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3125136050@qq.com 龙潭村位于华州莲花寺境内,310国道南边的潭峪口,东有少华山,西有甘露寺遗址。因地处潭峪山口,古称潭峪口。潭峪口内有白龙潭,关于龙的神奇传说甚多,龙潭村名便应运而生。该村连带的还有两个小村子,一个是南边的何何窑,一个是西南的窑底。
龙潭村的黄莲木 自林业志 山青水秀地气灵,竹绿果香财丁盛。 耕读仁孝村风好,继往开来出精英。 见竹不知村,临路不晓巷,听声不见溪,洪水泛滥,灾害频繁,強人出没。这是上世纪初龙潭堡的真实写照。龙潭堡处于华州民国八景“绿竹千亩、红杏十里” 风景线的重要部位,有良田500余亩、竹园200多亩环绕村庄,柿子、银杏、核桃、拐枣,果蔬放香,百花争艳。清末民初,村民为防匪、防盗,齐心协力,筑起两万多平方米的正方形城堡。城墙为土夯而成,高约五六米,上宽两米,下宽四米。城墙自南向北顺坡而下,就势而建,落差约6-7米。整座城堡为西南高,东西低。城墙东南和西北角各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平台,顺台阶可登上平台,绕城墙一周,尽观华州山川胜景。城墙外又有一层小墙,留有哨眼,以观城堡内外动静。
龙潭堡北城门 李庚元绘图 龙潭堡开有两处城门,北门位于西北角,南门建在东南角,城门洞由石条垒成,内侧有一小洞,盘土炕。北城门修有城楼,约八平方米,城楼西侧有一个二十多平方米的场坪。南城门楼小而简单,仅五六平米。南城墙角,依上城坡之地势建有一座二层土楼的大瓦房,下为官堡子仓库,隔一个粮库存麦子,上层三十多平米,粗木板地板。1945年前 是本村小学所在地。城内共有四道巷,南巷、北巷、老北巷门均向北开,只有老南巷门向南开。老北巷东头一片空地,叫老爷庙,约500平方米。靠城墙角有一座五六平方米的老爷庙,春节、正月十五敬神耍社火,抗战胜利后,为村上驻军(粮子)使用。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杨耀海、杨松轩父子即在该村创办起蒙养学堂,创华州新式学堂之始。历经沧桑,直到华县解放前夕,村校虽有变化,但还很完整。当时的龙潭小学在城内东南角,是个土木结构的两层楼,背靠城墙,学生在二楼上课,西墙窗外写着“精忠保国”四个大字。先生住一楼,教20多个孩子。临解放前,学校搬到堡子西北一座古庙中。庙宇稍作改建,外面门楼上写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八个大字,门顶上写着“龙潭小学”四个大字。大门两边还有一副对联:“龙潭钟灵毓秀壮山河;小学蒙养圣功育英才”。小院子有花坛,花坛中间竖旗杆,清早升国旗,唱国歌,北边有个小操场。学生30余人,经常唱起颜乐道、宋光义等老师教的校歌:“龙潭小学,堡中最需要,教育儿童、创造人才,社会得福利……”
龙潭小学 李庚元绘图 解放前,龙潭堡有“三大户,四小户,二十九户二八户”。解放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现有120多户,500多口人,分龙南、龙北两个村民小组。绝大多数村民都在公路附近盖起新房。龙潭堡村风正,人气旺,文风盛,团结和谐,奋斗创新意识強,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杨松轩四兄弟,革新教育,领军医学,发展实业,各显才华。杨松轩长子杨钟建献身地质考古,攀登世界高峰。雷百里、乔仙叶夫妇,投身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建国后,工农兵学商、党政部门,各条战线,都有出类拔萃的龙潭人,有的已成为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党政领导干部。
龙潭村北的杨家陵园 风雨人生20460摄 如今,古城堡已难寻觅,良好的自然生态逐年减少,政府更加重视龙潭新村的生态建设,不断美化环境,公路从北向南经村而过,直通潭峪水库,道旁建有农家乐,路西有修葺一新的杨松轩陵园,松轩故居还在老村,亟特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