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课堂:《大雅·文王有声》/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852期)

 ljian21 2021-09-05
天语说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成王时期。主要歌颂文王建沣邑,武王迁镐京之功。诗中大意为周文王、周武王授命于天,他的本心在于求民之安。同时也表现了他们敬天事神,建功立业的雄心,纵观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时期,王朝的统治者,无一不是有博大的胸怀,辽阔的疆域。西周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王朝,创始者周文王、周武王又怎么会仅以安民为业?必当以国祚永久,开万世太平为心。这才是本诗的主旨。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商朝是建立在夏朝的基础上,因夏桀昏庸无道,所以才有了商汤的取而代之。到了商朝末年,商王纣和夏桀一样是个败家子,酒池肉林也就算了,甚至连忠贞的大臣都杀的七七八八,终被周朝取代之。

周文王在灭掉了崇国以后,周部落获得了非常广袤的土地,原来的都城岐周已经没办法满足对领土的统治了,于是文王就在沣水西岸建立了新的首都,也就是丰京。后来武王与天下八百多诸侯结盟,通过武力来取代商朝,史称“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展开了决战,因为商朝军队临阵倒戈,纣王没办法,最后只能在鹿台引火自焚,结束了商朝对天下的统治。等武王统一天下以后,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两个地方合在一起就是周王朝的首都“宗周”。

周朝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部落,周部落的始祖姬弃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可是大名鼎鼎,乃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部落严格意义上来说是黄帝之后,之前和戎、狄等少数民族是邻居,戎、狄作为游牧部落,比较好战,因此周部落经常被欺压。镐京作为周王朝的国都,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京”的城市,在中国城市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国最早期的大城市。周朝的国都是“丰镐”,丰指的是丰京,镐指的就是镐京。

再来说一下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武王从丰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长安县丰水中游)整兵出发,开始了为期先来到毕这个地方祭祀文王。然后,进兵700多里路,花了25天时间到了孟津这个地方。孟津对武王来说是个老地方,因为两年前他就在此地会盟诸侯,检阅军队,约定本次会师的具体事宜。这次又在此相聚,共谋大事。孟津也被称为盟津,在今日河南省孟津县东南约二十里的黄河岸边。

接着,武王就要带兵渡过黄河往朝歌进军。行到汜水(今河南汜水镇南十五里处)时,突然天降大暴雨,古人认为行军下雨,不利于渡河。怀地河水暴涨冲坏了道路,很难顺利渡过沁水。因此,武王沿沁水南岸而上,想找个渡水的地方,于是便到了共山。于是武王急忙率兵回到了孟津。为什么非要回到孟津呢?一是因为孟津离汜水很近,不到一百里路,二是因为武王已经到过一次孟津了,对此地的地理形势、山水情况比较了解,就算是纣王巫师怕也奈何不了。武王在孟津待了一天,无事后才渡过黄河继续前进。

武王从孟津渡河东北行三十余里到鲔水(即淏水),此时,商纣王已经知道了周行军的事情,并派人来打探,但是没有做出什么举动。很有可能是时间太短(从丰镐到朝歌1300多里路一共只跑了30多天),报告以后纣王再组织兵力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武王率兵继续进军。因为地势平坦的缘故,大军行70里到刑丘,再前进20里到沁水南岸的怀地,也就用了一天多的时间。   商纣王接到消息(不管是鲔水那次还是其他时候的消息)备军的时候已经晚了,匆匆召集几十万奴隶匆忙应对,无奈大势已去,武王仅用一天便攻破纣王大军,杀得“血流漂杵”,后进军朝歌推翻殷商霸业,纣王也自焚死去。


武王伐纣,从丰镐到朝歌,历经六地三河,行军1300多里,30余天,终于完成克商大业,在历史这本大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统一大业并未终结。因为那个时代实行的是方国制,各部落国家相对独立,只是尊商为共主而已。因此,周武王即使消灭了商朝,还有一大堆大大小小的部落国家等着周去平定。因此,武王克商后,立刻命令吕望追击殷将方来(也就是恶来,秦的祖先),同时又分兵四路南下:由吕他统帅,伐越戏方(今河南巩县);由候来统帅,伐殷将靡集于陈(今河南淮阳);百弇统帅,伐卫(今河南滑县);最后一路比较混杂,统一往正南和东南发兵,由陈本讨伐磨,百韦讨伐宣方、新荒讨伐蜀。这三个地方的所在地一直都有争议,但基本是在河南地区。这些征伐很快就传回捷报,至此,黄河以北和以南的反对势力基本已经消除。至于所谓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就是周实行分封制以后的事情了。

灭纣的第三年,周武王病逝了。13岁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当时的政局也是不稳定的,因为周武王的兄弟不少,那时代还还流行“兄终弟继”的做法。周武王事前安排好周公等辅政。邑姜以王太后身份,把周公等忠心耿耿的大臣紧紧地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制订、实施了不少政策,才使周家天下在稳定中求得发展。今天 讲的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周成王时期,主要歌颂文王建沣邑,武王迁镐京之功。

原文:

大雅·文王有声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

遹求厥宁,遹观厥成。

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

匪棘其欲,遹追来孝。

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

四方攸同,王后维翰。

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四方攸同,皇王维辟。

皇王烝哉!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

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

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武王烝哉!

注释:

1.有声:有好的名声。遹(yù):即曰、聿,为发语之词。是发声。

2.烝(zhng):《尔雅》释“烝”为“君”。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韩诗云:“烝,美也。”“烝”字皆为叹美君主之词。

3.受:通假字“受”通“授”授命。此:这样。武功:止戈为武,定国为功。既:已经。于崇:“于”本作“邘”,古邘国,故地在今河南沁阳。崇为古崇国,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周文王曾讨伐崇侯虎。

4.丰:指陕西西安沣水西岸。

5.淢(xù):成沟,即护城河。

6.棘(jí):此处皆为“急”义。

7.王后:指周文王。

8.公:同“功”。功劳。濯(zhuó):本义是洗涤,引申为光明盛大

9.四方:指天下。攸同::语助词,无义;同:相同。比喻国家统一。翰:主干。

10.自:从,在。皇王:第五、六章之“皇王”皆指周文王。

11.辟(bì):陈奂《诗毛氏传疏》认为当依《经典释文》别义释为“法”。

12.镐(hào):周武王建立的西周国都,故地在今陕西西安沣水以东的昆明池北岸。

13.辟廱(bì yn):辟,通“ 璧 ”。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一说西周王朝所建天子行礼奏乐的离宫。

14.无思不服: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无思不服’,无不服也。思,语助耳。”

15.宅:“宅”通“择”,指择吉祥之地营建宫室。

16.“芑(q):同“杞”。芑、杞都是己声字,古音同部,故杞为本字,芑是假借字,应释为杞柳。

17.仕:毛传释“仕”为“事”,古通用。

18.“诒厥”二句:陈奂《诗毛氏传疏》云:“诒,遗也。上言谋,下言燕翼,上言孙,下言子,皆互文以就韵耳。言武王之谋遗子孙也。”

19.翼:辅翼,庇护。

译文:

文王有着好的声誉,
遵行大业享誉天下。
但求天下能太平,
遵行大业有成高就。
文王真是个好明君!

授命于天的周文王,
有这样的博大的胸怀。
已经举兵攻克崇国,
又建都在丰邑。
文王真是个好明君!

筑城墙要挖好护城河,
建立丰邑要配牢。
不贪私欲品行正,
用心尽孝为周邦。
文王真个好明君!

文王的功绩真显彰,
犹如丰邑那高大的垣墙。
天下诸侯来归顺,
文王是他们的主心骨。
文王真个好明君!
丰水向东奔流而去,
大禹功绩不可忘。
天下诸侯前来依附,
周文王树立了好榜样。
文王真个好明君!

辟雍建成坐落在镐京旁,
从西方到东方,
从南方到北方,
没人不服我周邦。
文王真个好明君!

武王占卜求吉祥,
定都镐京好地方。
依靠龟卜定工程,
武王能够建成它。
武王真个是好明君!

丰水边上杞柳长,
武王怎么能无所作为?
留下治国好策略,
庇荫子孙把福享。
武王真个是好明君!

天语赏析

这是一首歌功颂德的诗。全诗一开头,便写出了周武王建立不世的功勋是在周文王的基础之上的。周武秉承父志,招纳贤才,扩展势力,完成了灭商大业,最后定都镐京。全诗八章,按时间顺序来布局,前四章写文王迁丰,后四章写武王建镐京。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巧妙的运用了比兴手法,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首章诗人说了周文王在丰邑建都的理由。诗人说:“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意思是文王有着好的声誉,遵行大业享誉天下。西周时期的“文武之治”是后世敬仰的盛世,文武之德泽被后代。也成为后世君主所遵行的榜样。西周时期,百姓的地位开始提高,周天子已经注意到了百姓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诗人说:“遹求厥宁,遹观厥成。”可见周文王求的是不仅是国家的安定,还有功业的垂成。一章最后一句诗人赞美说:“文王烝哉!”文王真是个好明君!

    二章诗人详叙此事。诗人说:“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授命于天的周文王,有这样的博大的胸怀。“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曾经被崇候虎诬陷,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后来得已赦免,纣王告诉文王,是崇候虎诬陷他的,并命令文王前去讨伐崇候虎。文王先讨伐犬戎、密须、耆国,邘国,最后才讨伐崇国。周文王举兵攻克崇国后,又在丰邑建筑城邑, 并且从岐下迁都到丰地,第二年文王过世。诗人最后一句感叹道:“文王烝哉!”文王真是个好明君!周朝由此而兴盛。

    三章诗人赞叹道:“筑城伊淢,作丰伊匹。”筑城墙要挖好护城河,建立丰邑要配牢。“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诗人说周文王建丰邑并不是急于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了能够完成先人的心愿,用心尽孝为周邦。王季勤孝之行,也是传承他的父亲,文王追孝,既是追王季之孝,也是追随周代世世相传之孝道。这也许正是这首诗想要传达给后世的文化意蕴。于是诗人赞叹道:“王后烝哉!”文王真是个好明君!

    四章诗人赞美说:“王公伊濯,维丰之垣。”文王的功绩真显彰,犹如丰邑那高大的垣墙。“四方攸同,王后维翰。”天下诸侯来归顺,文王是他们的主心骨。“王后烝哉!”文王真个好明君!

    五章诗人感叹道:“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丰水向东奔流而去,大禹功绩不可忘。“四方攸同,皇王维辟。”天下诸侯前来依附,周文王树立了好榜样。“皇王烝哉!”文王真个好明君!

    六章诗人继续赞叹道:“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辟雍建成坐落在镐京旁,从西方到东方,从南方到北方,没人不服我周邦。“皇王烝哉!”文王真个好明君!

    七章诗人继续赞叹:“考卜维王,宅是镐京。”武王占卜求吉祥,定都镐京好地方。“维龟正之,武王成之。”依靠龟卜定工程,武王能够建成它。“武王烝哉!”武王真个是好明君! 

    八章诗人继续赞叹:“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丰水边上杞柳长,武王怎么能无所作为?诗人是以丰水岸边杞柳之繁茂象征周武王能培植人才、使用人才。诒厥孙谋,以燕翼子。”留下治国好策略,庇荫子孙把福享“武王烝哉!”。武王真个是好明君!武王继承了文王之业,自然也就继承了文王的孝道的传统,也完成了文王未尽之业。正因为周王朝一代代的孝悌相传,所以才使得国祚延近千年之久。后世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精神的追求,也是继文王武王而来。也成为了古代儒生最高的精神追求。

    《诗经》由于年代久远,不少的字词的解释有些差异,现代学者解释又有所不同,有的甚至于完全偏离了本义,给后世的读者在阅读时,造成了不少的困惑。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成王时期。主要歌颂文王建沣邑,武王迁镐京之功。诗中大意为周文王、周武王授命于天,他的本心在于求民之安。同时也表现了他们敬天事神,建功立业的雄心,纵观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时期,王朝的统治者,无一不是有博大的胸怀,辽阔的疆域。西周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王朝,创始者周文王、周武王又怎么会仅以安民为业?必当以国祚永久,开万世太平为心。这才是本诗的主旨。

天语小诗:

为《大雅·文王有声》而作

文:闻天语

你只是一座丰碑

傲然的人伫立在

历史的潮头

你的目光中

奔腾出黄河

汹涌彭拜

你的胸中

挥舞出如画江山

在岁月的长河里

咏叹

你用血液描绘出

五千年的艳丽

在一代又一代人

的心中

永远的璀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