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葬礼上,25岁的李叔同做了2件事:藏着他对生死的终极参悟

 戏秦皇汉武 2021-09-04

二十文章惊海内,一轮圆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

这样一位艺术修为全面的艺术家,在历尽繁华之后,毅然皈依佛门,从此不问凡尘,立志埋名,不务名逐利,甘于澹泊,枯守孤寂,过起了参禅悟道的僧侣生活。

中为李叔同

他的行为,放在当时是很难被大家理解的。

不过他不被大家理解的事情也不止这一件,就连中国人自古看重的生死大事,他表现的也与常人不同。相比在晚年才将生死参透的历史上诸大家,他就像一个异类。

他对生死的开悟,竟在25岁母亲过世这年就已经达到了圆满,这种境界,实非一般人可比。

李叔同出生在光绪年间的1880年,他的父亲李筱楼本是官员,后转行成了一名商人。因为家底丰厚,李叔同自小便生活的金尊玉贵,可惜好景不长,李叔同的父亲在他5岁左右,便离世了。

此后,李叔同和母亲王氏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转变。没了父亲庇护以后,作为妾室的王氏终日只得看脸色过活,她平日的大小开支甚至都需要具体汇报!

慢慢地,他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内向了。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将自己放在书画里,丰富的积累,使得他十来岁时便做得一手好文章。

成年后的李叔同在许多事情上都表现的离经叛道,比如他对儒学正统不屑一顾,偏偏喜欢戏院听戏。

不久后,李叔同就成家立业了,为了让母亲不再继续这种“备受压抑”的生活,便与母亲搬到了上海。李叔同与母亲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相当美满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李叔同刚出生不久的长子夭折了。而就在李叔同沉浸在丧子之痛之际,母亲王氏也因为伤心过度染病,最终不治而亡。

可当李叔同遵照母亲的遗愿,将灵柩送至天津老家后,他被兄长以“外丧不进门”的规矩拒之门外。

极富反叛精神的李叔同当即决定,索性不依旧制,为母亲举办一场新式葬礼——

葬礼这天,李叔同规定,全家都必须身着黑色衣服,而不是披麻戴孝,葬礼上,不行跪礼,只行鞠躬礼,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人到、情到即可。

传统葬礼上,人们总能看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念祭文”的孝子。李叔同自己编写了丧乐由儿童合唱,他本人弹钢琴做伴奏。

但这个不成“体统”的行为却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首朴实却用情至深的哀曲,唱出了李叔同对母亲的深情,也唱出了他对生死的感悟:|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本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也正因此,“死”在佛教中才被称为“往生”。

大约,在母亲死时的这一切开悟,也为李叔同最后的出家打上了铺垫。1918年的某一天,李叔同正式剃度出家,从此,世间便再无李叔同,而只有高僧弘一!

林语堂先生曾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最终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他的好友,现代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若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

这亦是当时知识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看法。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个地球上千万年来走过了多少蝇营狗苟的可怜众生,他们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也不愿想自己要到哪儿去,只是如蚂蚁、飞蛾般掠过人世 ,最终归于虚无。这样的人生说不上什么意义。

李叔同的人生绝不是这样的,他参透了人生中的许多顶极,如音乐、诗词、金.石、绘画等等,可谓是学- -样专一样,精一样。于是他进入了人生的自由境界一了 悟了世间的道,并为追求自己心中的道而执着着,勤勉着 ,坚忍着. ....

弘一大师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不管选择什么道路,都可以在此领域登峰造极,这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无尽追慕。他充满离奇变故的一生行状,便是一部让人读不透的书。

《李叔同禅心人生》这本书,与其说是解读弘一李叔同,毋宁说是解读人生之感悟,解读缘分之奇妙,解读生命之真谛。读这本书时,常常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人生大小智慧而深叹惊喜,也会给心中迷茫的自己指引一些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