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别拖延,致胜关键在这一招

 新用户0850X3IQ 2021-09-05



看这标题,就知道不是我的风格。我只是骗你来看文章的。

我从不相信有什么速成的方法,立马可以改造一个人,改变一种陈年痼疾,但一定有方法,你可以重复、坚持使用,直完完全改变的。

认识拖延,拖延的历史因素

在想改变自己之前,我认为首先要认识现实,接受现实。一是接受自己确实有病,有拖延症。二是认识到改变是可行的,且需要一个过程。

第一点很多人都意识到,但羞于承认,成年人了嘛,怎么能跟小孩一样管不住自己?我起初也是这样想的,一想到拖延症,认为自己不自律,意志力不强,懒散,很羞愧,宁愿找其他借口来遮掩这一点。当我开始正视这个毛病,我有了深深的痛苦,就开始寻求解药,我搜了一下“拖延”的关键词,居然有那么多本书都专门针对它,不光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不光是普通人有这个毛病,有杰出成就的名人也有,有心理学家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拖延心理学》,我仔细看完后,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人类的通病,而且单靠意志力是难于改变的。你不是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拖延的毛病,成人经常拖延,这是第一步。

你也许感到,因为拖延,自己越来越不自信;因为拖延,错过了许多重大机会;因为拖延,让自己一事无成。你是不是也这样?

因为拖延导致失败的例证太多了,不用去找别人,在自己身上找一找,总能找出那么一两件大小事来。拖延的弊病不多赘述,你在脑子里随便想一下,就能说出一大串。应该没有人不想改变吧。进来看文的一定是想改变的。

如果不清楚是否有此病症,可以在网上或者书籍中参考一些量表。

第二点,为什么说改变是可行的呢?凡事发生必有原因。拖延症一方面跟遗传有关,也就是说跟你的基因有关。当你怪孩子拖延的时候,可能得审视下自己身上有没有此毛病。或者说,发现自己有拖延,父母身上也有,可能就不那么焦虑了,生来就这样,尽力改变就好了。

另一方面拖延跟环境也有关系。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拖沓对工作无积极性,你也可能容易受感染。你的家庭教育,没能让你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那么你很可能懒散成性。除了软性环境,你周围的硬件环境也会影响你。布置凌乱、杂物堆积的空间,人容易分心,精神涣散而目标感弱,而家里整洁布置优美的房间,人做事有条理,且专注力强。

很多科学研究都表明,习惯可以改变,大脑可以重塑,你周围的环境更是可以改变,至少你可以清理自己的房间,工作的微环境。那么只要你找到了原因,抓住了方法,你的拖延也完全是可以改变的。

对成人来说,拖延的发生有其顽固的历史因素,我会认为不同人改变的方式、路径以及快慢是会有差别。对于儿童,尚在大宝发育期和习惯养成期,我认为一切为时未晚,但不要操之过急。因为他们的大脑尚未发育完成,有些事上我们需要持续的耐心,以及科学的方法。

人的大脑里,跟拖延有关的两部分,也与自控力有关。大脑边缘系统关注眼前的事,而前额叶皮层负责处理长期的事情。当你的大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出现冲突的时候,拖延就产生了。前额叶皮层的出现和发育较晚,当前额叶皮层越来越能战胜大脑边缘系统的时候,自控力也越来越强。我们时常会觉得越小的孩子越不会等待,学不会延迟满足,因为孩子的前额叶皮层还没发育完善啊,一般2-3岁才开始发育,而且需要往后的多年时间才发育完全。

在孩子童年以及青春期,形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杜绝拖延的蔓延,我认为是可以的,即使有遗传。

拖延的现实诱因

也许会有人发现,不是我懒,也不是我没毅力,我喜欢的事就会马上去做,拖延的事情都是我不喜欢的。回顾生活中被我们因为不喜欢而拖延较多的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不想做,太无聊,没意义

我知道,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事,对你来说,都是感觉有意义的。大多数人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先做,对自己帮助不大的,则一拖再拖。

有的事情很枯燥,比如做家务,我最不喜欢整理和打扫。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枯燥无味,不能让我有任何提升,也不能给我快乐。往往我都会拖在最后,夜深人静要睡觉的时候,才开始打扫和清洁。后来,我了解了一些风水的常识,虽然我半信半疑,还是强行给清洁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要让家里保持整洁,因为我不知道哪里是我的,或者丈夫的,或者孩子的宫位,在某一处若脏乱或者摆放了杂物,会影响他的健康或运势。我还给做家务赋予了一种意义,活动身体,畅通血脉,可以让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当打扫卫生有了这样的意义,我做起来就有劲多了。送完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家里。后来发现,这种意义并不是我强加给“亲手做家务”这件事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工作中,或许上级交给你做的,是很细小琐碎的事,大家都不愿意做的,费时费力又无功劳的事,我想你都可以给它赋予积极的意义。这种积极的意义,也许会反转,它本身就是这样,有意义的,促进你成长,为你带来好运的……好事。

如果有的事因为你认为不重要、无聊、无价值或无意义而拖延,但这又是必须做的事,重新定义它,赋予它价值。

另一种是:觉得难,怕失败,不完美

一部分人拖延不是不想做,而是难以开始做。不做就不会失败,不做就会有被人差评的痛苦,一旦开始做各种麻烦就来了。于是,一拖再拖,要么还是不做了,做也拖到最后迫不得已。

害怕失败多半因为自信不足。当信心足够强的时候,失败和困难都是小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易做的事,不断增加难度,用一次次的成功来激励自己,不断提升自信心。要不断地肯定自己,“迈出去”就是一种成功。很多事是做了才有效果,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

还有的人因为完美主义在作怪。

我有一个朋友,她说她想去学游泳,看了很多视频,觉得动作要领什么的都掌握了,但是就差去实践了。我说你报个班直接下水学就好了,她说再等等,以后再说。她说她想做视频,我说你直接拍起来就好了,她说我做什么都要一次把它做好,我不做没把握的事。所以她还需要继续准备。我不确定她还需要准备多久,或许在准备过程中因为某些因素放弃也有可能。我相信朋友可以厚积薄发,但是我也知道,像游泳这种需要实践的事情,去下水学,可能比看多少次视频都有用,有些时候反而了解得越多,心理障碍越大。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真实案例,怕某道菜做不好,干脆不做了,全家一起饿肚子。乔布斯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据说他的家里一件家具都没有,他睡觉时席地而卧,因为没有他能看得上的家具。

再者,真正有完美的准备、完美的成果吗?完美主义可能是一种片面的认知,掺杂了过多的幻想成分。真实的世界,本身是不完美的。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人貌似一鸣惊人,一次性把事情做得比较完美。但他们背后的付出,以往的过程和成果的不完美,我们却并不了解。

很有意思的是,作品臻于完美、追求完美的乔布斯,他的“苹果”是被咬了一口的,他追求完美的这种个性的反面,恰恰是他个人不完美的地方,但这不妨碍全世界尊崇他

所谓完美,不过是精益求精,不断改善,趋向完美。项目管理中讲“迭代思维”“敏捷开发”,都是在不能预知未来结果的情况下,开始着手做项目,并不断调整,若一开始就因为害怕不完美而畏手畏脚,过程中便少了许多创造性。失败只是一种结果。有时候失败才是对的,成功反而是误导。

用《易经》的思维,世界、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能做的,不是能预期到一个完美结果才去做,而是顺应变化去调整自己。合理降低或调整自己的期望,寻找完美与现实的平衡点,让成果在我们能踮脚能够到的范围,我想很多人就愿意马上行动踮脚去够,而不是躺平了。

另一部分人拖延,时间的耗费卡在某些难的点上。

比如我家大宝写作业,写着写着,发现她离开座位去做别的事了,追问原因,发现原来有个地方不会做。这时我能及时提供帮助,或者帮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卡住的点便贯通了。难点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有的,积极寻求方法,迎难而上才是最有效的路径。

 

打通了心脉,是一定要行动才有效果的。

很多事情,不是像扫个地、写篇文章这么简单,过程更是曲折和复杂。但我想,道理都是通用的。或许我总结的以下方法可以用在行动上。

寻找替代成果,先准备起来

如果一件事实在让你过不了心理关,不想去切入,那么可以找一些次低难度的事热身。比如我觉得很难坐下来写文章,就会选择整理东西,打扫卫生,当周围环境一切被清理干净,就仿佛自己的心理障碍也被一一排除。即使拖延,也是有成果的拖延。

先易后难,突破表面张力

万事开头难,用微小的目标去突破动机的表面张力。不想去运动,先走到跑道。不要被整体的难度吓到,不管什么事,先找一个小的突破口,进入事件中去。

学会拆解任务,分解目标。比如要准备一个有难度的演讲,不妨将其拆分为多个段落,先练一练开头的自我介绍。

清除和抵制干扰因素

许多关于拖延的书籍都提到了尤利西斯与海妖的故事。

有些诱惑是我们无法拒绝的,如果尤利西斯不提前让水手们把自己绑在船的桅杆上,可能很多人都控制不住自己跳海送命。

如果你明知道看手机会占去你大部分时间,拖延你的进度,那么做事前把手机放到一个看不到的地方或许是好办法。你知道自己要减肥却克制不住在宴会上吃很多,那不如先吃一点垫一下,让自己有一定饱腹感来抵制食欲。

完全靠意志力追战胜自己很难,那么管不住自己,就把诱惑屏蔽在范围之外。

不要过于依赖deadline

有很多拖延的人,会把工作逼到最后一刻再做,因为觉得只有高强度压力下,感觉节奏才紧凑,状态才能达到最好,我就是这样。但是这样的后果是,能做到100,往往只能结果只能到8060,最后的阶段拼命在赶工完成,而没有时间去完善打磨。

也有些时候,我们觉得为时尚早,先不急,带着负罪感享受最后期限还没到的当下,能三个小时候做完的,一定要deadline前三个小时开始。其实为何要死盯着最后一条线呢?这种思维方式,是时间倒推的。换一种方式,从起跑线算起,而非最后的时间终点。这样,多往前一步,就像扔掉一点包袱,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越来越轻松。

尽力而为,尽早而为。有些时候,人会想,我为什么要提前做好呢? 因为这件事做完了还有下一件,做不完的事,不如在deadline前偷下懒。

因此,要学会奖励自己,强化好的习惯。很多人都不会奖励自己。在一件事做完,或阶段性完成时,一句在心里夸自己的话,一杯奶茶,一次大餐,都是给自己的犒赏。也可以拿提前完成任务后的剩余时间,来一点让自己愉悦的事。

不要跟dealine死磕,要把它狠狠地甩在背后。

              ▲ 皮尔斯.斯蒂尔的拖延公式

把握时间,记录时间

你会不会到睡觉那一刻,怅然悔叹:“时间都去哪了?”我也常这样,觉得一天到晚马不停蹄地忙,但又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做,或者想要做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发现为时不多。

这一种拖延的习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总在忙,但是事情却都没完成。于是,最近我开始记录时间的轨迹,大概弄清楚每天都把时间用在哪里。后来我发现,有些事情侵占了我太多时间,比如吃饭,因为我吃饭的时候,会刷刷手机,往往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我给自己规定,吃饭在半个小时内完成,到时间就不吃了,其他事也是如此。一天过去,我把自己的时间线稍作整理,发现比以前多做了许多事,还留出了更多时间看书和陪孩子。

如果不掌控时间,我们很容易成为时间的奴隶。我们会看到,越忙的人,往往一天能够做越多的事,理论上有空闲的人,却总是忙得抽不出空来。大家都是同样的24小时,合理利用时间,分割时间,在时间框架里完成该做的事,就很快杜绝了拖延。如果说有什么一招致胜的方法,我想就是把控时间线了,目前对我来说比较有用。

除了拖延症,我觉得我还有选择困难症,当我开始把空时间,犹豫和抉择的时间,变得少了很多,刷手机、做决定集中在某个很短的时间段,我觉得我的幸福感比以前更强了。

拖延症,并不是简单的理论能解释清楚的,它关系着我们心理深处错综复杂的机制。拖延的人,跟“冲动”特质,习得性无助等心理现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讲拖延症的书籍和文章也很多,我大概都浏览了一下,挑出了自己认为有用的,总结并分享。希望我们都能战胜拖延症,共勉共进,享受高质量的人生!


扫码了解更多

用我的指尖
触摸生活的真实温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