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域文化】午马未羊丨聊聊林州“白事儿”生意

 昵称71028402 2021-09-05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聊聊林州“白事儿”生意

□ 午马未羊 / 文

古往今来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你走到哪里,那市面上五行八作,做什么生意的都有。不过选择哪行生意做,大有讲究,一般人都会选常见的,没有什么忌讳的行业或者买卖从事。但是,就有一些人,剑走偏锋,偏偏不走寻常路。虽然人家干的也是正经生意,但多是些一般人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的和丧事儿有关的“买卖”。这就是我以下要说的,有关丧葬的一些行业和生意。

首先就是寿衣。在林县多数上年岁的老人,都会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已经事先预备好寿衣了。并且通常是由自己亲自挑选准备的。我同学的奶奶现在快九十了,寿衣早备下多年了。更多的是一般人家怕晦气,到了时候现用现买的。这种情况下根本不会讨价还价,甚至是急急忙忙前去购买。所以寿衣的生意非常好做。现在的寿衣店多集中在商业街上。

我一邻居家经营寿衣买卖已经几十年了,是远近闻名的老商户了。据我所知,现在他家一套差不多的寿衣都在千元以上。而且人家只负责成品销售和原料采购,然后专门儿雇裁缝负责手工缝制。这些年人家的寿衣生意做得是顺风顺水,旱涝保收。坐家里打着麻将喝着茶水就把钱赚了。插一句,人家老爷子书法还非常好,在林县城书法届有一号。我就不说是谁了,认识的一看自然便知。

第二大生意就是响器班。这也是因为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看着我另外一户领居家是如何父一代子一代从事着这一行的。经过两代人的传承和努力,由小做大做强,直到如今响器班生意在林县城可以说是行业里头的龙头老大了。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业务已经开始拓展到了婚庆文艺演出等各个方面。

我小时候的响器班,是纯粹的响器班,清一水儿的民族乐器。全凭人的吹奏弹唱,自始至终一副肉嗓子上场。唢呐和笙是主角,有时候另一只手还会故意拿只小碗对着唢呐口,为的是有回音儿。光吹唢呐的嘴儿手里就会捏好几个,一会儿一换。实打实的功夫。而且一个班子里至少十人以上了吧。现在一个响器班儿的人很少,顶多也就五六个人吧,而且全换成了电子设备,什么电子琴、麦克风、手风琴、大音响,来往运输器材也都有各自的工具车。与时俱进,非常的现代化。其中只是象征性地搭配了点儿啰钵梆子和唢呐。多数时间就是电子琴出声儿,甚至干脆放的就是现成音乐。非常省力省事。

现在响器班里多了一种“哭灵”的女吹手,如果这家事主需要,肯出资,哭灵的女子就会头顶白花,身披孝衣跪在灵前以亡者子女的身份口吻,边哭边唱 。自己很敬佩也很体谅这些人为了生活,才不得不如此。不过从心里很反感这种风俗,做子女的要哭亡故的父母你就自个儿哭,不想哭拉倒,何必找人代替呢?也许就是为了风俗和热闹而已,如果从这一点上考虑倒也不打紧。

据我所知,县城往东边走的某村,就是以“响器班”最为有名的。

排第三的也是重头戏,就是“棺材”。林县话管“棺材”叫“木头”,管真正木头叫“木材”,或者“木料”,称呼上非常慎重,区别的很清,丝毫不敢马虎。否则不但晦气甚至弄不好还会引来争执和不必要的麻烦。

在“棺材”没有拉回事主家之前,通常买卖双方还不会直接称呼它为“棺材”或者“木头”。而是会很含蓄地喊“棺材”为“货”。由此可见,中国汉文化的厚重。即使在民间,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中间,也有这么多的讲究和门道。只有某户人家停丧在地办白事时,才开始正式称其为“木头”。

木头的好坏不外乎就是讲究材质和薄厚而已,一般用柏木最好。据说柏木的木质不但坚硬而且不易腐烂。但是现在柏木稀缺,想找到足够薄厚足够尺寸的柏木做棺材板儿,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简直是奇货可居。所以棺木生意连带着“棚石”生意属于冷门,收益也很可观。

而且还发现有一种专门到事主家,用油漆彩绘棺木的买卖,非常轻松,但是张嘴要价就是几百块。

除了这些大宗还有一项必不可少,那就是“纸扎”。

纸扎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活儿。过去的纸扎制作工艺繁琐,成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人一旦咽气,第一件事就得烧“驮魂马”,纸扎就最先上场了。

驮魂马烧一匹,门口还得再放一匹。大小和真马差不了多少。除了四条腿流管笔直外,其他鼻子眼睛嘴活灵活现跟真的一样。当然现在的驮魂马制作越来越粗糙。但是要价反倒很贵,也属于正在消失的传统技艺。

另外门口还得悬挂“岁头纸”,亡者活了多大岁数就绞多长是有说法的。其他纸扎,什么聚宝盆、摇钱树、金童玉女、大幡儿小幡儿,还有后来的什么汽车、别墅、电视机等等。一套下来动辄也是几百块钱。想想就知道成本才有几何。

送纸扎的还连带着其他一些物件生意,比如,“长嘴灯”“老盆”“衣禄罐”“麻绳”等等 。北吊桥十字口是目前城北一带最专业的做纸扎生意的地方,店家至少就有三户。

提到纸扎就想到花圈,过去花圈也是纸扎店的独门生意,现在时代变了纸花圈不吃香了,改成了鲜花花圈花蓝的天下,这些生意改由卖花卉的给承包了。真是: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就问你服不服?
说到了服,想到了孝服、孝衣,那就是白布了,通常事主家一买就是一大匹一大卷儿。纵然不是全棉的白布现在市场价格也得近千元。

远近亲友都来了,当然得解决吃饭问题了。人生的最后一顿大锅饭也就开始操持上了。

这里又催生出一个生意“赁大锅的”。

现在租赁大锅的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正规化,器具配备上也越来越齐全,整套的啥都不缺。
锅碗瓢盆、炉灶、风扇、菜刀案板、桌椅板凳,包括灵棚,是一应俱全。只要花到了钱儿,不但是送货上门,用完后只需一个电话,还会主动上门拉回,根本不用你动一根手指头。

灵棚前根据风俗必不可少的就是专用供品“枣山”,其实就是过年蒸的枣花糕(但是白事上不能叫花糕,必须叫枣山,得有所区别)通常除了子女就是“后家”来要蒸几个大大的二三十斤的“枣山”才有份量,有体面。

过去北关街上有许多家经营“枣山”的大蒸馍铺子,现在全部消失了。

说完家里阳宅的买卖,就得说说坟地上阴宅的生意了,选址等等不再赘述。单就挖坑填埋各村都有一帮半老不老的人揽活儿承接。如果遇到工程艰巨,地势又崎岖的,还得花钱雇用施工车辆,比如小型挖掘机、铲车等等,甚至还有用吊车的。

在河南其他地方,家里老人去世了,都称作“老了人了”。而我们林县的讲法则不同,人往往会说“谁谁不在了”。我觉得林县的叫法更贴切一些。

自己从记事起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亲眼目睹了周围一茬接一茬的人去世作古。也目睹了过去那些不显眼,甚至在当时不被人看好的和丧葬白事儿有关的买卖营生,是如何一步步从默默无闻,走到今天高收益生意的。也见证了当下时代里的那些人家,是如何依靠“白事儿”行当和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发家致富的。

这些成功的事例带给人许多启发,就是经商首先得选对路子,尽量去开拓还没人涉足的领域,才能有所收获,甚至事半功倍。


——  The  End——

午马未羊 河南林州人爱好文学,有多篇文章刊发《芝兰园》。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