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不要在“垃圾堆”里养孩子

 天地人和w 2021-09-05


结尾曲:苏打绿 - 无与伦比的美丽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杭州一位11岁男孩小杰,借故要外出找妈妈,结果离开家后彻夜未归。

后来,在民警的帮助下,父母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才找到小杰。

问其出走原因,竟是因为他受不了爸爸在家的所作所为。

小杰抱怨道:

爸爸在家不是玩游戏就是刷短视频,家里躺躺、骂骂人,从来不做家务,也不管他的作业。

想找爸爸玩一会,爸爸总是不耐烦地说:“忙着呢,没空。”

但有时候他想玩一会游戏,却被爸爸骂,还扬言要揍他。

一想到这,他既气愤又委屈,不想见到爸爸,就干脆“离家出走”。

有网友评论说:

这孩子该有多讨厌自己的家庭环境,宁可离家出走,也不想看到自己的爸爸。

家,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他的第一任老师。

可悲的是,太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

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千万别在“垃圾堆”里养孩子。

01

你的垃圾习惯

正在渗入孩子的血液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父母?

说了无数次要孩子不玩手机,专心学习,可自己却天天在家看电视、玩游戏;

要孩子管好嘴,不准说脏话,可自己一聊嗨,好听的不好听的话张口就来;

告诉孩子要守规矩讲文明,可一出去,父母却带头违反交通规则。

试问,父母连自己的日常不良习惯都管不住;那些尚且年幼,分辨不了是非对错的孩子,又如何能够规范自己、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呢?

亲子综艺《不要小看我》中,5岁男孩雷雷的一次表现,让人出乎意料。

他看到课室里其他小朋友在吵架,马上情绪激动地指着对方骂道:

你们五个笨蛋,全部给我滚出去!


在场的老师们惊呆了,观察室里的家长们也不由自主望向雷雷妈,好奇为什么雷雷会出口成“脏”?

在实习教官一番耐心的询问下,雷雷终于说出实情:

原来,他经常在家听到妈妈说类似的话。

在妈妈看来,说“滚”不是真的要他“滚”,只是好玩,想跟孩子撒撒娇,互相打闹。

可没想到,雷雷根本判断不了这句话里的“是非”,在妈妈的影响之下,和同伴相处时也这么交流。

最后不仅破坏了和同龄人之间的感情,还成了大家眼里没有教养的“坏”孩子,

孩子的不良行为大部分都跟父母的示范有关。

你所不在意的那些坏习惯,会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渗入孩子的血液,成为孩子生命中的毒瘤。

就像莫言说的: 

现在有很多父母将孩子的坏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的身上,就是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现在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想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为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父母必须要先管好自己的言行。

在孩子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典范,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生命中的指路人和引领者。

02

你的垃圾情绪

正在流入孩子的身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主提问:

“你见过最可怕的一种父母是什么样的?”

点赞最高的是:

当对孩子不满时,第一反应就是张口大骂、出手就打,给孩子带来暴风骤雨般的愤怒。

《变形计》里曾发生过这样一幕:

15岁的女孩刘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只想好好睡一觉。

妈妈不满她七扭八歪地躺在沙发上,开口就是一顿数落和质疑。

见她无动于衷,妈妈的音量不断抬高,对她的质问一下子变成了无情的谩骂。

当她起身想离开家里,躲过这场攻击时,爸爸还在旁边不断威胁:“你要是敢走,我就跟你断绝一切关系”。

一时间,小小的客厅里吼叫声、谩骂声,此起彼伏。

在父母一口一个“你去死吧”的情绪攻击下,刘珊彻底崩溃了。

她哭喊着夺门而出,冲到池塘边纵身一跳,想要以死反抗父母的攻击。

千万不要小瞧“垃圾情绪”的破坏力。

在每一场由父母发动的“情绪战争”中,无论最后谁输谁赢,伤害最深的一定是孩子。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位医生的分享。

一位奶奶带着10来岁的孙子去找他咨询:“这孩子晚上睡觉老出汗,想来看看是什么病。”

经检查,他发现这不是简单的盗汗。

因为每隔二十几秒、三十几秒,孩子浑身就会剧烈抽搐扭动,嘴巴和脖子老往一侧扭动。

而且这个症状,孩子从小就常有发生。

根据他多年的临床经验,他得出一个结论:这孙子的病,病因不在身体,而是情绪。

这时奶奶恍然大悟,声称儿子儿媳关系特别不好,在家常常吵架打架闹离婚,搞得家里鸡犬不宁。

原来,孩子之所以习惯性盗汗、抽搐,就是大人之间的愤怒、冷漠和互相攻击,深深中伤了他,影响到他的身体。

孩子的心灵和身躯因父母的垃圾情绪所承受的痛苦,远远超过了父母的想象。

你的每一次大吼大叫、每一场愤怒看似无足轻重;

却会像慢性毒药一样长年累月流入孩子的身体,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过:

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父母一定要学会在情绪来临的时候,寻找合适的释放出口,避开孩子冷静处理。

千万别让你的“垃圾情绪”,把孩子伤得体无完肤。

03

垃圾的家庭环境

正在毁掉孩子的专注力

经常看到后台有父母抱怨:

我家孩子一写作业就注意力不集中,老是坐不住,到处跑来跑去。

我的建议是,可以检查一下你家的居住环境是否有问题。

我之前做小学老师的时候,曾经接触过一个男孩。

小学一年级,上课经常捣乱,踢踢同学的椅子,扯扯同桌的辫子,很难安静的坐在椅子上超过5分钟。

为了了解情况,我特地去他家家访。

一进门,吓了我一跳。

他住的地方,根本不能算是家,而是父母开的布料小作坊。

靠门口的是工人工作和机器运作的场地,后面用一块隔板,隔出了一家五口的生活空间。

走进去,耳边传来的都是裁布机“唝唝唝”的声音,所见的全是乱丢了一地的废布匹。

而他书桌所在的杂物间,不仅满地都是布料垃圾,还根本挡不住外面传来的机器运作声。

这样一个连我待十分钟都受不了的地方,又怎么可能适合一个7岁的孩子生活?

一个杂乱无序、乱哄哄的家庭,绝对养不出专注力强、自律勤奋的孩子。

初中时,特别喜欢去班上一个学霸家玩。

不是因为她家有多大多好玩,而是因为一进到她家里,总是感觉特别舒服。

一进去她家,所有的地方都收拾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

每次去她家,她的妈妈都会热心地接待我们这些“小客人”,爸爸也会过来陪我们聊天,关心我们的情况。

她的房间也是干净整洁,在这样的房间里学习,确实不容易被外界干扰,内心宁静,很容易就进入专注的学习状态。

家庭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幸福指数,更影响了他的未来。

杂乱无序的家,只会一点点透支孩子内心的秩序感和能量;

只有整洁舒适的家,才能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让他变得专注、上进和自律。

04

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孩子在“垃圾堆”里成长,只会变成被人淘汰弃用的“废品”。

唯有父母管好自己,给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变得优秀、自律。

山东姐妹花恩慧和恩诗,是身边不少老师和家长心中“别人家的孩子”。

她们个性乐观开朗,勤劳能干,爱读书,学习成绩特别好。

这一切,离不开妈妈的好榜样。

刮台风,家里辛苦种植的100亩玉米地和50亩藕池全遭了殃。

妈妈虽然心疼,但依旧面带微笑,不抱怨不发泄,默默带着姐妹俩下地收拾残局。

收拾好便回了家,像没事一样给家人做一日三餐。

家里也是宽敞明亮、整洁舒适,这是她和丈夫努力为女儿们打造的幸福小天地。

平常,她和丈夫一有时间就会陪女儿们出去逛街。

每次看到书店就带女儿们进去,一待就是半天,女儿们完全沉浸在书海里。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着一对优秀的父母。

父母生活中的每一个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本。

孩子的生活习惯、一举一动,无不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的品性和行为模式。

当父母管好自己的生活习惯,做好孩子的表率,孩子才懂得约束自己,有规有矩。

父母管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境平和,孩子才能习得好脾气,接物待人的和气。

父母保持好家庭环境干净整洁,勤于整理和归纳,孩子才能专注于学习,自觉自律。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节目中提到:

孩子的表现,折射出的是父母的水准。


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身教远胜过言传,有些大道理不需要刻意去教,当你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会朝着你的方向靠近。

05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孩子受家庭的影响,远超我们想象。

培养孩子前,父母要先做好自己。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浓重的一道色彩。

只有父母不断自省,不断学习,不断纠正身上的问题,才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点亮“在看”,相信在父母的正面影响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越变越自信、优秀,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分享转发到朋友圈(文章经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