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传的针灸解救穴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1-09-05

学习中医针灸的时候,都会学到一些事故的处理,注意事项及针灸禁忌等,一些因误针引起的特殊现象与解救方法已被遗忘,以致濒临失传。

文章图片1

学习中医针灸时,看过此一节,没放在心上,也有一种侥幸心理,后来遇到后才如获至宝,多年后想起还心存余悸,深感愧疚。真是:不是有用才去学,而是学了都有用。临床针刺中发生偏差现象的解救方法 :

一:神阙穴:误针时发生睾丸剧疼,可急刺命门穴以救之,下针时针尖微向上,捻到不可再进为止,卧针约一分钟左右,然后轻摇针柄约十秒钟,将针提至皮下,向左右个斜刺五分,微微捻动,待睾丸不疼再出针。

二:横骨穴:误针有时会发生尿闭,急针涌泉穴以救之,刺入五分深,卧针半分钟,然后用手捻动一分钟,待患者有尿意时出针。

文章图片2

三:水分穴:误针有时会发生肿胀,宜针刺肓俞穴和天枢穴以救之,应在患者呼气时进针,刺约一寸五分深相间的捻转与卧针,没捻转半分钟提出六分,卧针片刻再捻,以肿消为度,又:水分穴误针时,还可能出水不止,可用真血竭末敷在水分穴上,没有真血竭时,可用中国槐花末代替。

四:气冲穴:误针有时会发生疝气坠胀,急刺丰隆穴救之,针入一寸用旋捻法,先用拇指向内捻转,半分钟后提出五分,再向外捻动约半分钟再行刺五分,旋即出针。并嘱咐患者静卧一会,疝气坠胀即止。

五:血海穴:针刺过深时易发生晕厥,宜急将针提出少许,并另针足三里以救之,针入五到八分深,入针后先左捻行振针法,立即出针患者当可醒,血海穴留针时间过长,患者可能会发生周身震颤,可将针提出少许,急针对侧曲池穴,同时按压小海穴即止。

文章图片3

六:箕门穴:误针有时会发生足部运动不自如或大便秘结,宜针刺腹哀穴以救之,刺入一寸五分,卧针半分钟,然后向左捻动九次,向右捻动六次,即出针。

七:灵台穴:误针有时会发生手足不调,针刺委中穴以救之,针刺一寸向外侧捻转,并上下提插七次出针,即可恢复正常。

八:承灵穴:误针会发生晕厥,不省人事,急刺肾腧穴以救之,针入一寸五分深,急退皮下再进如前,又急退之,进时向左捻转,退时向右捻转,进退约七八次,即可醒。

九:颅息穴:误针时则耳痛耳鸣,急针阳池穴以救之,针入三分向内侧捻转,约十秒后出针,

十:角孙穴:误针会出现脑充血,而发生晕厥,宜急刺三阳络穴以救之,宜浅刺比宜超过五分,并针尖斜向下,待达相当深度后,略摇针柄即出针即愈。

十一:承泣穴:误针宜针刺内庭穴,刺入三分用指弹动针数次,捻动数次即可,若出现目定不动时,用小艾柱灸听宫穴一柱即可。

十二:哑门穴:误针出现喑哑,或晕厥如死,宜速刺人中二分,上下提插捻动,复摇动针柄,轻者可恢复,若深及延髓 则不可救。又此穴虽浅刺,刺后也不可重击针孔处,否则也可致命。入患者觉得有麻电感即是刺到延髓,硬立即停止进针,慢慢提针至皮下。

文章图片4

十三:脑户穴:误针则头痛,急刺百会穴以救之,针时须斜下针,并依次向四下轻捣,并用指甲在针柄上频频刮之,即可。

十四:络却穴:误针时则喑哑,宜急刺至阴穴以救之,针入一分用旋捻法,不停向左右转动,约半分钟之久,略卧针即出则言语可恢复。

十五:囟会穴:误刺则人立即晕倒,宜急刺风门穴以救之,用捻术不停向左捻转,在捻入八分后,将针上下提插约五分钟,左右各卧针半分钟,迅速出针即醒。

十六:神庭穴:误针则人发狂,宜急刺脊中穴以救之,针刺入四分,针时先直刺,待入四分深后用旋捻法先向左捻转十秒钟,再向右捻转,捻毕再上下提插数次出针,狂乱可止。

十七:玉枕穴:误刺则易生黄水疮,可针风池穴和委中穴以救之,入针时应不停向右捻动,并上下提插约五分钟之久,始出针则黄水疮渐愈。

人体急救针灸特定穴位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针灸,中国古代先辈的最伟大的创造,不用吃药、不用输液、不用手术,竟然一根小针就能把人的病给治好,起死回生、针下病除。伟哉,我中华之创造!壮哉,我中国之文明!

我们难道不被先辈们的发明创造所震撼,不被先辈的聪明智慧所吸引吗?

当然不是,我们要把中国的这独门绝技继承下来,更好的为我们中华儿女服务,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推广至为全人类服务!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既然如此被针灸之威力折服,欲恨不得马上就学会!那说明你已经产生兴趣了,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带着兴趣去慢慢揭开针灸神秘的面纱,带你走进针灸的世界,领略它的内涵,它的美......

1

初学扎针

小小的一根针,看着很不起眼,但如果让你给自己扎或者给别人扎,并没有多少人能够一次很顺利的给扎进身体中去。

第一 :给自己扎,怕疼,不舍得下手;

第二 :给别人扎,手不熟练,不但扎不进去,还把针扎弯了,别人也疼,自己也更加没有下针的勇气了;

第三 :即便是很勇敢的给人扎或者给自己扎入体内,但自己或者别人仍呲牙咧嘴的疼,也许能扎这一次,但绝不会再让你扎第2次了!

因此,初学针灸的第一步,首先学会扎针,也就是无痛进针。我认为这是学习针灸的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迈出了这一步,患者才有可能接受你的治疗。

如果你扎针进针不好,即便是你的理论再好,患者已经心存畏惧了,甚至不会给你扎他第二次的机会了。

因此,只有做到扎针不痛,患者才能够接受你,你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的在患者那里去应用你的所有的理论。

辨证论治,针到病除。这就是未学理论先学针。那么如何做到无痛进针呢?

文章图片5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但你一定要知道针刺疼痛产生的原理, 牵牛要牵牛鼻子, 原理知道了,也就怎么知道避免针刺疼痛了。

是针扎到血管所产生的感觉

是针扎到肌肉所产生的感觉

是针扎到神经所产生的感觉

是针扎到骨膜所产生的感觉

知道了以上针扎到不同的组织所产生的感觉之后,就会知道原来并不是扎到任何地方都会出现疼痛,而只有在针扎到血管时才会出现痛的感觉。

因此,要避免针刺产生疼痛,只要避开血管就好了但大的血管可以避开,小的毛细血管却是看不到,避不开的,怎么办呢?

其实,很多疼痛的产生都是在进针的时候出现的:针刺破皮肤,进入肌肉层以后,就很少产生痛的感觉了,原因何在呢?

大家知道,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主要是表皮细胞做成,而真皮层却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所以进针时疼痛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针刺透过真皮层时候,刺到毛细血管所产生的

因此,只要能够让针尖快速穿透真皮层进入肌肉层,也就会有效的避免进针疼痛了。

因为肌肉层血管的分布还是很稀疏的,不容易产生疼痛。我们也知道皮肤最厚的地方也就是一毫米左右,针尖那么细,想让针快速穿透皮肤进入肌肉层,相信稍微用点力量就可以做到的。

因此,并不需要怎么去练什么俯卧撑,这个力量是巧劲,而不是蛮力。稍微用手指在皮肤上一点叩的力量就足以让针尖快速穿透皮肤,进入肌肉层了。新经络公众号提示:不要试图一次就把针尖扎很深,只要先让针尖穿透皮肤,进入肌肉层以后,再慢慢地以提插捻转的手法把针向肌肉层推进就足够了。

文章图片6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如何避免进针疼痛了,也就能够达到无痛进针的境界了:拇指和食指持针身或针柄,中指抵住针尖,也就是把针尖藏在中指指腹处,用中指瞬间点扣所要针刺得穴位的时候,针尖也随着点扣得动作而迅速穿透真皮层而进入肌肉层,患者根本就感觉不到疼痛而针已经进入了肌肉层中。

然后,再慢慢的小幅度捻转或者用力慢慢推进进针,使针进入肌肉深层而产生各种酸麻重胀的感觉,从而达到所谓的得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知道了针刺疼痛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针刺避免疼痛了,还要知道针扎在哪些部位容易产生疼痛?

有些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血管丰富,再快也会疼痛。比如手指、脚趾、人中、面部穴位等。那这些该怎么样去操作呢?这就涉及到第二步的内容了。

文章图片7

2

身体各部位针刺手法操作技巧

头顶及所有头发覆盖处:

1、平刺法:

操作方法:先将针身与头皮所要进针部位成30~45度角,快速将针尖穿透头皮进入至腱膜下,然后压低针身,使针身与头皮呈平行状态,慢慢往里推进针身,若有阻力,则说明碰到头骨,则可以往后退针身,再进一步压低,再慢慢向前推进。

如果患者比较疼痛,则可以停止推进,一寸半的针身完全可以全部进去/ 对于治疗偏头痛或者全头痛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最好能在拔针时有血流出,说明邪气随血排出,医者,意也,其关键也在于此,邪气随血而出,则病也会因此而愈!如头维、头临泣、上星、率谷、曲鬓等穴。但有一点禁忌切记:绝不可给小儿如此进针!

文章图片8

2、面部穴位进针方法

面部皮肤薄,且额部下面就是骨头,因此,在额头部仍以平刺为主。双侧面颊及口角四周和鼻翼两旁,可以用一寸或半寸的针直刺,如下关、禾廖、人中、承浆等。

如果需要透刺如地仓透颊车,建议用提捏进针法: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面部皮肤,右手进针,针刺时一直捏着皮肤,直到针尖达到所要的深度,且可以边往前捏着皮肤边往里进针,一寸半的针或者两寸的针在面部完全可以全部透入!

额头平刺也建议采取提捏进针法,本人在印堂处进针时,绝对提捏进针,很好的进针方法。新经络公众号提示:对于眼睛周围穴位的进针尤其是睛明穴与球后穴,以直刺为主,宜选针身较细者,将眼球向另一侧压迫后,针身缓缓向里推进,切忌快速推进,防止损伤眼睛。可以进入一寸二分左右。

面部及太阳穴和眼睛周围的穴位针刺最关键的是拔针:这是避免乌眼青和面部出血的唯一的关键就是一定要把按压的时间给足了,可以绝对防止乌眼青等的发生。人的正常凝血时间为1~3分钟,因此每个穴位出针后一定要按压最少一分钟,而且一定是有效按压时间,而不是仅仅做个按压的样子。防止内部出血产生瘀青,影响美容,也影响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切记切记!

3、颈项部

颈部穴位本人较少选取,即便是选取也是以半寸小针直刺,有些保守,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曾有一老师善于扎人迎穴。但本人仍以安全为第一,很少选取,故没有多少建设性的意见。这一点还希望能向同道多学习经验!

4、后项部

这里针刺主要用于调理颈椎病,但一定要掌握针刺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可以深入一寸半左右(视患者胖瘦程度决定)。出针时 ,要注意按压穴位,防止皮下出血肿!对于风府哑门这些穴位,安全第一,手底下没有根的,最好还是避免深刺,浅尝辄止。

至于用三寸长的针向咽喉方向深刺治疗咽神经麻痹之吞咽障碍患者,如果手底下没有根,建议避免去尝试,最好先把解剖学给了解清楚,再去尝试,否则,后果自负。

5、背部

腹深如井,背薄如饼!对于胸部和腰部的夹脊穴来说,可以适当的深刺,但一定要向脊柱方向斜刺,以知为度,患者如果感到疼痛或不适,马上停止进针,并稍微向上拔一下。避免意外情况出现。对于改善胸腹脏器的功能有着非常好的改善,对于胸椎和腰椎病有着奇特的疗效。新经络公众号提示:对于太阳经穴位,可以直刺,但绝对不主张深刺,视患者胖瘦程度,可以用半寸的小针直刺,更深的还是建议斟酌。

6、腹部

腹深如井,但在肝胆区,还是谨慎小心,别深刺!还有就是如果给患者小腹部施针,最好让患者在治疗前排尿!注意细节,有时候细节决定成败。国内医疗环境如此之差,还是谨慎为主。

7、四肢穴位

各种针刺手法均可以在四肢部位任意选择使用,毕竟没有脏器的干扰。针灸知识基本功扎实者,四肢选穴有时候可有奇效:比如五输穴的选择和应用,八脉交会穴的选择和应用等。其实,四肢穴的选取来治疗疾病,是判断一个针灸医生道行高低的最佳方式。从四肢选穴来调理脏腑功能,气血运行。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对于四肢末梢以及手心脚心部位,建议用半寸或一寸小针,快速点刺入,就疼那一下,一定要心狠手辣,否则,患者痛不欲生。切记!

文章图片9

患者过于紧张造成肌肉收缩而难以进针,可采用迂回之术,声东击西,用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左手点压要进针部位的对侧,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到那里,要进针的部位的肌肉反而能够完全放松,然后快速将针刺入。可有效避免疼痛的发生。

好了,针也能扎进去了,患者也能够接受了,下一步该干什么呢?也许你还忘了,现在你光学习怎么扎针了,中医理论你还没有学习呢!

所以下一步就是认真钻研针灸理论,为自己的技术发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根据。这是必须的,我们不能做扎针匠,我们要做的是针灸师。

文章图片10

3

认真学习中医针灸理论

第一:首先你要知道哪些疾病适合针灸治疗。这是比较关键的。《内经》中所说“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好像什么病都能够调理,但我们之所以不能调理,是因为还没有真正掌握调理它的办法而已。但对于疼痛性疾病、内科疾病包括脑系科疾病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等,针灸还是首选的调理方式。

第二:辨证论治永远是指导中医临床的最根本原则,汤药方剂如此,针灸也如此。把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好,望闻问切四诊要明确,通过所得的四诊以判断患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而确定用针用药用补用泻。对于非专业中医人士,难度较高。但这些你必须知道。

第三:将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之循行走向了然于胸,非常熟悉。以及十二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之原文描述都要烂熟。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知经脉之循行所过,想成为好的针灸医生,绝对不可能。

第四:穴无虚设,当明确各穴位名称之由来,尽管有些牵强,但仍然建议看看各家之解释,对于开通针灸调理的思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如天枢、天突、胸乡、云门、关元、隐白等,均对调理疾病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第五:明确五输穴及八脉交会穴和其它特定穴的用法和所代表的意义:如井主心下满,滎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等,这都是老祖宗的经验之谈,我们可以在临床中充分的去验证其正确与否。

知道了以上的理论,那就可以在临床中去发挥去验证,去享受这一点一点积累的知识,去享受这慢慢得来的患者的认可和这让自己得以感到自豪的职业上的满足。但这仅仅是刚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4

在实践中提高,在提高中实践

到了第3步,基本上可以解决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问题,可以给自己带来一定的职业享受,也可以感受到针灸给自己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金钱上也可以让自己小有所获。

但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的知识才仅仅知道的是皮毛,还有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理论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验证,来提高我们针刺的疗效。

针灸是一种验、便、廉的理疗方法。对某些病有特效,对某些病可以减轻症状,对某些病可以取得一时的效果,对某些病则根本无效。

即或同样的病,同样的穴位和手法,其效果有的相同,也有的不同。

文章图片11

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其原因要从医患两方面来分析:

从患者来说,病程有长短之别,病势有轻重之异,体质有强弱之殊,生活条件有优劣之差,思想境界有忧乐之分;生理方面,经络敏感度不同,耐力与恒心不同,所以方法虽同,疗效各异。


从医生方面来看,应该坚持经络学说,仔细地辨证施治,准确地配穴找穴,适当使用手法,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根据上述原则,归纳为针灸六要如下:

辨证精,取穴准,手法明,善妙用,病适应,贵于恒。

一、辨证精

临床中,针某穴治某病,有时有效,有时无效。细究其理,不出辨证。例如:侠溪是治疗眩晕的名穴,对肝阳上亢的眩晕有效,对血虚与痰浊的眩晕则少效

或无效。
简单的牙痛,若不仔细辨证,仅凭“合谷”与“内庭”,有时就要失败。如下牙痛,因齿龈炎或牙髓炎而发,若不取脾经或肾经的穴位,只针合谷是治不好的。

看来,验方取穴,只不过是取穴方法的一种,不能随意滥用。只有辨证施治,方可提高疗效。

文章图片12

辨证施治是针灸的精华。理想的治疗与效果,来源于明确的诊断。临床上取穴配方要符合治疗“法则”。治疗“法则”的确立,离不开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因此,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辨证施治是针灸治病的关键。

辨证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两者看来是吻合的,有这样的病,就有这样的证。但不同的病往往也有相同的症状。如虽系腰痛,有因肾虚

而致,有因外伤,或风寒湿与其他疾病所引起。

若诊断不清,就提不出有效的具体治法。仅靠“委中”,疗效不能满意。因此,既要辨证,又要辨病。辨证,既包括诊察所见,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因此,要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痛在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

辨病,就是按辨证所得,与各种类似的疾病鉴别比较。这样,才能正确深入地掌握疾病的实质,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不至于被表面假象所迷惑。另外,还要灵活掌握标本缓急的关系,密切注视症的转化,为治疗提出可靠的依据。

二、取穴准

取穴不准,未得其真,或偏离经络,恐难获预期针感和效果。未刺中穴位,既或选穴配方再妙,手法再纯熟,也无济于事。

有些穴位,非采用特殊方法不能取到。如取膏肓穴时,肩胛骨不展开就取不到正穴。取养老时,不转手向胸,也取不到正穴。背部俞穴,若不认真数摸椎骨也找不准,只凭肉眼观察容易有误。因此,一定要熟知和掌握经络的循行和经穴的部位,及一些经穴的特殊取穴方法,这是针灸医生的基本功。

文章图片13

另外,选穴配方,应力争少而精,不应繁杂。必要的取用,不必要的不用。一针能治愈最为理想。但对疑难病有时亦取用七、八穴或更多,这是因病情而定。假如盲目乱针,就有导致病情恶化的可能。如三叉神经痛,在患处乱刺,会使疼痛加剧。针次髎手法不当时,会使坐骨神经痛的疼痛更重。

另外,对左右穴的筛选,取双穴还是取单穴,取健侧或患侧,皆应准确恰当,方为有效。左右穴位的选取时,必须依该病所出现的经络失调情况,选取最易促使经络恢复相对平衡的穴位。如右腿痛,检查经络,发现右足少阳经为实证,左侧为虚证,那么取阳陵泉时,若单施补法,可取左阳陵泉;单施泻法,可取右阳陵;若取双穴时,可左补右泻。

在病情复杂的情况下,出现多经病变,或假证,或同一症状而不同经病,此时,决不能草率地随病取穴。一定要仔细进行经络检查与辨证,为选穴配方提出依据。

三、手法明

针刺时,要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调整阴阳、气血、经络虚实使之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若手法不明,即补泻不清,难取良效。

针下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首要条件。针下不得气,就不能运用手法,需要查明原因。如属取穴不准,要及时纠正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据病者体质或病情,可用手循经点按,以催气至。有的病者对针感反应不敏感,这需医生凭持针的指腹来感知针下的情况。如针下沉紧,即谓得气。

施术时,医生要聚精会神,掌握运针时机、针感、刺激量和病者的反应,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机械盲目地作些无用的手法。

文章图片14

四、善妙用

临床中,选穴配方,贵在随机灵活,加减配合。

如胃脘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当痛及少腹与胸胁时,即要选配肝经穴位;若出现胀满、纳呆、消化不良时,要选配脾经穴位。这样按病机加减用穴,比单守主穴效力显著。对于验方,也不可机械地搬用,既要符合辨证,又要符合病机。如:人迎、太冲、合谷是治疗肝阳偏亢而眩晕的一张良方,但对肾阴虚或痰浊的眩晕即不易获效。即便症状有所缓解也是暂时的。

另外,取穴的多少,先后次序,刺激量的大小,都要细心推敲,才能发挥治疗效应。每次治疗前后,都要细心检查经络的失调变化,为治疗提出可靠的依据。这是提高疗效不可忽视的一环。

五、病适应

针灸治病虽广,但有其适应症。对非适应症或禁忌症,盲目地乱针妄灸,不但不能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反会影响针灸的效果的疗效。

适应症的选择,是取得疗效的基础。疗效的程度随其病种与病情等出现差异。针灸适用于功能失调的疾患。

对某些器质性疾患亦有一定的疗效,如视神经萎缩、小儿麻痹后遗症等。对一些慢性炎症、传染病如菌痢、百日咳、肝炎等;寄生虫病如疟疾、蛔虫等均有一定疗效。

非适应症: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恶性皮肤病、血友病、败血症、失血或过敏性休克、急性腹膜炎、坏疽、恶性热性病等。但在治疗需要或可能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整体疗法或辅助治疗,亦未尝不可选用。如在气血虚弱而津液未全衰竭的情况下,施用灸法,还有一定的效果。

六、贵于恒

“针多少次能好?能不能治好?治好了能不能再犯?”临床中经常听到患者这样的问话。

作出准确的回答实在困难。倘若不综合掌握正邪双方的关系、病者的内在与外在条件、恰如其分的治疗方法,医生就更难回答了

文章图片15

疗效的取得,需要医生和病者付出辛勤的劳动。
尤其是对疑难病症、慢性病的治疗,不能一蹴而就,急欲求成。贵在持之以恒。针灸治病,在于调整和激发体内的抗病能力。而这种抗病能力的产生或增强,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因此,医生和病者都在为激发抗病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得力的,疗效就好,激发不得力的,疗效就差。医生要精研于技术,热心于病人。病者要密切配合,遵照医嘱,接受治疗,加强锻炼,增强体力。不能因为暂时的无效而停止治疗。

当经过几个疗程不见好转时,要重新审查治疗方案,看是否正确。

不正确要进行修改,正确要按方坚持治疗,待抗病力增强,方见效果。

当你有头、颈、肩、胸、腰、腿、的酸、麻、胀、痛时,表明,你的脊椎已经出现问题了,多数情况下,只要你将错位的脊椎正位,症状也将会消失。

如果每一节脊椎骨都处于正常的位置,那么整个脊椎呈现出两个向前的弯曲(颈曲和腰曲)、两个向后的弯曲(胸曲和骶曲)。当脊椎的弯曲度是良好的————该弯的地方弯了,该直的地方都直了,人就不容易生病;如果脊椎的生理弯曲改变,身体则往往陷入亚健康或是慢性病的困扰。­

人体的31对神经分别从脊椎的椎间孔穿出并贯穿全身,调节支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骨盆、脊柱错位后,本来间隙就很小的椎间孔,首先变形,周围肌肉、韧带张力发生改变,脊椎的三维运动(前屈、后仰、侧屈)发生障碍,进一步压迫血管、神经,阻塞经络,引起一系列的感觉运动障碍和脏腑生理机能改变,造成内分泌机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发生。早期的头痛、头晕,视力下降、颈部僵硬,多梦、失眠,口渴、心烦、耳鸣、耳聋、胸闷、气短,肩胛酸痛、腰膝酸软、全身乏力,反应迟缓,腹部胀痛、小便困难、便秘、腹泻,肥胖、消瘦,男性阳萎,女性月经紊乱,经络进一步阻塞,病情进一步加重,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加速了人体的衰老进程,甚至发生癌变。同样,当某一器官不健康时,也可以从脊椎骨上找到其异常之处,且直接通过养护脊椎拔除病根。­

错位,就是骨头位置不正。骨与骨之间只要有轻微的错移、不正,就会引起周围正常软组织紧张、紊乱,相应的肢体就会出现的痛、麻、冷等不适症状。­

复位就是用手法对骨头的错位微调,以达到筋、腱、骨、肉之间的平衡,从而解除、减缓其紧张和疼痛。­

文章图片16

脊椎简介:­

脊椎由7块颈椎骨、12块胸椎骨、5块腰椎骨、1块骶椎、1块尾椎(骶椎和尾椎分别是由出生时的4~5块骨头融合而成一块)组成。­

  每一节椎骨与相邻的椎骨之间都是通过复杂的关节、韧带以及椎间盘相互连接的。椎间盘就仿佛是脊椎缓冲压力不可缺少的'海绵垫',它的秘密其实埋在中央,那里有一种弹性极强的胶状物。这种胶状物中,水分占了80%,所以它像果冻一样可以随着外界的压力而改变位置和形状。为了不让'果冻'四处滑动,在它的四周,还环绕着厚厚一层纤维,纤维环就像桶箍一样牢牢地把'果冻'锁在最里层--因为一旦这颗'果冻'溜出纤维环,就会压迫到从椎骨中央穿行的脊髓神经,产生各种痛苦的症状,也就是常见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类型。椎骨之间的其他小关节、韧带也同样有可能在我们每天的行动中发生各种损伤。­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只是很微小的细节,不足为奇,实际上每一个细节都可能破坏脊椎整体,乃至影响全身的健康。例如,某一节颈椎错位,极有可能压迫到与之相连的脊神经,导致其下方脏器功能的失调,因为穿过颈部的脊神经往往要通往全身各处,所以全身功能都会因此而受牵连,高位截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某一节腰椎间盘突出,则有可能导致位于它上方整个脊椎生理弯曲发生改变,继而压迫椎管里的脊神经,不但引发剧痛,还影响脏器功能。

  我们的头、颈、肩膀,如同树枝一样,它们与脊椎这根主干是不能分开的整体。严格来说,头部甚至可以认为是脊椎的延伸,因为头和脊椎从我们还是胚胎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连为一体、共同生长了。所以脊椎的姿势会直接影响头部,而头部的活动也直接影响脊椎,影响全身功能。连接头与脊椎的是我们的颈部,如果您姿势不当,例如习惯头部向前倾、下巴过分内缩、肩膀耸起等,都会造成颈部肌肉紧张与僵硬,长此以往不但肩膀会感到疼痛、麻木,整个背部甚至都会感到不适,乃至全身健康水平下降。­

  那么骨盆呢?骨盆牵制着脊椎基底,影响它的自然曲度,如果骨盆过于往后、过于往前或者两边骨盆一高一低,都会导致长短腿现象的发生,进而使脊椎侧弯、脊髓受到压迫,最终使得与脊神经相连的脏器功能下降。­

错位可能导致那些疾病?­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点击图片放大

文章图片21

颈椎3  眩晕、头昏沉、偏头痛、颈肩综合征­

颈椎2  眩晕、头痛、失眠、嗜睡、眼干涩、耳鸣、心动过速­

颈椎3  眩晕、头昏沉、偏头痛、颈肩综合征­

颈椎4  头昏、恶心、呃逆、双手麻木、肩周炎、落枕­

颈椎5  胸痛、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痛­

颈椎6  血压波动、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

颈椎7  气短胸闷、第四、五指麻痛、颈根、肩胛痛­

胸椎1  气短、气急、肘手痛、凉、早博­

胸椎2  气短胸痛­

胸椎3  肺部、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

胸椎4  胸背痛、胸闷、长叹气­

胸椎5  口苦、低血压、胃痉挛­

胸椎6  胃痛、消化不良、胃痉挛­

胸椎7  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

胸椎8  免疫功能低下­

胸椎9  肾功能障碍、小便白浊、尿不畅­

胸椎10  肾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胸椎11  肾功能障碍、尿道病­

胸椎12  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

腰椎1  结肠功能失调、便秘、腹泻、腰痛、下腹痛­

腰椎2  腹痛、腰酸痛、性机能减退­

腰椎3  膀胱、月经不调、尿少、腰、膝内侧痛无力­

腰椎4  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侧­

腰椎5  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无力怕寒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后外侧­

骶椎   腰骶关节病变、足根痛麻凉感、膀胱病­

尾椎   尾骨痛 ­

你可以对照上图或上表,检查自己的那块脊椎骨错位了,或自己有什么症状,检查相应的脊椎骨是否错位,用正骨的方法将错位的骨头正位。­

怎样简易检查:­

文章图片22

1.被检查者最好是穿一件薄衣,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一侧;

2.检查者两手都取出食指和中指,靠近被检查者头部的一手横向按住脊椎的上段;另一手与脊椎方向竖直平行,食指和中指分别放在中心线的两旁。顺着脊椎用大约两分的力量往下滑动。­

3.看脊椎是否正直,一方面通过手下直接的触感,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衣服上留下的滑动轨迹,这也是建议穿件薄衣的原因。

也可以这样自我检查:­

用一筒保鲜纸,中空处用木棍填实,外再卷一张浴巾,仰卧在硬床上,用该棍卷从腰至颈在背上逐节抵压,有痛处即是 。(也可以代替保鲜纸筒)­

脊柱定位: ­

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不能转动的是胸一;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正骨的方法需要正骨医生施治。轻微的脊椎骨突起,可用两只大拇指叠加按压凸出的脊椎骨,按压时可在脊椎处,先用生姜去皮后涂抹药酒再按压,压平为止。内凹和侧弯比较难自己正位。­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