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豪天子 第四节 喷子嘴炮先驱者 大V公知祖师爷 上回说到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总是怒怼曹操,堪称“作死”,这回孔融已经不满足于自己“作死”了,而是开启了组团之路。 作死 V2.0——组团作死 如果说孔融是“嘴炮”,那么他的忘年交好友就可以称得上是“大炮”,这个人就是祢衡袮正平。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人,生于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比孔融整整小二十岁。 建安初年,祢衡来到许都,四处碰壁后有人建议他投到陈群或者司马朗门下,祢衡却说:“您这是要我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啊!” 何进:杀猪卖肉不丢人 又有人说:“那么曹操、荀彧和赵融可以算得上是当世的英雄吗?” 祢衡回答:“荀彧是个小鲜肉,可以凭着颜值去吊丧;赵融爱吃肉,管理食堂应该是一把好手(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搞笑的是这一段描写被裴松之附到《三国志·荀彧传》中,用以形容荀彧的美仪容。 人们不禁问道:“那么当今谁最有才?” 祢衡答道:“我的大儿子孔融,小儿子杨修还说的过去,其余的儿子都庸庸碌碌,不提也罢(大兒有孔文举,小兒有杨德祖,余子碌碌,不足数也)。” 祢衡,一个大写的傲娇加大炮,这类人可想而知是不招人喜欢的,所谓史书记载“众人皆切齿”。但被祢衡称为“大兒”的孔融却对其十分欣赏,也许是看到祢衡无耻的样子很有自己年轻时的神韵,便和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爸爸”结为忘年之交。 “八拜之交”中的忘年交指的就是孔融和祢衡 两人可以说是“王八看绿豆——对眼了”,互相吹捧到令人作呕的地步,祢衡称孔融为“仲尼不死”,孔融赞祢衡道“颜渊复生”。 孔融多次上疏,向朝廷推荐祢衡,有《荐祢衡表》传世,其中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例如“淑质贞亮,英才卓荦……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怀霜雪”等等,最有意思的是“见善若惊,嫉恶如仇”,但泽然君猜在祢衡看来,世间之人九成九都应该被“嫉恶如仇”。孔融又以西汉贾谊之才和终军之功来类比祢衡,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的夸赞。 曹操本就爱才,在孔融的极力推荐下,开始对祢衡产生了兴趣,想把他找来见见。祢衡不但不领情,拒绝曹操的召见,而且还屡次口出狂言侮辱曹操。 曹操想羞辱下祢衡,于是让他来作敲鼓的鼓吏。一次宴会上,祢衡负责击鼓,击鼓过后按照程序应该脱掉旧服,换上新衣。祢衡一曲《渔阳》过后,并不换衣,在遭到曹操坐下小吏呵斥“提醒”后,祢衡缓缓走到曹操面前,慢条斯理地脱掉衣服,红果果的对着曹操,不紧不慢地穿好新衣(以次脱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裈帽毕),然后去击后面的曲子,神色没有丝毫慌乱,不卑不亢。 曹操见状大笑,并对身边人说:“本来想羞辱下祢衡,现在反而被他羞辱了(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知道了这件事儿,狗血喷头的把祢衡骂了一顿,并带着祢衡向曹操来“道歉”了。可是熊孩子祢衡,身穿粗布衣,脚着拖鞋,拄着拐杖在曹操大营门口开骂,内容不得而知,但看曹操的反应估计也高明不到哪儿去,至少比陈琳的檄文差几个段位。 曹操对孔融说:“你TM逗我吗?这就是你说的'道歉’?祢衡这个混小子,胆子挺肥啊!我取他性命无异于捻死一只蚂蚁,不杀他我是念他有些虚名,杀了他天下人该说我心眼儿小了(祢衡竖子,乃敢尔!孤杀之无异於雀鼠,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人将谓孤不能容)。” 于是,曹操打发人把这位爷送到了荆州刘表那里。后面的事情长话短说,刘表也受不了“祢大炮”的臭嘴,于是学曹操把他送到了黄祖那里。几度“易手”的祢衡并没有吸取经验教训,继续着自己喷领导的“行为艺术”,可惜黄祖是一个不被虚名所累的人,对于“祢大炮”的厥词,黄将军用一个“杀”字,还这个世界一个清净…… 祢衡死了,但是他的精神穿越几千年而不灭,如今一些不骂不快的大V和公知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祢大炮”的衣钵。然而与公知由骂求名,因名逐利的出发点不同,祢衡的骂是种放浪形骸,随心所欲的表现,是种不为社会阶层和权贵利益所累的超脱。 又或许如张衡《文士传》中所言,祢衡患有“狂疾”——如今我们称之为天才候群症——天才与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隔,不管怎样,这位史书中仅有数百字记载的祢衡真的死了,但他却为后世魏晋名士风流埋下了一颗狂放不羁、率真洒脱的种子。 组团作死组合由于祢衡的死土崩瓦解,老实讲,祢衡在时感觉孔融还是很乖的,现在祢衡死了,孔融便很自觉的挑起了“作大死”的重担。 作死combo连击 孔融曾表示,父母没什么可孝顺的,母亲就好比盛东西的容器,东西出来了就和容器没什么关系了;父亲就更加不需要孝顺,因为父亲生孩子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而已。这样的言论及时是放到如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也足够令人发指,何况抛出此番言论的人还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 孔子:我没你这样的龟孙子! 既然孔融对孝道的理解与其祖先孔子有天壤之别,那么他是不是耻于承认自己是孔家后人呢?非也,孔融曾说过:“我是圣贤孔子之后,这天下共主何必要姓刘的人来做呢(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孔融又对孙权来使满腹牢骚,这些“妄议朝廷”的言论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等罪名处死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孔融的两个孩子在得知父亲被杀的消息后,留下一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便双双自杀了。 孔融是建安七子中,唯一一个被曹操下令处死的成员,对于这样一个“非暴力,不合作”的人物,曹魏集团还是把他列入了“建安七子”之列,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孔融的文学水平确实很高,泽然君挑选了几首孔融的作品,咱们一起欣赏。 六言诗属于小众体裁,孔融一下子就留下三首,且都是反映东汉末年重大历史事件的。 《六言诗》(其一) 汉家中叶道微。 董卓作乱乘衰。 僭上虐下专威。 万官惶布莫违。 百姓惨惨心悲。 《六言诗》(其二) 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六言诗》(其三)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 减去厨膳甘肥,羣僚率从祁祁。 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三首六言诗先后描写了董卓进京乱政、李傕郭汜纷争和曹操携汉献帝迁都于许的历史事件。寥寥数字就勾勒出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董卓进京时“万官惶布莫违”与曹操迁都时“羣僚率从祁祁”的对比,反映出人心向背;但孔融自己却从发自内心的“梦想曹公归来”变为嘴上虚与委蛇的说“曹公忧国无私”,内心里则是怨,怨“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孔融在诗中的抱怨,逐渐扩大到生活中和朝堂上,在屡次讥讪曹操后,终于“作死”成功,孔融在临死前作下了这首《临终诗》。 《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死到临头的孔融还是能够明白自己是因何而死的,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积小恶成大患,与其胆战心惊、操心劳神的活着,不如终寝长眠,那样所有的好事也好,坏事也罢都会随风而去。 (未完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