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谷幽兰——文人画的最爱

 三远堂 2021-09-06

开启艺术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欢迎您

文/张越

崇尚意趣的文人画兰草图大赏

兰,幽香的气息,清远而悠长;脱俗的素洁,婉丽而高雅;不与桃李争艳是兰谦虚的品格,不因寒冷变色,是兰超凡的气节。 兰花是中国画家书写描绘的恒定题材,兰花为笔墨之祖,画兰花是最难的,也是文人最喜欢画的内容之一。 

文人画始于宋代,于明清发展极盛。有作品流传的画兰名家,当以徐禹功、赵孟坚、郑思肖为最早。 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是文人阶层生成的关键时期。一些以忠君报国为怀的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的动荡抱有沉重的忧患意识。 这些人力不从心,又无可适从,这种动荡的现实与报国理想的反差,造就了一批寄情诗画的文人。 南宋赵孟坚是宋宗室第十世孙,宋亡后他隐居画兰以示清高;郑思肖擅长画兰,宋灭之后,其爱国之心与亡国之痛,传为千古佳话。 赵孟坚笔下的兰花讲究用笔劲利,笔意绵绵,气脉不断。其墨兰图兰叶飘举,虽数笔,其风韵脱俗,如霞裾月珮,翩翩自由。 

墨兰图 南宋 赵孟坚(1199~1264)

凡画兰不可叶叶相匀,随笔撇去。画中兰叶长而优雅,若断若续,意到笔不到的清雅表露无疑。 

宋末元初 郑思肖(1241~1318)

《墨兰图》纸本水墨 33.9×479.0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宋末元初 郑思肖

《墨兰图》卷 纸本 25.7×42.4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在郑思肖的墨兰中尽管只寥寥几笔,仪态端庄,如同穿着华服盛装的天界仙人一样,不沾染丝毫的尘俗之气。 这种描绘不是原来绘画观念中对物象的刻画,画不以形似为重,是不完全的刻画物象,有“神似”这一说法。 

元人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了画坛的发展,那些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于是兰花作为君子性格和高洁、忠贞的象征,成为文人画家的必修课,画家通过“写兰”提高志趣,修炼人品,完善自己。元代以后的兰画作品,都在此基础上各出新意,通过各种手法把兰花精神表现出来。 

元 释明雪窗 

兰图 绢本墨笔 32.9x36.0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明雪窗的兰花极富变化,俯仰有致的兰花具有独特风雅姿态,内涵也极为丰富。

此幅作品却相当注重背景断崖与兰花之位置与关系,所以特别赏心悦目,有空谷幽兰的高雅与清新气质。

这是一组(四屏幅)以兰竹石组成的组画其中一幅,《兰图》画了两簇兰花,一簇向上,一簇向右。这两簇兰花都是从左下角的土石生长出来的,生动地表现了兰的质感和风韵,显得清劲飘逸,且有幽香浮动。  

元 赵雍(1289~1360)

《著色兰竹图》 绢本设色 纵74.6厘米 横4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汤垕在《画鉴》中指出画兰当以意写之而不在形似,欣赏墨竹梅兰时也“慎不可以形似求之”。 元代画家赵雍笔下的兰,淡雅清幽,奔放飘逸。 看似简单的兰花创作中,包含了气势、神采、疏密、交叉、笔力、墨韵等诸多要素,而最重要的是画兰花的成败完全取决落笔之初的瞬间得失,完全补险救拗的余地。画家必须在铺纸濡毫之际,全神贯注,一气呵成。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它的“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 在明代,徐渭与文征明也有典型的例子。 

书画界的旷世奇才徐渭

便是以兰花为自己的生命与人格的写照

徐渭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发展出在“野”的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明 徐渭《兰香图》水墨绫本

兰叶成丛,与花相掩映,花后再穿插叶片。虽然看起来这些叶片也像是从根部长出,但绝不能和前面的兰叶相混,徐渭称得上画兰老手,细细品味笔墨中的洒脱豪放,方能体会古人法度。 

兰花图 明 徐渭(1521~1593)

在送画于友人仙华,题诗曰: “仙花与杜诗,其词拙而古。 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 他以“无媚”与“清苦”概括自己的人生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画兰也成为文人相互比较笔墨的项目。明代四才子文徵明也喜养兰画兰,他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清”,在栽兰、赏兰中获得了艺术灵感。 兰花有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的秀丽婉润。 

以“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 

明沈颢《画尘》云:“今见画之简洁高逸,曰士大夫画也。 兰草从石缝中拔芽生长,风度翩翩 文征明的“文兰”成为了画坛里 首屈一指的画兰大家 ▼文徵明《兰竹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请将显示屏横着查看高清大图) 

文徵明《兰竹图卷》,纵26.8cm,横730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写幽兰并翠竹丛生,兼以荆棘山石相容,或舒展于平地,或生长于流水之滨,或倒垂于悬崖之侧,千姿百态,神清骨秀。图中淡墨写兰,墨色温润、轻盈流畅。浓墨写竹,劲健潇洒、笔意纵横、神韵满卷。 

唐宋时期中国绘画载体已经在纸绢的轴、卷、册上表现,从而促成绘画从公共艺术转向私人艺术。区别于北派山水画提倡的“外师造化”,文人画转而“内师诸心”,为绘画开启了类似寄情寓性的功能。 兰花栽种历史悠久,而他又以君子生香---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 

石涛 《芳兰图》

明末石涛写兰,风格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成为二赵(南宋赵孟坚、元代赵孟頫)之后成就最高的杰出大家。 

石涛固然是一位具有“天马行空”之才的人,然其画兰的成就并非易得。石涛的兰竹也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 石涛在一幅墨兰册页中题道:“十四画兰五十六,至今与兰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当初多食肉。”

这诗的意思是:十四岁画兰已画到五十六岁了,还未能画好。虽然名高而笔未高,未能予兰传神,不过鱼目混珠而己。早知这样,不如当初多食肉以养生,何必要这番素心。这首诗貌似诙谐,实则表露了石涛画兰的甘苦。 

王孙芳草

手卷 水墨纸本辛未(1691年)作此《王孙芳草》卷长逾三米,以芝兰为主体,开卷蕙兰数丛俯仰顾盼,中段以岩石阻隔穿插掩映,其后又以新竹配兰草,空间连贯又层次丰富,章法墨法自由活泼,干湿浓淡、笔笔动人。 《王孙芳草》卷是1691年石涛为朝中高官,也是他的艺术知己王封溁所绘。全卷长逾三米,绘芝兰、新竹、窠石,章法墨法自由活泼,干湿浓淡、笔笔动人。  一直以来,很钦慕于文人隐士,也很向往和喜欢他们的生活。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高山幽兰》——清·郑板桥 

兰花图 清 郑燮(1693~1765)

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是有名的兰痴。他画兰名噪一时,咏兰诗也是脍炙人口。 郑板桥还自称:“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他的题兰花诗有七八十首,兰画也应有这么多。 

清 郑燮 《幽兰图》轴,

纸本,水墨,纵91.3厘米 横5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画上题诗:转过青山又一山,幽兰藏躲路回环。众香国里谁能到,容我书呆屋半间。 

画兰这种用笔的原则,俨然融入了书法的笔意,浓墨写就兰叶,淡墨渲染兰花,清雅可人,花心用浓墨点出,郑板桥的草书着实使他的兰花拥有了非同一般的逸致。

清 郑燮《兰花图》

三丛兰花俊逸多姿,般配着左下角的题诗:“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客看。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兰花的芳心跃然纸上,散发出阵阵幽香。

幽兰凭想象,单株亭亭玉立,丛株摇玉溢翠,生意盎然。文人们与时代归隐,与兰花寄情,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幽净。

清 李鱓 兰花册页

清 项圣谟 兰花 兰花在文人眼中已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情怀与境界。 空谷幽兰,在那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永远散发着浪漫幽香的文化符号!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

教育  |  培训  |  手作  |  繢集  |  出版    ↑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 | 在这里您可以:

开启艺术之旅-零基础国画,书法,油画、艺术DIY等丰富您的业余生活。

关于艺术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开启童稚心灵 挖掘艺术潜能

培养创造能力 提高技艺水平

开启艺术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欢迎您

主编✎张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