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INN 的传奇之路与 Klimax DSM/3 的「莲」声惊叹

 冷峻MYAE 2021-09-06

我曾在上一篇文章《Technics SL-1200G的前世今生》中花了不小的笔墨在Linn的传奇唱机Sondek LP12上,这足以说明我对于LP12的喜爱。然而就像Technics传奇的SL-1200系列一样,Sondek LP12也同其传奇的品牌Linn一起诞生于那个年代,那个据说不太注重音源的时代。然而正是在那个以黑胶唱盘为主流音源的年代,一个苏格兰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黑胶唱机是整套音响系统的源头,应该是最重要的器材,如果这个源头不好,后面再好的功放和音箱都会受到制约。”

然而正是这句在今天看来很有道理的话,在那个时代引起了轩然大波。说这句话的正是Linn的创始人Ivor Tiefenbrun,然而观点在当时看来实在是太超前,因为当时的主流看法认为高端音频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扬声器,其次是放大器,最后才是音源,于是如同今天互联网上的骂战一样,大家都对他的这番言论嗤之以鼻。Ivor为了向世人证实自己的观点,走上了一条传奇的道路。

图片

■ Linn 创始人 Ivor Tiefenbrun

 图片

LINN的诞生,一宗专利案与一台传奇唱机

上世纪60年代,Ivor Tiefenbrun的父亲Jack Tiefenbrun成立了Castle Precision Engineering(Glasgow)Ltd. 从事精密零件加工业务。在1967年,Hamish Robertson成立了一家名为Thermac的公司,该公司于1970年更名为Ariston,从事研发和生产早期黑胶唱机,同年Ivor与Hamish建立了友谊,同时Ariston与Castle Precision也建立了研发与零部件加工和唱机制造合作关系,后者为前者同研发与制造黑胶唱机上的支持。(可以理解为Castle Precision为Ariston制造唱机帖Ariston的品牌进行销售)1971年Ivor制作了带有滚珠轴承的唱盘原型,然后出差前往以色列,在这期间Hamish将滚珠轴承改进为单点支撑轴承并最终定型量产,而后Ariston从Castle Precision下了40台该型号的订单并在当年的展会Harrogate Show上,Hamish发布了该款唱机Ariston RD11,而这款唱机正是传奇Sondek LP12的原型。

图片

■ Ariston RD11唱机与说明书,可见在设计上与LP12有着极为相似的特性

Hamish随后建立了自己的分销网络,然而在1972年底,Robertson与Tiefenbrun家族的关系破裂。这导致Hamish面临尴尬境地,受制于当初的合约,如果Ariston在Castle Precision以外的公司生产制造唱机将会面临诉讼。无奈之下Hamish离开了Ariston,并将公司交由Dunlop Westayr Ltd.(也就造轮胎和体育用品的那个邓禄普)进行接管。1973年2月,Ivor创立Linn Products Ltd. 并与父亲创立的Castle Precision Engineering合作研发并销售黑胶唱机,可以理解为由Castle Precision负责加工制造,而Linn负责研发和销售。Linn在Hi-Fi News和Record Review的刊登的广告中采用了这样的广告词 之前以Ariston RD11命名的唱机现以Linn Sondek LP12的名称进入市场 之后Linn便与Ariston进入了漫长的专利诉讼期。在当年的专利诉讼案中,尽管最初版本的Linn SondekLP12可以说是RD11的换壳版本,许多零件都可以无缝互换。但法官在充分考虑两个家族与两家公司之间的过往后,还是将专利所有权判予Linn。至此,一代传奇之路就此开启...

图片

Linn的Logo有着非常简约而又引人入胜几何美感。其几何图形的组合灵感来源就是LP12的单点轴承支承结构,这也是LP12的专利技术核心。而一直沿用至今的「Sondek」一词衍生于「Soundex」,Soundex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利用函数代码的计算机算法,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声音索引以及语音识别领域。Ivor认为每个Hi-Fi系统的设计工程师最终也会利用自己独特的设计去获取唱片中的信息去塑造属于品牌本身独特的,可识别的声音。Ivor希望自己的产品能让聆听者如同Soundex那样快速分辨出Linn那种高辨识度的声音。

Linn并没有发明唱机,我们只是明白LP唱片上的信息应该比人么能够接受到的更多,所以我们用我们对工程与技术的理解来提取这些信息 

Ivor Tiefenbrun 2007

图片

■ 今天的 LP12 Klimax,依然延续着当年初代 Sondek LP12 的设计风格

Sondek LP12不负重托,在挖掘黑胶唱片所隐藏的音乐信息上具有无比惊人的表现力,因此LP12一经上市便是无人能敌的境地,更是被全球高保真评论家作为参考唱机。

没有LP12的音响行业是我无法想象的 

 发烧天书TAS编辑 Robert Harley

所以,Linn并没有发明黑胶唱机,他们重新发明了黑胶唱机!

不仅仅是黑胶唱机,Linn也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Linn Records,拥有独立的唱片制作与发行能力。其发行的唱片也有诸多精品录音,比如我上周就在微拍堂错过了一张Linn发行的Dmitriev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非常有名且经典的肖五版本,无奈对手出价过于离谱T T)

图片

■ Dmitriev 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Linn Records 发行

 图片

数字时代,经典、危机、教条主义与先驱者的觉悟

Linn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也伴随着其创始人Ivor一起在行业内饱受争议。Linn只相信两种做事方式 “The Linn way and the wrong way.” 他们只坚信自己对未来发展的眼光以及信赖自己的对产品的未来格局把控。虽然业内许多人都用恭敬的语气来谈论Linn,但是依然有诸如著名评论家Ken Kassler对Linn的指责言论,他评判Linn略带夸张的且偏执教条主义,以及近乎于洗脑式的文化输出方式。不过在今天看来,不是依然有如苹果一样诸多伟大的公司正是在这样偏执教条主义下走向伟大的呢?

进入90年代,随着CD的兴起,数字音乐开始大行其道。Linn作为模拟时代的变革者姿态也加入到了数字的研发大军中,并于1993年推出了第一款CD播放器「Karik」。虽然已经距离CD格式的发表过去了整整11年,但Linn的CD播放器依然以其独特音色和优秀的品质在数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数十年间推出了诸多在音响史上响亮的型号,诸如Ikemi、Genki、Unidisk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CD播放器历史上的经典名机Sondek CD12。这是Linn在继Sondek LP12之后,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再次将「Sondek」「12」再次冠名给一个新的机型,可见Linn对其倾注的心血与态度。这台机器到底有多经典大家不了解的可以自行查询资料,在1997年就以两万美金的售价冠绝群雄(因此还出了很多段子,比如带着CD12过机场安检被请进小黑屋等等)。在我的系统中,Sondek CD12至今依然还是我的主力CD播放器。CD12的设计总工程师是音响界鼎鼎大名的Alan Clark,它在Linn工作10年,而后转战B&W任首席技术官,之后加入了美国Ayre任总工程师与执行副总裁。他在Linn的10年间是将Linn从模拟时代带向数字时代的功臣。至今在那个年代听过CD12的人都有着相似的印象:

我好后悔听这部机,听完就没法听其他的了…

图片

■ Linn Sondek CD12

遗憾的是,这款传奇的CD播放器于2005年因为飞利浦停止供应应用于其转盘上的激光拾取组件而被迫停产。(CD12亦有20bit和24bit版本区分,20bit使用PCM1702,24bit使用PCM1704,后者在声音鲜活度上远好于前者)随后的日子里,Linn依旧在生产CD播放器,也推出了UnidiskMajikCDAkurate CD等型号,然而暗地里他们在下着一盘惊天的大棋,而在这过程中,危机也在悄然酝酿…

2006年Ivor由于身体原因从董事长职位退位并放弃了行政职权,至此Linn由于物料成本的不断上升难以在其定价策略上满足对品质的苛刻要求从而陷入了亏损和债务危机,被迫停止了包括与阿斯顿马丁在内的多个合作(是的,那个年代的马丁上使用的是Linn的音响系统)而其银行Lloyds也将Linn列入财务「特殊措施」名单中并下令进行资产重组。在2007年Linn裁掉了三分之二的员工,出售了除总部外的所有财产并关闭了位于Castle Precision隔壁由Ivor兄弟经营的工厂。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很难相信在如此艰难的境地下,Linn开启了一段新的王朝。危机后的Linn将研发重心和公司的核心策略转向一个全新的产品产品形态,数字流媒体播放器,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至今依然神话的Linn DS系列。

图片

■ Linn Klimax DS

Linn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层以其独特超前的眼光预测到互联网可能对未来音频设备产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便毅然决然地将公司的所有研发资源投入到了DS(Digital Streaming)串流播放器的研发上。2007年,Linn发布了划时代的数字音源Klimax DS。这是史上第一款支持通过佳通网络以数字流形式播放24bit/192kHz母带质量的家用音频产品,引起了业内不小的轰动。它和哪怕今天流行的数字播放器有着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它没有传统的S/PDIF协议的数字输入(同轴、光纤甚至USB)也没有任何的数字输出接口,仅有一根LAN网线输入端口负责串流数据接收。这哪怕在今天看来都是一个在使用场景上看似并不友好的超前设计。但这正是Linn的偏执与其对待产品的哲学态度,他们只做他们认为正确和最优的方案。同时Linn自己的唱片公司全球率先提供了在线24bit母带级唱片的销售下载服务,这样开创性的闭环思维,给Linn DS系列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vor的儿子Gilad于2009年2月Ivor的儿子Gilad Tiefenbrun从工程主管晋升为公司掌舵人,并请回创始人Ivor回到执行主席席位。正当大家认为Linn从此要走上正轨的时候,公司高层做出了一个让整个行业惊掉下巴的决定…

2009年底,Linn对外宣称永久停止研发与生产CD播放器类产品转而专注数字串流播放器。这一决定一发出,首先坐不住的是全球的Linn经销商们,大家纷纷发去邮件指责Ivor。“你这是疯了吗?”

要知道那还是CD播放器市场如日中天的时代,DS以一个全新的形态登陆市场还没有说是完全站稳脚跟,Linn的CD播放器凭借良好的品质与口碑哪怕是在当年,也有着顶流的热度,不但为Linn公司本身,也为它的经销商体系提供了客观的利润。在经销商排山倒海的职责与质疑下,Linn给全球的经销商发了一封没有任何文字的邮件,邮件的内容是一段动画短片内容如下...

「一个人开着车,突然在一段繁忙的街道边停下,他走下车,走到了路边的一个空旷的广场,若无其事的开始翩翩起舞。起初广场上走来的人们显得若无其事,有路边的行人,开车的人,偶尔会停下来看看,然后再若无其事地离去…不久后,开始有人停下观看,再然后,一个人加入了他和他一起快乐地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人…三个人….一群人…都加入了这场舞蹈,围观的群众也越来越多。最后,整个广场上的人都在欢快地跳着舞,而所有人,将第一个在广场上跳舞的人高高举起,在人群中向空中抛起。大家欢呼着…愉悦着…」

这是多年前Linn的总代理泽森音响吴先生给我讲的故事。这个故事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我折服于Linn在危机时刻做决策时的魄力,这无疑出自于对自己理念的自信,以及它对于它们合作伙伴强而有力的无声回应。Linn的姿态,就是要做先锋的变革者来赢得行业的地位与尊重,这和40年前Ivor曾大言音源的重要性时如出一辙,以自己的实力与态度让所有的质疑者闭嘴。然而后面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Linn依靠DS系列与LP12系列独步于Hi-Fi领域叱咤风云至今。

图片

 图片

数播的发明者,重新发明了数播

在随后的时光里,Linn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产品线,以「Majik」「Akurate」「Klimax」三个系列区分产品线的级别划分。这三个词分别对应英语的Magic(魔力)Accurate(精确)Climax(极点)。让用户从入门的产品感受到Linn魔法一般的声音魅力,再到中端产品在其独特的音色基础上感受到声音的精确性,最后迈向旗舰系列索要表达的极致的巅峰。

Linn Klimax DS系列也在数年内进行了多次改版与进化,2011年4月推出了Klimax DS/1,对电路和主板进行了优化。随后2015年4月推出了大改版本KlimaxDS/2,增加了Linn独家研发的传输协议Exakt接口,并改善了时钟性能,至此基于Exakt传输的All Linn System走上舞台(可以理解为类似Accuphase HS-Link类似的自家传输协议,可直接连接至Linn的家族产品组成西装系统)。仅1年多后发布了Klimax DS/3,采用了全新的基于AKM解码芯片的Katalyst解码架构,并优化了电源和时钟系统。同时首次增加了对DSD的支持(Linn极少对市场妥协,早期时候Linn一直对DSD嗤之以鼻,然而随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压力,Linn在DS/3上最终加入了DSD的支持,如今Linn同样举着大旗站在了MQA的对立面大骂MQA是一场骗局,只是那个曾经我们认为打死不支持DSD的Linn,是否也会在未来有一天因为市场需求转而向MQA妥协呢?)。在这些更新之中,也推出了Klimax DSM系列,加入了模拟输入功能可作为前级使用,同时也增加了AV的功能支持,让使用场景得到极大的拓展。(Klimanx DSM/1与DS/2解码架构相同,DSM/2与DS/3解码架构相同)然而近年来,Linn逐渐淡化了DS的产品线,从而全面转向DSM系列。然而谁也没想到在第一台DS问世的15年后,Linn给全球的发烧友和粉丝送上了一份大礼。年初,Linn发布了全新的旗舰产品Klimax DSM/3系列。15年前,Linn发明了网络串流播放器,15年后的今天,Linn重新定义了网络串流播放器。

图片

■ Linn Klimax DSM/3

 图片

不止改版,更是改款

数年前,Linn在其DS产品线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成员,便是「Selekt」。一款模块化的网络串流播放器,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需求进行模块拓展。Sekekt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保留了Linn传统的「几何」「线条」风格基础上让整体设计显得更加前卫。要知道Linn的工业设计水平绝对是业内翘楚,了解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自己的主业就是工业设计师,也拥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我经常将Linn的产品设计作为典范,无论是在向客户展示Mood Board还是向学生讲设计案例,都会多多少少提到Linn的产品。要知道哪怕今天看起来依然前卫充满科幻的Sondek CD12,这可是人家1997年的产品

图片

■ Linn Selekt DSM

在第一眼看到New Klimax DSM/3的时候,我就难以掩饰我激动的心情。如此简约而又高雅华丽的科技产品,以一种简约几何的方式呈现,这需要极强的设计功底以及对于细节的处理把控。DSM/3的整体设计完全沿用Selekt的风格,然而和Selekt所呈现的完全是不一样的气息。这样的反差完全来源于细节和用料上的差距。和前数代Klimax与CD12一样,虽然设计不同,却统一采用整块铝合金加以高精度CNC一体切割加工而成。每一代Klimax都拥有着与其轻盈的外观不匹配的机身重量,Linn在旗舰系列产品中都运用产品自身的重量加以内部阻尼优化设计从而最大限度杜绝了机内振动对元器件的影响。与前几代Klimax DS相比,DSM/3的电路板面积增加了近乎一倍,所以在远大于前代的机身体积内通过精密铣削将模拟与数字部分完全隔离开,从而最大限度上杜绝内部干扰(这一点上和前代比要进步很多)。

图片

■ Linn Klimax DSM/3 内部格局

DSM/3最吸引眼球的无非是顶上最具象征意义的水晶旋钮。作为Linn新一代设计的点睛之笔,在旗舰上自然不可怠慢。我把这个部分展示给我设计工作室的小伙伴们时大家都无不惊讶于Linn设计团队对于机械工程与美学设计的把握。这块漂亮的旋钮中心采用黄铜轴承,精密切割的水晶壳体与其下蚀刻不锈钢发光Logo与100个指示灯带,其精密程度煦煦生辉,尽显科技美感,可谓令人叹为观止。其正面是一整块镜面反射玻璃将屏幕隐藏在下方,屏幕仅在激活状态下能够清晰地显示播放信息,而未激活状态下,就犹如一面镜子,目的是为了不让显示屏影响听者从而更专注地聆听音乐。(在我测试下目前没有找到让屏幕常亮的设置,包括在PC上的控制app下也没有找到,也许这是Linn让聆听者专注的一个态度而考量,不过依然有部分发烧友希望它常亮)屏幕上方与Selekt他一样设置有一排不锈钢按键,用户可以在PC端的设置app里自定义每个按键的职能。而这排按键的质感与手感和Selekt完全不同,他的阻尼感非常棒,而且按压逻辑有点类似于老式磁带卡座的那种下压形式,非常具有高级感,会让你忍不住去触碰。

图片

底面的设计依然简洁,不过很Linn,从CD12开始,底面的设计就是有几何突出起伏的,开关按键依然保留了DS/2开始沿用的右侧下方隐藏式设计,只不过这次脚座的设计从DS系列原本的4脚座更改为Selekt那样的3脚座,最醒目的是前方脚座底部拥有每部DSM/3组装工程师的亲笔签名。

图片

 “每个设计决定都考虑到音乐的回放,对Linn来说,任何细节都不可轻视。”

 Linn 产品设计工程师Adrian Choong

顶面除了醒目的转盘与左上角的Linn雕刻Logo之外,就是那一圈一圈雕刻的圆圈美学纹路了。这样的纹路设计灵感来源于黑胶唱片的沟槽,从而致敬了Linn的传奇Sondek LP12。然而这也许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致敬,因为Linn告诉世人,Klimax DSM/3的研发目的,就是制造出一台数字版本的Sondek LP12 Klimax。

图片

 图片

技术,持续的创新与进步

了解Linn的朋友应该知道,Linn很少在自己的产品推广中花费篇幅在谈论技术。它们注重于自身产品的高完成度与对最终回放的影响。换句话说,Linn更加擅长用产品力自身来说话,而非技术讲解中的华丽辞藻。从CD12上使用PCM1702与1704,到Ikemi上的PCM1732U,再到Klimax DS系列上使用WM8741与之后Katalyst架构所使用的AKM4497Linn极少像其它厂商那样着重介绍解码芯片与解码架构。在Linn的哲学中,一切电子元器件都是他们达成自己想要表达声音的工具罢了。在广受好评的Katalyst架构推出5年后的今天,他们在DSM/3上首次使用了完全自己独立研发的全新解码架构Organik DAC。该架构不依托于任何市面上的解码芯片,采用独自研发的全分立元件方案。Linn称其为跨时代的全新解码架构,虽然官方并没有在技术细节上用过多的笔墨,不过依托一些已公开的资料和电路架构我们仍然可以对其细节窥探一二。

图片

之前的Katalyst架构是先将数字信号进行16倍超采样至768kHz 35bit,再将信号以32bit送至AKM4497解码芯片进行数模转换。而DSM/3上运用的全新Organik架构是利用FPGA将音频进行2048倍的超采样,将数字信号拓展至48bit,再经过特定电路将信号调变成5bit PWMFPGA输出给32个Flip-Flop单元组成的AFIR DAC(可以理解为分砌式解码)将5bit PWM转换为模拟信号。当然这么说来您可能有点晕,简而言之就是由FPGA处理数字信号和分砌式全分立组件组成的多比特解码架构。听到「分砌式」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CHORD,毕竟CHORD的核心也是FPGA 分砌式解码(分砌式解码方式也是由CHORD的Rob率先应用)。不过不同的是CHORD的数模转换在1bit模式下完成(可以理解为CHORD的设计类似于全分立式的Delta-Sigma),而DSM/3在5bit模式下完成。(说来dCS的数模转换也是在5bit模式下完成的)同时,DSM/3为32个Flip-Flop单元配备了飞秒级时钟来同步信号,这样的设计原因在于可以降低方波的上升时间(愈趋近于零就能将基时误差降到最低)。

图片

背面的端口可以说是Klimax DS系列史上最豪华也最齐全的阵容了,除了之前DS系列必不可少的LAN输入与模拟输出还有当家协议Exakt,这次DSM/3给数字输入部分配足了各种接口,除了常见的S/PDIF和Toslink光纤,还包括了首次登陆Klimax DS系列的USB输入(你没听错,之前Klimax DS系列连USB都没有)可谓是让Linn粉们热泪盈眶了。另外和前代DSM系列一样支持模拟输入直接使用DSM/3作为前级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模拟输入后依然会经过AD电路将信号转换成数字再解码),还有AV版本所带的HDMI端子可作为家庭影音中心使用(只有AV版本才配备)。有趣的是DSM/3这次在LAN网线端口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个光网口(Optical Ethernet),给拥有光交换机的朋友多一个输入选择,虽然我并没有测试该功能,但是据说该功能可大幅降低网络环境的干扰从而降低对于Hi-Fi交换机的依赖。

功能上和之前的DS系列几乎相同,不过这次首次在Klimax DS系列中配备了Wi-Fi和蓝牙连接,同时支持roon,可通过自带App进行Tidal与Qobuz等常见音乐平台的串流聆听,在Apple Music支持无损和高清的今天,也可以通过家里的Apple终端将音乐通过AirPlay方式推送给DSM/3进行聆听(AirPlay统一SRC到44.1/16)。可见Linn在Klimax DSM/3的技术层面和使用场景上算是给足了诚意…

 图片

「莲」声惊叹

大家多多少少对Linn的所谓「莲味」有所耳闻或者亲耳体验。前文说到Linn在Ivor教条思想的影响下,也将其声音的理念通过类似「教条」的方式影响着它的用户。既然被冠以「莲味」,那么必然其声音有着独特的Signature从多年来市场对于Linn的讨论程度大体上都是喜欢的人捧成神,不喜欢的踩成渣。Linn从来不在乎大家对于它的批判,因为在Linn的教条中,他们的产品只卖给尊重与理解他们这种审美的人。从LP12的那三颗弹簧开始,Linn就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声音,时至今日依然如此。我就是属于十分欣赏Linn「莲审美」的人,在我的理解里,Linn懂得去挖掘音乐本身所埋藏的更深刻的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表达他们。这基于他们团队对音乐的尊重与深刻理解,同样也离不开他们多年经营Linn Records唱片公司的宝贵经验。我也经常把Linn的产品推荐给身边同样尊重音乐的发烧友们,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在二手1万价格区间Ikemi仍是听音乐的最佳数字音源选择并推荐给多为朋友。然而在与不喜欢Linn那种风格的发烧友讨论时,发现大家都对于Linn在音乐表达上所谓的「全面性」的欠缺感到遗憾。在一段时间里,我总结出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听音乐的人喜欢Linn,而玩器材的人讨厌Linn(并没有针对的意思)。Linn的玩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Linn的器材不适合去PK。因为在PK别的器材时,你的注意力并不在音乐上,而在所谓的声场、细节、透明度、动态….这些Hi-Fi元素上。在同价位的器材中,很多其它厂商的器材在单个或者多个元素中能轻松击败Linn,然而如果你是一个注重音乐表达的爱乐人士,你才会发现,Linn是所有器材里难得少有能让你静下心里安心听歌的工具。所以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现象呢?发烧友成天在PK,在AB,在给自己找不愉快,而听音乐的人在享受聆听不同版本演绎下带来的乐趣…

图片

以往器材党/素质党对Linn的评价无外乎「没低频」「没动态」「软脚虾」,这也是由于Linn的调音取向所注重的音乐表达剥离了低级的「感官刺激」,从而向聆听者传达真实而富有情感的音色。经常聆听古典现场的朋友应该能理解Linn的审美。现场的演奏永远不会让你有任何的「感官疲劳」,而现在充斥着Hi-Fi产业的产品大多追求图一时爽快的大动态与细节爆炸的「感官刺激」,确实能让聆听者血脉喷张,却很容易在长时间聆听下让听着觉得疲劳、压迫与紧张。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而且完全不同的发烧态度。因为绝大多数发烧友还是开机图一时爽快。而对于有长时间聆听需求的音乐爱好者,这可能就是一种折磨了。作为Linn的铁粉,我也是一路从Ikemi玩到Sondek CD12再到Klimax DS/2。以我自己对Linn旗舰数字产品声音表达的理解,可以把Linn所谓的「莲声」归纳总结为「精致」「轻盈」「阴柔」。第一次听到CD12的时候我激动得难以用言语表达,这是我在其它器材上没有听到过的古典现场所呈现的那种「轻盈感」每个音符仿佛都有生命一般活跃舞动,且「轻」而不「飘」(Linn的低端型号容易有「飘」的现象)下盘虽然能量不突出,却依然有真实的落地感。尤其是在室内乐的回放上,一种自然流淌的细腻轻盈感让人欲罢不能。这正是Linn党眼中的「阴柔」表达,虽然内敛,但高雅流畅,很是迷人。这种阴柔的风格从LP12开始就贯彻到Linn的每一款产品,我们很少在Linn的机器上听到极为热情洋溢且奔放的声音。但这种「阴柔」恰恰是Linn最大的魅力。然而在我的理解中,Linn的数字旗舰产品声音表达上,Klimax DS/3算是近代的一个分水岭。当年大家在慕尼黑展上第一次听到DS/3时的反应都是“哇,Linn更Hi-Fi了!” 没错,DS/3在Katalyst解码架构加持下,让其拥有了相比前代产品更加中性的声音表达。相比DS/2以及CD12,拥有更好的声音框架,更好的下盘能量,以及更好的动态响应,却削弱了之前产品的那种「阴柔」感。这是Linn向真正传统意义的Hi-Fi性上迈出的一大步,然而这并不代表「莲味」从此消失了,只是相对而言,它一定程度削弱了一点个性来换取Hi-Fi性,但它仍然保留着Linn在骨子里对音乐表达的那份执着,你可以认为这如同Linn对DSD的妥协一般向市场做出的妥协,但在我看来,这也无外乎是Linn对自己坚持的同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图片

回到这次的新旗舰DSM/3,它的音色走向依然是靠向DS/3那种「新莲味」的走向,只不过DSM/3的声音调教要更加完美,可谓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首先我在自己的系统(AirTightATC-1/AirTight ATM-1S驱动Graham LS5/9 Limited Edition)上与DS/2和CD12进行对比,在同样播放44.1/16数据时它们在下盘表现力上与DSM/3有着极大的差距,不论是下盘的能量感落地感还有低频与极低频的细节质感上。在Hi-Res回放上差距会被进一步拉开。DSM/3在对比时最直观的感受除了下盘的巨大差距之外,还有细节刻画力与频宽,能明显感受到DSM/3的两端延展和信息量要远胜于它的两个传奇前辈。通过不同的曲目下进行进一步聆听会发现,实际上DSM/3虽然「阴柔」感和DS/3一样有所减弱,但是它依然很大程度保留了Linn的传统特色,比如「轻盈」「精致」。得益于高频延展的极大加强,DSM/3拥有着更好的高频空气感,在播放优秀现代录音时细节的把控和空气感能让人有窒息的感受,在聆听Hilary Hahn西贝柳斯小协时那高把位灵动的变化与背景弱细节的定音鼓呈现令人惊讶不已,小提琴的音色无比鲜活,同时质感与光泽感显得尤为真实。DSM/3在发烧友们认为Linn并不擅长的大编制下表现也很亮眼,测试中MTT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灌录的全套马勒交响曲让我印象深刻,由于该版本录音极为优秀且拥有24/96的Hi-Res版本让我体会到DSM/3播放大场面古典曲目下不俗的实力,以至于第一次聆听我就连续完整听完了马勒4和5,并且没有让我感受到丝毫的感官疲劳,尤其马勒4最后乐章的女高音表现也让我鸡皮疙瘩不断。(话说MTT最近刚接受完脑肿瘤手术从UCSF康复中心重返家中,我们也为他祈福,希望他早日重返舞台)

图片

■ Michael Tilson Thomas 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马勒第四交响曲

由于担心我自己的系统会一定程度制约DSM/3的潜力,数日后我将DSM/3带去本地大烧徐总家,试试看在他加豪爆了的系统(FM Acoustics 266 MK2 411 驱动 YG Acoustics AnatReference II)上能有怎样的发挥。刚到他家就发现器材加上躺着dCS Rossini加配套时钟,大家会心一笑“挑一下啊?” 虽然我心知肚明就像我前文说的Linn的器材并不擅长直接AB形式的PK。然而我又压抑不住自己的好奇,毕竟是两大英国传奇音源厂商之间的对比。但另一方面我也胸有成竹,这不仅仅是两台音源之间有着跨级的差距,也出于自己对dCS声音的熟悉程度。先在Rossini上测试了数张CD唱片,出来的声音也完全符合我对dCS的印象,极其纤细的声音线条感与通透华丽的整体表现。好听吗?无疑是好听的,Rossini在FM与YG的后端加持下呈现出的声音细腻度令人惊叹。随后我们在DSM/3上连续测试了同曲目下Tidal、Qobuz、Apple Music(AirPlay)与CD12做转盘输入到DSM/3播放CD的形式。在同首曲目回放下,DSM/3毫无疑问地展现了相对Rossini 时钟更高的声音完成度哪怕是在AirPlay下DSM/3的声音表现依旧可圈可点

图片

有一张专辑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是阿卡多在EMI发行的一张帕格尼尼小提琴与管弦乐选集。这张专辑中有一首有名的「摩西变奏曲」(Introductionand Variations On 'Dal Tuo Stellato Soglio’ from Rossini’s “Mosé” Op.24)这首曲目中间的小提琴高把位演绎可谓是无数系统的噩梦,高频响应稍有问题就是灾难性的演绎(听过此曲n种形式的翻车,拉钢丝)。其实摩西变奏曲原始并不是为小提琴与乐队而写的作品,而是写给大提琴的。在阿卡多的演绎下此曲非常富有灵性和诗意,是录演俱佳的演绎。我最早聆听的是DMM的黑胶版本(这张黑胶版本分为Vol.1与2,封面与CD不同,现在价格也不便宜),我正是因为自己系统对该曲目的翻车演绎而依然决然升级了唱头和唱放才敢再去放这张唱片。该曲目在dCS Rossini的演绎下有着极为锐利的线条,在很多地方能让你觉得对其声音的华丽感而兴奋,其实这首曲目对我来说只要高把位不那么刺耳就已经算及格,虽然Rossini的高把位表现得可圈可点,但是过于锋利的线条感也总能让人感到些许不自然。DSM/3该曲目下的表现就要明显更加从容,在之前觉得马上要皱起眉头的乐段都过度得轻松自如,而且该曲目的表现依旧有着Linn特有的轻盈感,同时下盘弱动态弱细节以及空气感都保持着顶级数字音源的水准。可以说这是我在数字系统上难得听到的令人拍手叫绝的摩西变奏曲回放。

图片

■ 阿卡多演绎帕格尼尼小提琴与乐队作品选段,左为CD封面,右为收录摩西变奏曲的Vol.1黑胶封面

随后测试了名盘克尔特兹指挥维也纳爱乐的德沃夏克「新大陆」尼尔森斯指挥波士顿交响肖斯塔科维奇5、8、9交响曲现场神演绎。在新旧录音的回放上DSM/3都保持着非常稳定的表现,尤其是这些曲目的定音鼓(德9第一乐章开头,肖5第四乐章结尾,肖9第一乐章中段,嗯,你知道我在说啥)还有大动态起伏下的表现都非常真实,且铿锵有力,就算你之前是个认为Linn软脚虾的器材党,想必也会被DSM/3的声音框架、动态和表现力感到惊讶。总的来说,Rossini带有dCS自身传统的审美表达,声音线条极细且锋利,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丝侵略性,虽然我也并不认为dCS的器材声音属于有棱有角那种,只是和DSM/3相比较而言,Rossini 时钟的表现显得棱角分明和Rossini 时钟相比,DSM/3无疑是古典音乐表现上更全面且更高明的回放者,也许未来有机会,能与Vivaldi One同场竞技一下。另外说一下钢琴回放,我认为Linn自始至终在其任何价位段的产品都是钢琴回放的顶级演绎者。我非常喜欢的一张唱片,布伦德尔演绎李斯特晚期作品,尤其是旅游岁月第三集第四首,艾斯特庄园水的嬉戏(Années de pèlerinage,Troisième année – IV. Lesjeux d'eaux à la Villa d'Este)一曲华丽流畅晶莹剔透的高频表现,着实令人流连忘返。此曲在DSM/3上的表现可以看作是Linn对钢琴演绎的终极答案。低音域的腔鸣感所表达的沉稳,到华丽音节的流畅无缝衔接,再到弱细节轻微的触键,DSM/3的回放让我感到无比真实,可谓「莲」声惊叹

图片

■ 布伦德尔演绎李斯特晚期作品

如果要总结DSM/3的声音表现,其「Organik」解码架构的名称就是最好的诠释。它对应英语的「Organic」象征着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有机物。有机物都是自然光滑且充满生机的,和它相对的就是「机械」「刻意」「死板」DSM/3的声音就如有机物一般,每个音符都自然轻盈,且富有充满生命力的鲜活感,这正是真实声音表达的诠释。脱离了器材冰冷,直接的声音信号传达,DSM/3带给你的,是活生生的音乐!如果你问我DSM/3有什么明显的缺点?我觉得并没有(当然可怕的价格可以说算一个),硬要说的话,只是和DS/2相比DSM/3的声音舞台感略微靠前一些,不像DS/2那样在后方很远展开的舞台布局(这也是我迷恋DS/2的一部分原因)。不过整个Klimax系列的舞台感基本上也都是后方展开的方式,DSM/3的略微靠前可以说完全无伤大雅。也许大家也会比较关系和高班的黑胶系统相比能有几分战力?我在自己的系统和徐总那边都和黑胶系统做了一定程度的对比。毕竟Linn声称他们研发DSM/3的目的是做一个数字版本的LP12 Klimax。在我们的对比下,DSM/3和搭配合理的高班LP系统依然存在差距,哪怕是播放Hi-Res音频文件。LP总能在信息量、密度和强烈的真实感上力压DSM/3一筹,我也在群里播放了手机录制自己系统(Technics SL-1200G AirTight PC-1 coda AirTight ATH-2 References)康德拉辛版科萨科夫天方夜谭的最后高潮部分头版LP与DSM/3播放Hi-Res的对比视频。大家基本都还是能听出LP系统的优势。不过我和徐总的观点都是,DSM/3和入门黑胶系统还是有绝对的一战之力的(当然不是铁三角那种入门233)。DSM/3在我这段时间使用下来,是绝对可以战胜印象中LP12 Majik的,当然如果上升到Akurate级别,DSM/3可能依旧有优势,和Klimax正面硬刚的话可能就会比较吃力了,当然我也非常期待能有机会进行这样的对比。最后我们测试了AV版接入电视观看视频资源的效果,其实这才是最惊艳我的部分。恰好徐总刚换了一台豪爆了的大电视,用Apple TV 观看柏林爱乐app上的现场录制,这怎叫一个爽字了得。利用Apple TV HDMI接入DSM/3再ARC视频信号给电视。柏林爱乐app的内容音质极佳,且画面高清到能数毛,当天在徐总那儿看柏林爱乐app看到凌晨3点多,看完了整场Nelson指挥柏林爱乐和赵成珍的精彩演绎(2020年12月19日,李斯特第二钢协、贝五)。在此给大家一个建议,买DSM/3一定要买AV版本

图片

接下来说说Linn的看家秘籍Space Optimisation空间调教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Linn自己的数字算法(DSP)来最大程度修正房间与空间对声学的影响。其实我知道的Linn玩家里很少有用这个系统的,但是这个看似玩具的东西其实效果惊人。为了测试Space Optimisation的效果,我在自家和徐总家都对比了使用与不适用的差距,在声音的结象空间感,以及驻波抑制上效果改善极为明显。同时Space Optimisation还支持你输入自己的扬声器品牌和型号信息,以便于让音源根据喇叭的阻尼特性等调整工作至最搭配的状态。使用Space Optimisation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在PC或者Mac端下载Linn的设置软件Konfig进行简单的设置,Konfig的设置比较简单,只能输入房间的长宽高材质还有喇叭摆放位置和聆听位置等简单信息,输入后就能根据您的房间生成一个配置文件。而如果你的房间相对复杂,比如有凹墙,走道之类的,就需要前往Linn官网登陆Linn Account,在网页的Space Optimisation 设置中制作房间的平面图最后生成配置(需要一定的英语功底)。这个系统能够充分的让Linn的音源在任何奇葩或者恶劣的听音环境下还原出原厂想要表达的「莲声」。这也是前文提到的「The Linn Way」的实力表现。

图片

最后说一下Linn的系统搭配,其实Linn作为音源有着相当良好的器材搭配性。只要系统的揭示力足够都能在很快感受到Linn Signature Sound的魅力。然而我们从Linn的接口以及产品形态上不难看出,Linn并不像dCS那样鼓励各种周边搭配,Linn并没有时钟接口。所以Linn的态度就是给用家呈现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已经完成到极致的产品,你再做任何添油加醋的东西都是没有必要的。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给DSM系列配备一个好的交换机还是有一定必要的,在声音的硬素质表现上有着不小的提升。然而即便你直接插一根网线上去声音也绝对是可圈可点的。(当然这次没有机会测试Optical Ethernet接口,可能有惊喜)然而在此之上再接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可能就不是太有必要,有朋友为Klimax DS/3配备了Hi-Fi交换机的同时,还给交换机上加了价格不菲的时钟。这种行为就不是那么有必要了,就算有提升,也是十分有限的,有时甚至会有反效果,去打乱了Linn原厂本身就很优秀的声音平衡度。线材搭配上,很多Linn的玩家收到机器第一件事就是把送的那根Silver RCA线挂闲鱼了。然而在我测试下来,这根线实际上和Linn的音源搭配尤为合拍。虽然素质表现并不出众,但是整体的乐感和完成度非常之高,甚至对比我手里价格接近两万的RCA线在音乐性表达上也更有优势。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小看这根原厂RCA,这也可以看作是Linn对音源整体完成度理解的一部分至少在没有自己亲耳对比的情况下,原厂线绝对是一个不会错的选择DSM/3对电源线的敏感程度较前几代也要明显高一些,不过仍然建议搭配声音中性的电源线。总的来说,就算是最简单最纯粹的连接方式,DSM/3也足够表达Linn的美学态度,一旦你认可这种审美,那么它将是你听音乐的终极工具!

Linn曾经的Slogan是「The Only Sound」,在他们眼中,他们产品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呈现给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感受,同样是独一无二的。This is the Linn Way!

1972年,他们重新定义了黑胶唱机

2007年,他们发明了网络串流播放器

2021年,他们再次定义了网络串流播放器

THIS IS LINN,you know very little abou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