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河间:为啥是“瀛州”而非“瀛洲”?

 怡阅轩 2021-09-03

很多人知道“瀛州”,是因为河间有个瀛州镇,以及众多以瀛州命名的小区、饭店。“瀛州”地名能够传承至今,长盛不衰,其实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提起瀛州,就不能不说“瀛洲”。

文章图片1

虽然只有偏旁“三点水”之差,但两个字的用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洲”原指水中陆地,如长沙湘江中的橘子洲,武汉长江中的天心洲,再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也因江水入海形成的冲积平原而得名。“地圆说”流行后,人类方知大陆原是被海洋环抱,于是五大洲命名用“洲”而不用州,如亚洲、欧洲、澳洲。

但中国地名中的州,则源自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后来“州”曾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单位,在很多地方沿用至今,如荆州、兰州、杭州等,瀛州也是如此。因此,河间很多牌匾中将“瀛州”写作“瀛洲”,是错误的用法。

现在的河间府衙,北宋时期河间升格为府之前,当为“瀛州州衙”。

文章图片2

但是,传统文化中还是有“瀛洲”二字的。在《列子》《海内十洲记》等古籍记载中,瀛洲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山上有长生不老药。《史记》记载秦始皇为求永生,派徐福出海,寻找传说中的瀛洲、蓬莱等仙山。现在的盐山县千童镇,传说为徐福带千名童男童女出海前的暂住之处,距古代的瀛州治所(今河间市区)不远,瀛州得名是否与徐福有关,值得考究。

直到唐代,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依然感叹“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此瀛州虽非彼瀛洲,但“瀛州”得名与“河间”一样,应当与古代河间一带濒水、近海的特点高度相关。

文章图片3

再说历史上的瀛州。本来秦代郡县制将行政区划分为两级,到汉武帝时为监督地方,将全国分为13州,州设刺史,刺史对郡负监察之责,并非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到了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大为增加,在此大背景下,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在赵都军城(今河间市区)始置瀛州,瀛州作为地名开始出现。这时的瀛州相当于现在的“省”,下辖高阳、河间、章武三郡18县。到了隋代,行政区划又改为郡县两级,于是在大业三年(607年)改瀛州为河间郡。

十年后,窦建德起义军得到河间郡,又改为瀛州,但不久即为唐所灭。唐代在全国设州300多个,瀛州是其一,此后历朝历代不再设“郡”。安史之乱期间,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听闻瀛州被收复,激动不已,写成著名的《瀛州帖》,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颜真卿《瀛州帖》复制件。

文章图片4

五代时期,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在契丹人帮助下灭后唐,建立后晋,为报答契丹,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瀛州为其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率兵收复瀛州,为此后的宋辽之间以瀛州为中心的长年争战打下伏笔。

庆历八年(1048年),北宋为巩固边防,设立以瀛州为治所的省级军政单位——高阳关路,管辖十一州军,赐名为“瀛海军”,包拯等名臣曾担任瀛州知州兼高阳关路安抚使。

文章图片5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瀛州一带曾发生剧烈地震,当时的瀛州知州李肃之多方奔走,救灾、修城卓有成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得知后,欣然作《瀛州兴造记》,文笔朴实生动,后世流传甚广,“瀛州”也随之美名远播。

到了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瀛州升为河间府,按当时体制,府比州“高半格”,从此瀛州地名逐渐淡化,不再出现于地名中。然而,瀛州这一美称并未被河间人民遗忘,到了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河间知县王遇宾还建起瀛州书院,后来成为河间府立学院。

原河间一中旧址,前身即为瀛州书院所在地。

文章图片6

明清时期,河间府城官方驿站命名为“瀛海驿”,“河间八景”有“瀛海晴波”,很多在河间做过官的士人,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瀛州集》等,可见后人对瀛州的喜爱。

“北边控扼重瀛州,虎视鹰扬属壮猷;尽道敌人割断臂,安知汉将欲舂喉。”这是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徐积写给时任瀛州知州吕公孺的一首《寄吕帅》。诗中形象地说明了瀛州地处南北要冲的战略地位和边关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900多年后的1982年,河间县城关人民公社撤销,开始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至1987年10月,城关镇正式更名为瀛州镇,以纪念这跨越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