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建国:每个人生都是一粒种子,只能发芽一次,脆弱金贵,没有逆旅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9-04

【建国悟语】

近几日读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集《渡口点灯》,读着读着,忽然觉得眼前一亮。

鲍尔吉·原野是一位蒙古族作家,应该是在草原宽阔博大的胸怀里,养育了他爱护自然、关爱生命的独特视野与自然写作。

《渡口点灯》全书四辑87篇,共有16.9万字。在散文集作品中,这属于不厚也不薄的那一种。

第一辑《大地》主要描写了大地和生命,读着读着,我仿佛重新思考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之前,由于受各类现代化农业成果宣传灌输,我潜意识地认为没有土地人类已经可以惬意生存;读着这一篇篇刻写土地的散文,我才再次感到短时间内甚至是一个长远的时间人类很难离开土地而生存。爱惜土地,就是爱惜人类自己,但是,在现代技术面前,我们已经有点忘乎所以。

第二辑《村庄》其实不是写村子,反而是写碗、针、门、擀面杖等有着乡土气息的种种用具,这些物品在城市也有,但远不如在乡村文化中重要和普及,记得小时候裤子破了不补就会寒冷或露羞,但今天很多城里人已经没有补上补丁的衣裤,如果膝盖或腿间有个大洞那是腿比较白嫩的孩儿示美的手段,已经和过去穷人衣不蔽体没有半点关系。

第三辑《亲情》虽然也是写熟悉的亲朋好友,但鲍尔吉·原野还是巧妙地找到了自己宣泄的主题与样式:儿子在雨水泥地上寻找亡父的一绺头发做纪念,做子女的不应苛求父母完美允许他们犯错,母亲由一个孩子学会照应孩子等,他对亲情的阐释不是苛求而是包容,比一般做父母的死管孩子和做子女的苛求父母更多了人性的光辉与品质。第四辑《树木》就是照应前面三辑为全书画上句号的,在这些生动细腻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作家那双发现的眼睛和翕张的妙笔:沉香、灌木、松塔、松针、柳树的母性、望树心安等,那一行行、一字字,提醒我们人类仅仅是这个星球上的一种生命,人类要想更好生存,就必须学会与万物共存,保护好日益受到现代化过度开发脆弱恶化的环境。

作者的最后一篇散文是《栽树吧》,他呐喊说:这是我所有愿望中最底层的愿望。是呀,我们每个人不可能一下改善土地和环境,但是,我们可以从栽树开始,从自己可以把握的一点一滴起步,少开车,多几次步行或骑行;少华灯,地球上的能源不可能供应无穷,我们今天的奢侈或许就是子孙的未来生存极冰。

鲍尔吉·原野在文章中不厌宣教:把一粒种子撒在土里,这个世界就会出现奇迹。是呀,书名为《渡口点灯》,真的是在给读者在人生的路口点上一盏前行照明的灯火呢。

读完书的下午,我给自己布置了一次十几里的绿色骑行。好久不到城北的清泉书院了,春天种下的架瓜、丫丫葫芦因为疏于管理已经枯萎干死,让我知道很多事过程其实比结果重要。

在草茂花香中,碰到了做研学的卜庆振、孙新老师带自己的孩子读地理视天下求实证,在当前读书滔滔的大环境里,几位家长能让孩子从单纯的知识学习里解放出来,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敬畏自然,从初中时期就奠定他们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听着他们条理充实的研学报告,我看到了泥土里鲜活生动的宝贵种子。

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单程旅行,有些事错过可以重来,有些事错过了却不能重回。

比如种子,只能发芽一次,脆弱金贵且没有逆旅。每片叶子都会竭力生长,寻找属于它的阳光滋养,我们,有了草或藤或树的人生,希望好好珍惜偶遇的每一粒明天种子。

(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