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里的沭河----《水经.沭水注》略考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9-03

卷二十六

○沭水

△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

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流迳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故俗谓之半城。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岘水,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迳邳乡东,东南流注于沭水也。

沭水,即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之沭河。《周礼·职方》 青州: “其浸沂沭。” 《汉书· 地理志》 琅邪郡东莞县下作 “术水”。《水经·沭水注》: “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又南径东海厚丘县……分为二渎,一渎西南出,今无水,世谓之枯沭; 一渎南径建陵县故城东,……又南径建陵山西……南入淮阳宿预县注泗水。《地理志》所谓至下邳注泗者也。” 古之沭水自厚丘 (今江苏沭阳县北) 南径建陵山,屈径今沭阳县治,与各湖混合,出游水 (旧涟水) 入海。涟水湮废,乃改由蔷薇河入海[1]

琅邪东莞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即今山东沂水县。元朔二年(127)封城阳共王子吉为东莞侯,即此。东汉建安初为东莞郡治。西晋属东莞郡。东晋移治东莞郡故城(今沂水县东北城子)。南朝宋移今莒县。隋开皇初改为东安县[2]

大弁山,一曰汴山。即今山东沂水县西北五十里卞山。《水经·沭水》:“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郦道元注:“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元于钦《齐乘》卷1“大岘山”条载:“沂山东南曰大弁山。'大弁’,今人讹作“大屏’,字相类而误。唐沈亚之《沂水杂记》又讹作'太平山’,因顶平八九十里,故云。当从《水经》作大弁者是。”[3]

小泰山,旧称东泰山,又叫东小泰山,别名东镇,为沂蒙山的主脉。古人称它“嵬嶷磅礴,与岱垺尊,表镇东方而萃秀,实齐东之巨镇也。”故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之首”之称。其主峰玉皇顶,位于临朐县城东南50公里处,海拔1032,气势超然,巍然耸立于群峰之中,周围峰峦迭嶂,群山连绵起伏,伸延数百里。山中万松凝寒,千流沸漾,沂、沭、弥、汶四河均源出于此,蜿蜒回环于群峰之间,气势磅礴,风景奇绝。沂山独居鲁中,地势险峻,为古代军事要冲。春秋时期,齐国依山势而筑长城,设置关塞,东侧穆陵关、西侧铜陵关,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4]

邳乡,按《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邳乡故城位于沂水县沙沟镇后朱雀村南,系西汉遗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城墙早年平毁。文化堆积距地表深约0.30米。地表散布大量汉代陶器残片。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灰陶残片,可辨器形有豆、盘、壶、罐、釜、筒瓦等。《沂水县志》载为西汉邳乡县治[5]

大岘山,在今山东沂水县北。《水经·沭水注》:岘水“北出大岘山”。《宋书·武帝纪》:“慕容超闻王师将至,其大将公孙五楼说超:'宜断据大岘’”《魏书·刁雍传》:雍谓叔孙建曰,“大岘已南,处处狭隘,不得方轨”。元于钦《齐乘》卷1:大岘山“即穆陵关也……大弁东南即大岘也。其山峻狭仅容一轨,故为齐南天险”。[6]

岘水,岘水即今马站河,源出沂山东南麓后石屋村北,自西北向东南流,过马站村后,折向西南流,注入沭河。吕朋认为马站河正流经后朱雀村(邳乡)东,与郦注 “东南流迳邳乡东”正合。[7]

△东南过其县东。

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出东诸县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箕山,亦作覆舟山、潍山、箕屋山。即今山东莒县东北一百里五山。《水经·沭水注》: 箕山之水 “东出诸县西箕山……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8]

箕山之水,乾隆《山东通志》卷六《山川》沂水县:“箕水,出县东北箕山,西南入沭。”吕朋认为:清代沂水县治即今址。今沂水县东之茅埠河,与郦注“箕山之水”形态相合[9]

图表 1摘自张步天:山东附近水系图

△又东南过莒县东。

《地理志》曰:莒子之国,盈姓也,少昊后。《列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其妻将赴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弊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城为之堕,即是城也。其城三重,并悉崇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国亡。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崄全国。秦始皇县之,汉兴以为城阳国封朱虚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阳国为琅邪国以封皇子京,雅好宫室,穷极伎巧,壁带饰以金银。明帝时,京不安莒,移治开阳矣。

莒国故城,位于山东省莒县城阳镇,系东周、汉、元等遗存。春秋莒国都城。秦置莒县,汉为城阳国都城。有外郭、内城、子城三重,平面呈重“回”字形。外郭除东墙平毁外,其余三墙尚存,残长约22500米,基宽50米左右,残高2~6米。内城位于外郭内中部偏东,呈方形,除南瑞残存有长约700米,基宽约40米,高2~3米外,其他三墙已平毁。子城位于内城东北角,元代所建,城墙已毁。城墙均为五花土夯筑而成,部分城瑞以巨石砌基。发现城门两座,分别位于外郭和子城的南瑞中部偏东位置,宽度不详。城外护城河长12千米,宽6~10米,深3~5米。城内发现有周代炼铜、铸钱、制陶和汉代铸钱遗址。采集有东周时期灰陶盆、罐、半瓦当、窑具、刀币砖范、铜刀币。汉代陶器残片、钱范、玉衣残片等。《读史方舆纪要》载:“旧城有三座,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10]刘兴林认为在目前已知确切面积的春秋战国都城中,春秋时期的莒国故城算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并且在城市布局结构上最为规整,完全合于先秦时期“择中立宫”的都城设计思想。但我们并没有在今天的历史文化的研究中给以应有的地位,应当引起重视。故城西的“莒子墓”时代可能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墓主有待考订。现藏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传世“莒太史申鼎”,可能是春秋早期的莒器,流传有序,是莒国和莒文化研究中的重器[11]

图表 2摘自刘兴林:莒城·莒墓·莒鼎——莒文化三事,管子学刊,2009-11-30         

沐水又南,袁公水东出清山,寻坤维而注沭。

袁公水,在今山东莒县东北五十里[12]

坤维,指大地。张协《杂诗》:“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又指西南方。《易·坤》为西南之卦,故指西南方[13]

沭水又南,浔水注之,水出于巨公之山,西南流,旧堨以溉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浔水又西南流入沭。

浔水,即今浔河,系沭河支流。在山东省南部。源出日照市 东北部,海拔656米桥子山西北麓。西流经日照市北部、莒县南部,至莒南县道口镇与大店之间,注入干流。全长约50公里。流域多低山、丘陵、河道曲折,支流稀少[14]

巨公之山,即马鬐山。又名磨旗山。今山东莒县东南六十里马丌山。《水经·沭水注》:()水出巨公之山。”《方舆纪要》卷35莒州“沭水”条下:“《志》云,浔水出州南六十里马鬐山,《水经》谓之巨公山。”[15]

沭水又南与葛陂水会。水发三柱山,西南流迳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节侯刘壮为侯国也。其水于邑,积以为陂,谓之辟阳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葛陂水,吕朋认为即今鲁沟河[16]

三柱山,吕朋按鲁沟河发源地推析认为即今高柱山。[17]

辟阳城,《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辟阳城即今山东莒县西南二十五里五花营[18]。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五花营位于沭水右岸与上述葛陂水相去甚远。吕朋推测辟阳城与今莒南县大店镇何家店村西南的汉遗有关[19]相对而言从方位上更符合郦注所述,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汉遗规模太小仅1万平米[20]左右。相较而言本文以为莒南县岭泉镇大葛家集子与前葛家集子一带分布着面积合约10万平米[21]左右的两处汉代遗存更有可能与辟阳城有渊源。首先该处汉遗规模远超何家店村;其次就方位校验而言亦基本符合上述郦注所述。第三,经百度地图鸟瞰这一带系海拔较低的河网密布洼地,椭圆圈内陆域颇疑与古辟阳湖有关。此外莒南县大葛家集子、前葛家集子的来历是否与古葛陂水有关也是值得探讨的。综上所述,葛陂水很可能即今鸡龙河。而按《莒南县志》:“鸡龙河,旧称几()山水,原名高榆河,因源出鸡山,蜿蜒似龙,故取名鸡龙河。”则三注山亦可能与鸡山有关。

图表3沭河流域局部百度地形图。图中12分别为莒南县岭泉镇大葛家集子与前葛家集子村。椭圆所圈地域颇疑大致为古辟阳湖范畴。


[1]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3]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4]来源:《齐鲁文化大辞典》

[5]《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12月,第727页。

[6]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7]吕朋:《水经注》校笺 ——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8]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9]吕朋:《水经注》校笺 ——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10]《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12月,第638页。

[11]刘兴林:莒城·莒墓·莒鼎——莒文化三事,管子学刊,2009-11-30        

[12]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3]来源:《诗词同义类聚词典》

[14]来源:《中国水系辞典》

[15]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6]吕朋:《水经注》校笺 ——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第41页。

[17]吕朋:《水经注》校笺 ——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第41页。

[1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9]吕朋:《水经注》校笺 ——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第41页。

[20]何家店遗址位于莒南县大店镇何家店村西南300米,系汉代遗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地表0.40米以下见文化堆积。采集有泥质灰陶罐、瓮口沿、砖、板瓦、瓦当残片等。(摘自《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12月,第792页。)

[21]《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12月,第79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