年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增刊详述“本草基因组解读传统药物的生物学机制”,提出本草基因组学为药用模式生物、道地药材研
究、基因组辅助育种、中药合成生物学、DNA鉴定、基因数据库构建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图5)。目前,药用植物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
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必将对传统药物学产生巨大影响。国内外已经开展青蒿、丹参、西洋参、甘草等多种药用植物的大规模转录组研究。基因
组序列包含生物的起源、进化、发育、生理以及与遗传性状有关的一切信息,是从分子水平全面解析各种生命现象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
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第三代单分子测序技术的兴起使测序成本大大降低、测序时间大大缩短,为本草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目前,
赤芝、紫芝、丹参及铁皮石斛等重要药用植物的基因组已被公布,人参、苦荞、穿心莲、紫苏等中草药基因组图谱也完成绘制。为解析丹参的遗传背
景,陈士林团队联合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联合测序技术完成了丹参基因组图谱的组装,丹参基因组的完成代表着首个鼠尾草属物种基因
组图谱的成功绘制。进化分析显示,丹参与芝麻的亲缘关系更近,估计其分化时间约为6700万年前(图6)。丹参基因组的发表推动药用模式
植物研究体系的确立。本草基因组学将使中草药生物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本草基因组时代。图5本草基因组学搭建传统药物和现代生命
科学研究桥梁match图6丹参基因组的进化分析(Xuetal.,2016)A.丹参、狸藻、芝麻、番茄和葡萄基因组注释基因家
族的进化关系;B.水稻、拟南芥、葡萄、番茄、马铃薯、狸藻、芝麻和丹参8个基因组的1824单拷贝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预测其基因
组分化时间3.?学科内涵和外延根据本草基因组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确定学科的内涵,即理论体系、实验技术和应用方向(图
7)。本草基因组学形成了高度综合的理论体系,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研究本草的九大内容:中草药结构基因组、中草药功能基因组、中草药转录组和
蛋白质组、中草药表观基因组、中草药宏基因组、中药代谢组、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基因组学、中药生物信息学。本草基因组学实验主要包括九大
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遗传图谱构建技术、光学图谱构建技术、基因文库构建技术、突变库构建技术、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蛋白质分离纯化与鉴
定、四大波谱技术及联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基于本草基因组学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技术,形成了该学科的七大应用方向:药用模式生物研究、阐明道
地药材形成机制、基因组辅助育种、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药新药研发、指导相关学科研究。图7本草基因组学的学科
内涵本草基因组学的学科外延与本草学、中药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栽培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等密切相关(图8)。本草学和中药学为本草基因组学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和人文基础,为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提供了丰富的候选材料;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为本草基因组学提供了前沿理论和技术支撑,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中药化学则为本草基因组学提
供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支持,生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栽培学与本草基因组学互相支撑发展,各学科的侧重点不同;中药药理学
、中药化学为本草基因组学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与以上各学科相呼应,本草基因组学促进本草学和中药学从经典走向现代、从传统走向前沿,为中
医药更好服务大众健康提供强大知识和技术支撑,扩大了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对象及应用领域,为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中药化学走向实
践应用提供了生动案例,推动生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栽培学从基因组和分子水平开展研究,为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技
术支持。图8本草基因组学的学科外延match本草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本草基因组学借助基因组研究最新成果,开展中草药结构基因组、中草
药功能基因组、中草药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中草药表观基因组、中草药宏基因组、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代谢组、中药基因组学、中草药生物信息学
及数据库等理论研究,同时对基因组研究相关实验技术在本草学中的应用与开发进行评价,推动本草生物学本质的揭示,促进遗传资源、化学质量、
药物疗效相互关系的认识。(由于篇幅原因,本文略去书中详细阐述本草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本草基因组学的实践应用本草基因组学作为前沿科学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该学科涉及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对中医药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例如,基于中草药结构基因组开发的DNA条形码分
子鉴定技术被国际期刊《生物技术前沿》以题为“草药鉴定从形态到DNA的文艺复兴”发表,给传统中药鉴定带来革命性影响;基于中草药功能
基因组和中草药表观基因组研究阐明道地药材的形成机制,对优质中药生产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提供指导;基于本草基因组学构建的基因数据库、代谢
物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以及开发的相关生物信息学方法等,为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新药开发等提供战略资源;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目标
产物的异源生产具有环境友好、低耗能、低排放等优点,为天然药物研发提供全新方式。1.??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本质研究道地药材是优质
药材的代表,既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组学技术可提供有用工具阐明道地药材的分子机制。例如,道地药材“沙漠人参”肉苁蓉
(Cistanchedeserticola)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干旱区濒危药用植物和关键物种,新疆和内蒙古是其重要主产区和传统道地产
区,研究表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和新疆北疆是肉苁蓉两大生态适宜生产集中区(两类生态型),黄林芳等(2014)对两大产区肉苁蓉化学成分
、分子地理标识及生态因子进行考察,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肉苁蓉苯乙醇苷及环烯醚
萜苷类成分进行分析;基于psbA-trnH序列对不同产地肉苁蓉进行分子鉴别及分析;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获得两大产
区包括温度、水分、光照等生态因子数据;运用生物统计、数量分类等分析方法对肉苁蓉进行生态型划分。UPLC-QTOF/MS分析表明,
内蒙古与新疆产肉苁蓉明显不同,鉴定出16种成分,其中2′-乙酰毛蕊花糖苷可作为区分两大产地肉苁蓉的指标成分;psbA-trnH
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肉苁蓉不同产地间序列位点存在差异,新疆产肉苁蓉在191位点为G,内蒙古产则为A,邻接树(NJtree)分析
表明,肉苁蓉两个产地明显分为两支,差异显著;生态因子数据也表明,肉苁蓉的两大气候地理分布格局为研究不同生态区域中药生态型及品质变异
的生物学本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为深化道地药材理论研究奠定重要基础(图9)。图9肉苁蓉道地药材特征基因(黄林芳等,2014)另
外,针对同一药材在不同种植区域开展中草药表观基因组研究,包括DNA甲基化修饰、小RNA测序分析、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等,明确不同
生产区域的遗传变异,特别是环境不同对药材表观遗传的修饰作用。此外,土壤微生物也是道地药材生长环境中的重要因素。采用宏基因组分析土壤
微生物群落,为揭示土壤微生物和药材生长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据。2.??中药分子标记用于中药质量控制本草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为开
发药材分子标记提供了丰富基因资源。基于基因组的分子标记有AFLP、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基于转
录组的分子标记有SSR等。当前国际上最受关注的分子标记是DNA条形码,已经构建标准操作流程以及数据库、鉴定软件,可广泛应用于中
药企业、药房、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等。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已被纳入《中国药典》,植物药材以ITS2序列为主、psbA
-trnH为辅助序列,动物药材以COI序列为主、ITS2为辅助序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质体基因组作为超级条形码对近缘物
种或栽培品种进行鉴定。该体系可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超微破壁饮片、中成药等鉴定,已出版专著《中国药典中药材DNA
条形码标准序列》和《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3.??本草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随着本草基因组研究的发展,本草遗传信息快速
增加,迫切需要一个通用平台整合所有组学数据。数个草药数据库已经被建立,如草药基因组数据库、转录组数据库、草药DNA条形码数据库、
代谢途径数据库等。但是这些数据库缺乏长期维护,对使用者要求具备一定生物信息学技能。因此整合DNA和蛋白质序列、代谢组成分信息,方
便使用的大数据库十分必要和迫切。进一步提升生物信息分析方法,更好地利用基因组和化学组信息解析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将有助于有
效设计和寻找植物及真菌药物。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数以万计的多态性标记。通过高通量测序及信息分析,快速鉴定高标准性的变异标记(
SNP)已广泛应用于分子育种、系统进化、种质资源鉴定等领域。利用该技术可以筛选抗病株的特异SNP位点,建立筛选三七抗病品种的遗传
标记,辅助系统选育,有效的缩短育种年限;通过系统选育方法获得的抗病群体,并采用RAD-seq技术筛选抗病株的SNP位点,为基因
组辅助育种提供遗传标记,进而有效缩短三七的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4.??中药合成生物学研究结构复杂多样的中药药用活性成分是
中药材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也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然而许多中药材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一系列难题。例如,许多药材生长受环境因
素影响较大;有些珍稀药材生长缓慢,甚至难以人工种植;大多数药用活性成分在中药材中含量低微,结构复杂,化学合成困难;传统的天然提取或
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难以满足科研和新药研发的需求;等等。中药合成生物学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中药合成生物学是在本草基因组研究基
础上,对中药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相关元器件进行发掘和表征,借助工程学原理对其进行设计和标准化,通过在底盘细胞中装配与集成,重建生物合成
途径和代谢网络,实现药用活性成分定向、高效的异源合成,从而提升中国创新性药物的研发能力和医药产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中药合成生物学研
究策略包括以下方面:中药药用活性成分次生代谢途径的解析;生物元件的挖掘、设计与标准化;底盘细胞设计与构建;代谢途径的装配与集成、活
性成分的合成及结构鉴定;代谢网络的优化设计与重构。随着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中药转录组学及中药基因组学研究的快速及深入发展,将会积累海量
的中药原物种的遗传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方法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和鉴定出特定次生代谢途径的酶基因,将极大加快次生代谢途
径的解析进程,为中药合成生物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前期基础。通过优化密码子偏好性(外源基因的宿主化)、提高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下调或抑制
代谢支路等方法来优化和改造异源代谢途径,最终实现药用活性成分的高效快速合成。5.??中药作用靶点与个性化治疗中药蛋白质组学将
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领域,对寻找中药的可能靶点和阐明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蒋建东教授团队在小檗碱降血脂研究中开展的突出工作,Pan等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丹参酮ⅡA对宫颈癌Caski细胞的抑制作用,发现C/EBP同源蛋白和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参与丹参酮ⅡA的抑癌作用。在中药复方的相关作用靶点研究中,Nquyen-Khuong等探讨了由栝楼、大豆、中药五味子和西地格丝兰提取物组成的混合物作用于人膀胱癌细胞后蛋白质组的表达谱变化,鉴定了多种与能量代谢、细胞骨架、蛋白质降解及肿瘤抑制相关的蛋白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表现出明显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但其抗肿瘤的分子机制并不明确。研究者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在转录水平解析青蒿琥酯抗肿瘤相关的基因,再将表达谱数据导入信号通路分析和转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Myc/Max可能是作为肿瘤细胞应对青蒿琥酯效应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这一结果可能指导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由于银杏具有显著的诱导CYP2C19活性效应,通过研究不同CYP2C19基因型健康中国人个体中银杏与奥美拉唑潜在的中西药互作关系,发现银杏诱导CYP2C19基因型模式依赖的奥美拉唑羟基化反应,随后降低5-羟基奥美拉唑肾脏清除率。银杏和奥美拉唑或其他CYP2C19底物共同服用可显著减弱其药效,但还需更多证据支持。这一研究证实个体化治疗基于人体基因差异,可能发挥更好疗效。文献:网络
献花(0)
+1
(本文系jlc108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