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5 诗·秋 秋雨落,凉露滋,仲秋近了。 农历八月,又称桂月, 风中雨中尽是桂花的清香, 故八月的风叫“桂花风”, 八月的雨……可不叫桂花雨, 它有一个更雅致的名字——“豆花雨”。 “一城秋雨豆花凉”,即写此雨。 不过,初看此句还以为作者说的是豆腐花呢。 秋天一来,天气凉爽, 正适合吃豆花,也没毛病。 但若论起美感, 还是“豆花”(豆子的花)更多一些。 《荆楚岁时记》称:“八月雨,谓之豆花雨。” 豆花盛开,红红白白, 这是素秋里难觅的一丝生机, 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一抹美丽, 一旦入了诗人眼,它便如春色般盎然起来。 出于对此句的喜欢, 诗词君专门把全篇找来, 邀诗友们共同品鉴~ 小桃红 @ 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 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 采莲人语荷花荡。 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注:小桃红,曲牌名,属越调。 古诗 赏析 豆花,即豆子开的花,哪种豆子呢?宋·杨万里有诗曰“道边篱落聊遮眼,白白红红扁豆花”(《秋花》),清·查学礼《扁豆花》写到“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据此推测,大概率是扁豆了。 扁豆,缠绕藤本,晚花正于初秋开放,或黄白,或红紫,很是雅致。有注评称,“豆荚本已藤萎叶枯,委地零落,幸得秋时之雨滋润,故得重绽新花”,可能理解有误。再来看“一城秋雨豆花凉”,凉的其实不是“豆花”,而是满城的秋雨。秋凉时,适合走出屋子,登高望远——“闲倚平山望”。 “平山”即平山堂,当年欧阳修知扬州时,在扬州西北五里的蜀冈上,著名的大明寺旁边修建了平山堂,他常与客人在堂中游玩,饮酒赏景作诗——“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如今,张可久也倚平山堂望远,看到的却是“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哪里还见“山色有无中”的奇景?不过是一行雁阵,一声渔唱,一湖青水罢了。 “西风雁行”喻人生漂泊;“清溪渔唱”谓归隐之志;“吹恨入沧浪”之“沧浪”,既是眼前青苍色的水,又代指“沧浪歌”。《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引申开来就是说,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张可久欲选择归隐,其缘由不言而喻。 中间几句“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是作者在平山堂上回忆年少时畅游镜湖的情景。“鉴湖”即镜湖,在李白的诗中,它是这样的——“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荷花簇拥着美人,真是一幅壮美的画卷。到了张可久笔下,镜湖依旧美得惹人遐想——“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其实,湖美,人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时正值青春,可与一帮志同道合的友人共度诗酒年华,绝不会因“半纸虚名”而劳役身心…… “一城秋雨豆花凉”,“一城秋雨豆花凉”,记住这句就足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