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2年,志愿军第67军军长突然去世,为何对外隐瞒死因死讯?

 9tx22v工人 2021-09-03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汉书香”,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将士们战死沙场,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彰显了新中国的气势和中国军队艰苦卓绝的英雄气概,维护了新中国的安全。

这场战争中牺牲的英雄和团级以上的军官的名字,都被整理成册,存放在中朝友谊塔大厅内。翻开这本沾满烈士鲜血的名册,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志愿军第67军军长李湘。

这位军长逝世时年仅38岁,正值壮年。但上级领导并未将他的死讯第一时间公布,而是选择了对外隐瞒。67军的将士们全当自己的军长还是在医院治疗,却不想噩耗传来竟是军长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们得到消息的第一反应不是难过而是错愕,二十几天前,还带领将士们冲锋陷阵的军长,怎么会突然悄无声息的离世呢?他的死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军之长的死讯不能对外公开呢?在异国他乡长眠的李湘究竟经历了什么?

就带大家一起走近李湘军长的一生,回顾他的英勇往事,揭开这一切谜底。

旧社会压迫下的斗争

这位身份显赫的军长有着一个艰苦的童年,1914年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泮中乡泮中村的李湘,是家中长子,父母给他取名为李秀里。但生活的疾苦从来不会因为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而减少,反而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一间半土砖房就是他们的所有家当,8分田地只有在收成好时,一家才能免于思考今天能不能吃饱饭。

在他8岁时,命运再次变得无情——他的父亲去世了,照顾他和哑巴妹妹李回玉的重担压到了左脚残疾的母亲肩上。这位踏实勤劳的母亲,白天在本村富裕的家庭里打短工,晚上回家也不休息,抓紧每分每秒地手工编一些斗笠来补贴家用。

母亲没日没夜地拼命只是为了给自己和妹妹挣口饭,这些场景年幼的李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家庭的重担催促着这位少年郎快快长大,9岁还不及灶台高的他已经能为母亲和妹妹做饭了。白天他跑到村里地主家,放牛、割草、喂猪,减轻母亲的重担。

自家的叔父看着懂事的李湘,心疼极了,将小李湘送到了私塾里,接受教育。聪颖的他,很快学会了基本的字词,在课余时,还会去放牛、喂猪来补贴家用。

3年私塾的生活很快过去了,14岁的李湘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在旧社会里,这个年纪就已经要成家立业了,母亲托人把他送到了邻村学篾匠。李湘明白母亲的心意,随着周春朵老师傅认真学习手艺,但这位周师傅却是出了名的脾气暴躁,一有不称心的地方就打骂李湘。李湘的身上都是新伤叠旧伤,母亲每每看到鼻青脸肿的李湘都掩面而泣,但一心想为这个家做贡献的李湘都只开导母亲,不必放在心上,有了伤学得快,记得牢。

手艺学到手的李湘在媒妁之言下娶了一个比他大5岁的媳妇,女方还因为李家条件太差,让李湘入赘进门。那个年代,娶比自己大的媳妇已经是个笑话了,更别说入赘进门了。邻里八村,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件事。

昔日在私塾一起学习的同学,也跑到嘲讽李湘,结婚当天,一直懂事细心的李湘再也抬不起头来,周围人的评头论足、指指点点让他痛苦不堪。

十几岁的李湘再也不想忍了,他企图挣脱这令他痛苦的生活,对于周师傅的打骂他学会闪躲,婚姻生活他冷淡相待,但这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解决李湘的痛苦,甚至加深了他对母亲、妹妹的愧疚。他迷茫、不知所措,在无数个黑夜里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就要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吗?平平庸庸、毫无生气地重复每一天吗?

这些问题他每天都在想,他希望有一个人出现来解答、改变这一切。

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湘鄂地区发动的武装起义。识得字的李湘了解了毛泽东思想和“革命”,他像行走在荒漠中即将渴死的旅行者突然发现了一汪清泉,那是他的黑夜中的光明,是他想不通的问题的谜底,他被这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吸引,迫不及待地希望跻身于此。

正是这时他明白了一直以来压在自己、压在自己母亲、压在这个社会肩上的是什么,是封建、愚昧,想要改变这一切,只有革命这一条光明之路。

他先后加入了乡儿童团、少先队,反帝拥苏大同盟组织,在与同志之士一起为革命做贡献时,他对这个组织越来越了解,思想觉悟层次也不断提高。

在他的自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由于红军游击队不断到我村附近活动,并且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动员青年参军。我由于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当时的家境,下决心出来参加红军。”

1930年,他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他向母亲告别,感谢这些年含辛茹苦地将自己抚养成人;他向妻子告别,求她原谅自己的决定;他向妹妹告别,希望她健康成长,顺遂如意;他向这个压抑愚昧的村子告别,未来一定要来解放这里;他向过去的自己告别,从今天起他就是一位为了革命奋斗的光荣红军!

最后一场战役——抗美援朝战争

从军后的李湘,在数次作战中都展现的英勇无前、舍生忘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都有他冲锋陷阵的身影,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水平和指挥才能都有了质的飞跃,带领将士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他也从红九师师部一名普通的勤务员成长成为了在一线作战的顽强战士,后来成为我军优秀的高级将领。

1950年6月,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攻势愈演愈烈,新中国再次感到威胁,面对美国的威胁和示威,新中国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面对抗美援朝的动员,李湘不假思索地加入了。这时,他的妻子才不久前诞下一名女婴,李湘在奔赴战场前3小时,才匆匆和妻儿告别,他看着白嫩嫩的女儿,心里有一些不舍,女儿小手抓着他的手指,咯咯地笑了,他也笑了,他不想再让女儿承受自己童年时的一切,他想给千千万万个儿童一个健康、快乐的一生,“没有大家哪里有小家”,这数十年的战火锻炼后,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战火纷飞,他和将士们面对不熟悉的战局、地势,向友军虚心学习,做到对敌我情况,心中有数。1951年,美军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秋季攻势”发动4个师的力量向我军发起猛攻。身经百战的李湘并没有被这个局势吓倒,他冷静地和同僚分析局势,拟定作战计划,下达了“争取时间,战胜敌人”的大目标。67军的将士们,经过长时间作战经历的磨合,对这位军长深信不疑,他们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前线奋不顾身地战斗,军长也在指挥室中保持高度紧张地指挥战斗。

敌军的攻势越来越猛,飞机、大炮、坦克轮番上阵,步兵、炮兵不懈地发起进攻。终于在十几个不分昼夜的作战后,我军取得了这场战争最终的胜利,成功歼灭了17000多敌军,67军将士从上到下都备受鼓舞。战役胜利后不久,军长李湘便组织全军趁热打铁,反思这场战争中的失误,不少将士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汇报上去,李湘最终写出了关于这场战役的军事总结报告,并得到了兵团司令部和志愿军总部的充分肯定,嘉奖了67军全体,李湘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67军的威名也在朝鲜战场上立了起来。

但敌军没有就此收手,反而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春季攻势”。在前几场战争中,李湘经常负伤,但这对于久战沙场的他来说,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无关痛痒,但正是这样的疏忽,才导致了这位革命将领的骤然去世。

1952年,盘旋在67军驻扎地上空的敌机发射了十几枚炮弹,李湘立即下令将士们就近躲避到防空洞和坑道中,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敌机并未开始轰炸,而是在发射了这些炮弹后就飞走,更加奇怪的是,发射的这些炮弹一枚也没爆炸,只是落在地上。

将士们静观其变,确定了没有情况后,李湘命令将士们回到战地内,不许接近这些“不速之客”。回到指挥室的李湘越想越奇怪,为什么好端端地发射一些不会爆炸的炮弹呢?他连忙与当时67军副军长李水清联系,两人商量许久后,还是摸不着头脑,便决定去扔下的炮弹处看一看。两人仔细翻看了这些炮弹,一再确认了这就是些什么都没有的空壳弹

思考不出所以然的二人,就应不应该上报司令部展开了讨论。李水清认为这些炮弹又不会响,也产生不了什么威胁,不必小题大做的请求司令部指示。但李湘则认为,狡猾的美军不可能简简单单地发射写空壳弹,这不像他们的作风,一定背后还有更大的阴谋,只是二人猜测不到罢了。李湘思考再三,虽然这次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难保证后面还有行动,最终还是如实上报给了志愿军司令部。

看完炮弹回来的第二天,李湘前不久的脸上小伤竟肿了起来,但李湘并没有放在心上,只当是吃的东西不对,过敏了,除了难看一点,不疼不痒的,随它去吧。但到了第三天,李湘起床一看,肿的部位越来越大,疼痛不堪,李湘只好找到战地医生,医生说,这是感染了,李湘拿了一些治疗感染的药就走了,照旧指挥作战,拟定方案。

军政委旷伏兆得知这件事,几次三番地劝他去医院里好好看看,他却轻松地摆了摆手,说,这点小病不打紧,没几天就好了。但没想到,军长李湘的病情恶化严重,到了第六天的时候,脑袋已经肿得像水桶那般粗了,司令部听闻后连忙找到最好的医生对李湘展开急救,但此时的李湘依旧一心牵挂前线战事,嘴里不停念叨着自己要赶紧回去。

这一化验才知道,李湘是被细菌感染了,一切谜底揭开了,当初敌军发射的炮弹从来不是空壳弹,而是带有细菌的化学武器。当日,李湘与李水清一起查看炮弹,因为李湘有伤口暴露在外,便被感染。

卑鄙的美帝侵略者,为了打压我军,不择手段,利用危险的化学武器企图扭转局面。如此不道德的行为,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批判。

不久后,军长李湘的病情转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病,华佗在世也束手无策了,最终抢救无效,与世长辞。李湘从发病到去世只用了短短8天,这位英雄军长就此与只见了一面的小女儿阴阳两隔,再也不能看到女儿的成长和笑脸。

司令部、党中央对这位充满谋略、英勇无比的革命烈士的离世无比惋惜,但考虑到此时67军将士正在全身心地投入与敌军的作战中,此时公开消息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于是便选择将此事隐瞒了一段时间,等到“春季攻势”局势好转后,也就是李湘去世后的十几天了,这件事才公开。人民群众一片默然,一位将人民、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的优秀将领就这样离他们而去。

1952年12月10日,这位死在异国他乡的烈士终于能够落叶归根,他的尸骨得以回到国内。

在送别军长李湘的列车旁,无数人民群众自发走上前,送上他们最后的祝福,感谢他为了胜利所做的一切,场面催人泪下。12月11日,李湘烈士隆重的迎灵仪式、公祭大会举行,最终烈士灵柩葬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烈士的光荣一生

这位军长一生中值得铭记的不只是捐躯卫国,在他英勇的一生中,有无数次节点,他可以选择放弃继续那种在刀尖上的生活,回到老家当一位农民,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为真理、为人民、为国家奋斗。

特别是在长征途中,红军们的生活没有保障,非常艰苦。在1934年的湘江战役中,李湘的右腿因为敌军的突然袭击受了重伤,根本无法跟上行军的速度。红九师首长看到他的情况,十分关切,亲自给了他十块银元,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对革命的付出,但身体更是本钱,你拿着钱先在当地好好治腿吧,腿好了以后再联系部队,要是和部队失联的话,就在当地当一名老百姓吧。”

听到这些话的李湘,心里不是滋味,他一方面对首长的关心感到感激,但面对自己不适长征的决策,感到十分痛苦。这几年来,在部队中他才感到真切地活着,他享受为人民服务的每一天,在他心中,不能跟着队伍下一步行动,无异于将自己留在黑暗里,那份痛苦比腿部的伤痛更让人窒息。

被安排在老百姓家中的李湘,花了3天时间包扎伤口,到了第四天,他决定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便用5块银元雇请了一幅担架,经过十天的追赶,终于赶上了队伍,此时伤口也不再那么疼,李湘便继续了长征。

次年3月21日,红军在第四次渡赤水河时,李湘双手负伤严重,血流不止。组织上便劝李湘留在当地当地治疗,不适宜再和部队进行高强度的作战。但李湘坚决地拒绝了留在当地,他向组织请求继续参与长征,自己的手受伤了并不影响双腿的行动,保证能够跟上部队,不拖后腿。上级看到他如此坚决的态度,便允许李湘继续参与,并安排了担架协助李湘,但李湘再次拒绝了,凭借坚定的毅力,继续跟随部队作战。

无数次的反围剿战斗后,在长征路上的李湘,和部队一起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面对严寒积雪的夹金山,他们没有畏惧;面对看不到头的水草地,他们没有退缩,最终成功会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湘临危受命,担任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邓华支队作战科长,此后在抗战八年期间,先后担任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分区司令员等,与一线将士们共同奋斗,与党中央一起动员人民群众,誓死捍卫共同的家园,一起抵御外敌,在敌军的强压下,展示了我国人民艰苦卓绝、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

回顾李湘的一生,还有无数这样的事实,他以实际行动向党展示着自己革命的决心,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自己入党时的誓言。这样的革命烈士,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