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就是个“胆小鬼”。胆子小,人内向,有很多种怕。怕天黑。听老年纪人讲,过去我们老家宅南宅北都是坟场,土改后,经过规划平整,才逐步形成了后来的模样。虽然不见了坟堆,但脑海里一直装着老人的话,所以路过时,总感觉背脊凉飕飕的,尤其到了晚上,一个人根本不敢轻易行走。偶尔去亲戚家作客,吃完晚饭要回家时,害怕就开始了。要么跟在大人中间,绝不敢走在最后一个,要么干脆让人送回家。有时实在喫尴尬,迫不得已必须一个人走,一定是目不斜视,大步急匆匆往前奔,嘴里还故意“哼”、“哈”、“啊”地弄出些声响,以示壮胆。即使这样,还老感觉后面有人跟着似得,阴森森的夜风吹得全身毛孔凸起汗毛竖直。怕死人。刚懂事的时候,曾见过有人家堂屋里搁着黑漆漆的厚棺材,吓得扭头就走,从此再也不敢走到屋子附近。后来统一实行了火葬,那个小小的骨灰盒也怪吓人的。记得一次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躲到了里宅一间公堂屋的柴堆里,藏得很好一直没被发现,好久只好自己悄悄地走出去,结果无意抬头看到了山墙上搁着两只骨灰盒,瞬间被吓得魂飞魄散,逃之夭夭,以后再也不敢踏入半步。我妈会裁缝,宅上遇到死人了,一般都会喊她帮忙做寿衣,当我看到我妈拿回家的那些金光闪闪的绸布面料时,都会吓得不敢靠近。怕蛇。现在农村几乎看不到蛇了,过去小时候感觉蛇特别多,家里会有,田里草丛里柴堆里,都会有蛇的踪影。有一次下河摸蟹,顺着河边手在水下慢慢地摸索,发现离水面不远的地方,一个蛸蜞洞里伸出一个蛇头,把我吓得连装蟹的布袋都不要了,拔腿就逃。从此,再若需要路过此地,必定会绕道行走,宁可走点冤枉路,也不敢再靠近。而我妈不怕蛇,时常见她遇到各种各样的蛇后,一个快步冲上去,抓住蛇的尾巴,拎起来抖几下,然后使劲往地上甩,没多久蛇就死了。为了防止死蛇复活,我妈会折一段芦苇,从蛇的尾腹部插进去,再丢到集体的大粪池里。即使日后看见漂浮在粪池里的死蛇,我还是会害怕,尽量能躲则躲。怕过桥。儿时,感觉小桥特别多,进宅时有门头桥;东宅西宅之间、队与队之间,民沟上都有小桥。桥宽一点的还好,那种独木桥,尤其离地面高一点、河水深一点上的桥,走上去就会无形地害怕。小时候,我经常会去小姨家,去时必定要经过架设在张网港大河上的那座水泥拱桥。由于平日河里有船只航行,因此拱桥建得特别高,走过去时,我从不敢走在靠栏杆的边上,更不敢往桥下看水面。好几次连做梦都做到过这座桥,走着走着突然中间的桥面塌了几块,吓得自己抱住横梁,不敢再走半步。还有次梦里不敢过桥,干脆脱光了衣服,用头顶着衣服,蹚水过去算了。怕水。我比同龄的小伙伴胆子小很多,怕过桥更怕水,不敢一个人单独下河捞鱼摸蟹,游泳也比别人晚学会。我们村口就有一条运粮河,直通张网港,水是活的流动的,还有一座大石桥。一到盛夏酷暑天,宅上玩伴们就在河里游泳洗澡汏冷水浴,很多人会故意跑到桥中间,一个跳跃,或双脚落水或头朝下潜入水中,而我却从未有过一次跳水的经历,只能在水里看着他们做着各种惊险刺激的跳水动作,玩得兴致正浓,露出羡慕的神色,不敢越雷池半步。我妈告诉我,在我三岁时不慎落过一次水,只露出一只肚兜漂浮在水面上,后让一位邻居发现,好不容易才被救活。不知道是不是那次意外,体内有了天然的记忆形成了害怕?直到现在,我若去外地游玩水景,也不太敢轻易盯着水面看,若看了,一定会感觉屁股上凉飕飕酸叽叽。怕杀生。儿时过年了,队里有时会杀头猪,也有人家会宰头羊,很多小伙伴会挤在头皮头里,去看个西洋镜。而我不敢看,尤其是屠夫拿着雪亮的尖刀,往猪或羊的脖子上猛扎的档口,感觉特别地血腥。最早队里还有水牛喂养,用来耕田或犁地用,一般不会轻易宰杀,只有到了年老得病时,迫不得已才会去处理。记得一头病得骨瘦如柴的水牛,卖给了一个专门杀牛的人,牵走时水牛好像知道了什么,眼里挂着泪水。长大后才知道,牛和马通人性,杀它时会掉眼泪。所以小时候即使杀只鸡杀只鸭,也是能避则避,不愿意听那惨烈的啼叫声,甚至看到血滴,会觉得头晕,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晕血”现象?怕陌生。从小我就不像一般的男孩子,不会顽皮,比较腼腆,尤其怕陌生。看到亲戚,不敢大声喊人,有时勉强喊一声,声音小得像蚊子,也许只有自己能听见。宅上很多人说我像个女孩子,有两个辈分我喊他们叫“好公”的人,偏偏喜欢专门拿我开玩笑,一个不注意,就被他们捉住,往我下身乱摸一番,还给我起了个绰号。平时跑亲眷,也是跟在我妈或哥姐后头,最好不让人看见,以免要喊人。我妈一直跟我说:“叫人不折本,只要舌头上滚一滚”,我却偏不爱叫人。即使是自己的父亲,由于他常年在外工作,偶尔回来,我也觉得陌生,很少喊他。崇明有句老话叫“三岁定八十”,一点不假。由于从小胆子小,读书时,不敢直视老师,当兵后,不敢直面首长,工作了,不敢贴近领导,总爱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实人。性格决定命运。胆子小,怕惹事,注定自己平平淡淡,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但也能安安稳稳,快快乐乐地度人生。 滑动查看投稿要求及其他信息 东微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晓娣 娟娟 茶醉 文姐 投稿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