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整治又复发的背后,家长们该如何抵抗“焦虑贩卖”?

 安蓝2021 2021-09-04
 

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整治又复发的背后,家长们该如何抵抗“焦虑贩卖”?

文/戴维

近日,一则微博热搜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作业帮、猿辅导这两家知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因虚假宣传、诱骗消费者交易,被处以250万元顶格罚款的行政处罚。

热评里,网友们对这些培训机构大多是骂声一片。

收费高昂、广告轰炸、师资质量良莠不齐、隐私泄露严重......诸如此类,反正每个骂点下都有一群家长感同身受。

为什么大家对于各类培训机构的反应会这么激烈?每每提及这几个字,总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甚至是从来不在社交平台发声的部分家长,都会瞬间扛起键盘,洋洋洒洒铺陈文字?

有网友一语中的——培训机构不停贩卖焦虑,家长不断为焦虑买单。

而焦虑的背后,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和痛恨。

1.被培训机构PUA的家长们

俗话说,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

培训机构的目标定位,本身就是女人+孩子的结合,再加上教育这一恒古话题,1+1的化学反应明显大于2.

课外辅导的费用,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贵。

是真的贵。

在深圳,小学生课外培训,小班标准每次在300元左右(2课时),每年费用高达5万余元。

学而思,线下一对一辅导,一课时收费为980元。

更不论之前热议的,上海某家长为尚在读小学的孩子补习数学,一年花费25万余元。

在工资跟不上物价飞涨,996跟不上老板需求的年代,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也跟不上课外辅导的费用。

虽然早在2018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第一个国家层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系统性文件——《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

其中要求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相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三个月的费用。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类辅导机构收费跨度长、费用高昂混乱等情况还是屡禁不止。

然而奇怪的是,面对动辄几千上万的学费,大多数家长一边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边又硬着头皮往外掏。

这种矛盾的背后,自然少不了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

有家长讲述了他的“被推”经历。

本来她是作为一个高三的家长跑过去咨询,机构人员二话不说,先让拿一张孩子最近做过的模拟考卷,做个试卷分析。

分析之后再告诉她孩子的薄弱项在哪里,应该怎么补,什么老师适合她家孩子,接着就开始进行课程规划了。

英语孩子只考了60分,想提到100分,你看我这么跟你规划,这个知识点需要多少课时、那个知识点又需要多少课时…

这么算下来,总是需要三四十个课时吧。

英语补完了,你不想补补数学?补补物理?

什么?一科科慢慢来?

你看看旁边那家长,人家小孩还是哪哪名校的,月考年级第一,还不是报了四五门!

就你家孩子这水平,再不抓紧真的就来不及了!

总而言之,不补课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一通焦虑贩卖,没有个300课时,包你出不了机构的门。

至于那些不出门的家长,也能受到远程PUA。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泄露已是常态,大多数家长们都接到过来自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和微信好友申请。

可以说从孩子读幼儿园开始,焦虑贩卖就无孔不入。把老师当销售,把学生当客户,逮着家长的痛处戳,信息轰炸之下,很多人都愿意为这份焦虑买单。

不买?抱歉,那你就不配当一个好父母。

当然,家长们的愤怒远不止此。

高昂的辅导费用背后,是师资力量的严重良莠不齐。有些语文老师,甚至连“l”和“n”都分不清,有些机构只会运用题海战术,靠试卷砸成绩。

砸不起来?孩子成绩还是没有提高?

那一定是你孩子的问题,再买三十个课程试试。

要是运气不好遇到跑路的,那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这是一个全输的结局,没有人受益于自己的额外付出

前段时间,“内卷”一词格外流行。

它最开始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指代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即“向内演化”。

火起来则是源于一张清华大学里的照片。照片上,学霸边骑自行车边看电脑,被无数学渣自我调侃:“清华学霸都这么努力了,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懈怠?”

关于内卷,还有个很有趣的比喻,说它就好像是一本《葵花宝典》。

“传说江湖中有一本武林秘籍——《葵花宝典》,大家都想得到它,因为得到之后,就可以天下无敌了。但如果有一天,这本武林秘籍被公开了,人人都可以练习,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只有一个人拥有《葵花宝典》时,练不练是自己的事。可是当所有人都拥有《葵花宝典》时,练不练就不是自己的事了。

人在江湖,谁没有几个仇家呢?仇家都练了《葵花宝典》,自己不练,岂不是自寻末路的表现,于是,所有人都开始练。

只不过,《葵花宝典》的精要之处,就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于是,所有练习《葵花宝典》的江湖人士们,各个成了太监,然后武林高手从此就灭绝了。”

同样的,现在的培训机构就是公开的葵花宝典,你要不学,别的孩子学了成绩就会比你好。

你要学了,可能就要宫掉自己的童年。

如果所有人都学了,但上大学的名额没变。除了培训机构,没有人从中受益,只是所有参与的人都损失了自己童年。
 


事实上,不仅是孩子丧失了自己的童年,家长也失去了仅剩不多的自由。

有家长自我调侃道:“我人生的主旋律就是接送孩子往返于校外培训机构,从早上6点开始,熬到晚上10点结束。”

不断内卷,不挺焦虑,所有人都在这场比赛中铆足全力,挣扎着想离起点线更近些,但悲哀的是这条线被整齐划一的人群推得越来越远,最后大家还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3. 教育的指挥棒到底应该交给谁?



面对教育机构的市场混乱,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陈众策提出了有关“彻底取缔校外培训机构”的建议。

  


他表示——“教育的指挥棒不应该交给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对此,广东省教育厅回复道:“目前暂不具备完全取缔中小学生学科类培训班的条件,理由有三:

一是人民群众对课外培训班有着强烈需求

二是校外培训行业对民生就业意义重大。

三是校外培训班对经济发展有积极贡献。”
 
诚然,在这样的社会价值体系中,贸然减负等于自动放弃竞争。“一刀切”的处理办法,无理且无用。
 

那怎么样才能在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和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呢?

遵循最大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

有精力愿意学的,适当的报些薄弱科目。

排斥补课疲于学习的,校内时间尽力就好。

无心学习热爱其他的,尊重每一条精彩纷呈的人生道路。

他想去往哪条路都可以,教育的指挥棒应当交到孩子自己手上。

作者:戴维

联系微信:zj143779

个人简介:写作类型多为书影评及旅行小记。宽和慈善,不仵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01
编者有话说

关注【我and你】的亲们,由于初次运营公号,还有诸多不太完善的地方,敬请亲们谅解。倘若亲们觉得文章还有可取之处,别忘了点赞,在看,转发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