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3'99'' 你好,我是素月,这里是半亩清辉。这篇文是八月下旬写的,今天才推送。
这个有湿度的夏天,让原本有点温度的我整天处在烟雾缭绕中。 接连几天的阵雨预示着梅雨季还没过,屋里屋外死气沉沉。这个暑假里,我好像变得只剩一具躯壳,而我的生活就像一个老式的磁带播放器。按一下,“咔哒”开始播放;再按一下,“咔哒”停止。任凭暑假就这样过去吗?好像,什么也没做;又好像,做了一堆无用功。我一边压抑着悲观的情绪和想法,一边让自己看起来平静、自在。回想这些天,我几乎没怎么与人交谈。哦,不,是自己主观上不想与人交谈。 我自觉是个很会照顾他人情绪的人,与人交谈时不会让人难堪或是无语。但是今年,我频频出错,我好像成了一个“话题终结者”。于是,我开始很在意自己的一些行为,还会留心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有时候我会在头脑里一遍遍地回放那些尴尬的瞬间,然后开始自责。我知道这样不好,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导致做事分心出错,还会整夜整夜地失眠。睡不好就会出现难看的黑眼圈,而且皮肤状态也会不好,人看起来瞬间老了十岁。但我就是控制不住去剖析自己,可能我潜意识里在给自己施加压力。 回想那时,我查觉到周围的人有时候似乎在回避自己(也可能是我敏感了),于是,我一点一点慢慢地缝上了自己的嘴巴。就算家人在说某个涉及到我的话题时,我也是闭目塞听,不作回应。朋友们在兴致勃勃地八卦,而我却很想找个安静的角落听会儿歌,一点儿也不想搭腔。可在人群中的时候,我并不会紧张,也没有焦虑感和恐惧感。这样说来,我似乎只是单纯的不愿搭理他人罢了,那这算是社恐吗? 街坊四邻家的小朋友天天跟在我屁股后面。我走哪,大部队就到哪,那叫一个威风。后来,进入青春期,女孩子的小心思就多了,说话、做事也不再大大咧咧。朋友一如既往的多,走哪也不会是孤身一人,可,儿时的笑容却不再了。身边的人每次看到我,我几乎都是抱着手机——一个典型的“低头族”。其实我不是在玩游戏或者刷视频,只是拿着手机当护盾,掩饰自己的不愿交际。比起热闹的聚会,我更喜欢独自一人看看书,听听歌,在纸上画几笔。总之,只要是自己一个人呆着就好,剖析到这里,我似乎是喜欢独处? 也不知道我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刻意避开朋友和家人的。我越来越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感情。可能是我潜意识中十分赞同“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这句话。写到这里,记起母亲说过一句话:中国可是一个“人情”大国,凡事讲究一个“人情世故”,你不好好学学,以后有大苦头等着你!她对我翻了个白眼,好像是再说,小丫头片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我觉得与那些所谓的、挂在口头上的人情世故周旋起来着实很累。因为那不就是让自己同那些人一样,放低自己的底线、抛弃自己的原则去刻意讨好他人吗?我不想失去自我,可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又能怎么做?而我选择逃避,避开世俗,躲起来独自清净不算是个胆小鬼吧?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在周国平那本书——《风中的纸屑》里看到过一段文字: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人与人之间是有一种磁场存在的,同一种磁场的人自然能够融合,不同磁场的人想要硬融怕是很难。那些假装合群的人,自以为掩饰得不错,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明说这人很虚伪。人这一生何其短暂,不如就随性过,自己开心、舒服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