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病诊断的转型升级

 新用户5488A7GH 2021-09-05


鱼病诊断的转型升级

一次我去参观成都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宠物医院,没想到一家给猫狗看病的医院,其规模已经与一些乡镇医院相当,使用的各种检测设备,与人医上所用的基本相同,比如验血、B超、心电图、X光等,一应尽有。

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鱼病检测也能用上这么高大上的设备呢?后来经过一番咨询,我得知验血的机器上就没鱼的检测这一项。

这一晃几年就过去了,在我的头脑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机器验血,最初还不是人设计的嘛,这总得有个标准,其次就是需要理论基础,鱼虽然不属于陆生动物,但大体应该是差不多的。于是我们这几年,只要有机会就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经过几年的收集,还真有所心得,今天先给大家分享一点。

理论基础


测血所得出的检测数据,其实都来源于血液中成分的变化。因为血液中的成分非常复杂,所以当我们采集鱼的血液时,需要用到肝素钠溶液,防止血液凝固,然后进行离心分离。

上层淡黄色液体是血浆,中间有一层很薄的就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而最下层就是红细胞。上层的血浆体积要占到血液总体积的50-60%,下层红细胞体积占比40-50%,而中间白色的这层占比很小,但在鱼病诊断上,其实着重看的就是这中间层的白细胞。

虽然我们没有用到高大上的机器检测,但我们却可以用人工操作的办法,通过血涂片的方式进行检测。通过观察瑞特染色后的白细胞变化,从中获取我们想要的检测结果。以白细胞为例,可分成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这五种细胞的数量变化,就透露出鱼类病变的数据。

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例,它在血液中的数量增多,说明机体产生的炎症反应,因为嗜中性粒细胞参与的是非特异性免疫,当机体出现炎症感染时数量会增多。

而当鱼体出现寄生虫感染时,机体嗜酸性粒细胞会参与抗过敏反应,所以通过这类细胞的异常增多,也可以间接的判断出鱼体是否感染寄生虫。

同样,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过敏反应的,通过检测这类细胞的多少,也可以间接得出鱼体免疫力正常与否。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得出每一种鱼在正常情况下,每毫升血液中这类细胞的数量范围,其次就是找出如何去识别这些细胞的方法。



认识这五种重要的细胞 #

如何判断:对于白细胞的分类,按先核后粒的原则来分。

首先按核有无分叶,分成两类,有分叶的是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无分叶的是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对于有分叶的细胞中,如颗粒粗大均匀,染后的颜色呈桔红色或是红色,就是嗜酸性粒细胞;如果颗粒细小且均匀,颜色淡红,则是嗜中性粒细胞;当颗粒不均匀,且粗大,染色后是蓝紫色,那就是嗜碱性粒细胞。当核没有分叶,呈马蹄状,胞质非常大,就是单核细胞,这类细胞可以分化巨噬细胞。当核呈圆形,胞质少,就是淋巴细胞,根据大小可分成大中小三种淋巴细胞。

要健康用鱼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