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缘·诗酒杯”全国第二届诗酒融合文学作品大奖赛入围作品展:王宝鸣

 中华汉语文史馆 2021-09-06
法官岗位岂止在法庭
王宝鸣
2009年春暖花开时节,我只身一人来到了江苏省法官培训学院——我心目中的法律圣殿。
离开了繁忙的基层审判一线,我的工作对象不再是缠诉不休的信访老户,不再是死皮厚脸的执行“老赖”,不再是纷繁的案件纠纷和当事人,不再为寻求定纷止争的调解、公正无暇的裁判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不再和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干警起五更、睡半夜拉网执行,每天凌晨不再习惯性地醒来思谋分管业务条线的审判难题;……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切都变得像“换了人间”。但我仍有些依依不舍、不忍离去,因为我的法官同事们仍在坚守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前沿,虽说离开了谁地球都转,但长期超负荷运行的基层法院,一个萝卜一个坑,我的离开,肩上的工作重担注定要分摊给其他同志,我非常理解一把手院长接到借调电话时难以遏制的激动情绪。尽管如此,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离开,因为我毕竟在院党组领导班子里“盘踞”了十五年。我非常清楚,院里很多年轻同志经过多年打磨,已经十分成熟,完全有能力顶上来,能早点腾出领导位子,更有益于审判事业的长足发展,“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此时的离开,无异于加速了这一更替的进程,也是我作为一名老同志最好的抉择。我很快办理完工作交接手续,向人大、组织部、纪委等有关机关和部门递交了请辞报告。
坐落在南京江宁将军山脚下的江苏省法官培训学院,远离闹市区,依山而建,秀美、静谧,苏州园林式的建筑风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植物花草之中,确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远离浮华与喧嚣的读书之地,几年前我曾经来过这里,参加全省基层法院院长培训班。虽说我从不惧怕工作中的审判难题,但面对着事关全省三级法院的法官培训工作,还是让我感受到另外一种不能承受之重的巨大责任压力。
在这个新的集体里,我感受到大家无微不至的关爱,置身崭新的工作环境中,我在迅速适应和探索法官培训工作的要求和规律,完成法官审判角色的转变。同时我也从看似普通、寻常的培训工作中,切身感受到学院老法官和同事们的优秀品质和工作精神。苏北分院办班之初,法官学院院长李颖法官谢绝了苏北分院给予的办公、住宿等特殊待遇和安排,在简陋的条件下,始终坚持和参训学员、老师、工作人员吃住在一起,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她身兼省法官学院、省法官学院苏北分院、宿迁法官培训学院的院长,却始终坚持亲自主管培训教学工作、坚持为参训学员授课;教务处专职教师陈倩是省法院民二庭的优秀法官,轮岗到法官学院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法官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课程设置、师资选聘等教务工作中,爱岗敬业,任劳任怨,默默做着大量事务性、琐碎的幕后工作。针对法官审判压力大和当事人工作难的实际,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心理学,并取得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学院的人手少,总务处王立强处长就亲自抱起方向盘,驱车三百多公里往返苏北分院接送老师;从中级法院遴选上来的优秀法官、专职教师尚召生法官像批改学生家庭作业一样,对二百多名预备法官制作的刑事判决书,一一用红笔作了精心批注;兼职教师李亚林庭长三伏天患了重感冒,为了给坐在巡回培训授课点的两级法院法官上课,他发着高烧,摇晃着走上了讲台;面对法官员额制的改革,为了全省法官的培训工作,李颖院长、谭筱清院长、陈倩法官都主动放弃了首次法官入额的报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他们就是法官学院的“脊梁”。
正是这样一批朴实无华优秀法官自觉奉献、恪尽职守的法官风骨和情怀,营造起了江苏法官培训学院求实、务实、扎实的校风和浓厚的工作氛围,置身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我也暗下决心,以他们为榜样,继续保持和发扬“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预备法官培训是入职法官前的资格培训,分集中培训、实习办案和总结提高三个阶段,参训学员多、培训时间长,是法官学院培训的重点,从第五期开始到第二十一期,我几乎参与了每一期班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和其他专职教师一起,跟班吃住、共同管理。我深喑目前中国社会的法治现状、司法工作面临的艰难、作为一名法官的职业内涵以及所承载的责任。达维德在《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一书中写道:“法是崇敬的对象,法院是正义的殿堂,驻守着受尊敬的法官。”要真正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官,不仅需要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和任职资格、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的勇气,而且要铸就高尚的人格品行和职业操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年司法的地位不断提高,而司法的压力和环境却日趋严峻,凸显了司法工作者素质的极端重要性,只有从难从严从审判实际出发,牢固确立法官的法治信念、信仰、追求,锻造法官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才能经受住外部世界纷繁复杂的侵蚀与诱惑、磨砺与考验,固守公正、廉洁之气节。预备法官学员年轻、基础好、学历层次高、个性强、有活力,才华横溢,都是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司法考试、公务员招录的优秀学子,是未来法官的预备队,用怎样的管理理念要求、用怎样的言行引导,用怎样的模式训练,用怎样的方法管理决定了培养出的是怎样素质的人,也是当下对我们这些老法官的考问和挑战。对他们严格要求,严肃纪律是培训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锻造一名合格法官的开始。
“法者,治之端也。”法律人讲究“规则之治”,培训管理就从点滴入手,从小事抓起,用严格的培训纪律建立起约束机制,严肃课堂上不准玩手机、接打电话,对上课时违反纪律规定的学员毫不留情地收缴手机;晚间10点半钟不能如期返回学院的学员必须向班主任说明情况;对超越请假时间限定的学员,中途即退回所在法院,推迟参加后一期培训;一名学员在结业考试中拿出手机,被坚决取消考试成绩;用数字量化对学员读书、调研等要求,用清华大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精神鼓舞大家养成强身健体的生活习惯,健康工作,祛除吸烟、熬夜等不良嗜好和生活习惯;对把自助餐吃剩食物倒进垃圾桶的学员和违反规定在禁烟场所抽烟的学员毫不留情,严厉批评……预备法官培训课程的密度大、休息时间少,很多学员不理解,抱怨管得太严,学得太累,节奏太快,时间太紧,我要大家用“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的理念去对待,不作任何放松和退让。“慈不掌兵”。
有时我也在问自己这样做有必要吗,你只是基层法院借调的法官,能凑合就凑合,不那么认真,意见不就会少些了吗?转念一想,始终如一的以执着、坚定的信念、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案件、对待当事人,体现的是一个法官的事业忠诚,对待法官培训工作亦如此。要让每一个预备法官学员都能成为像邹碧华一样的法官,在司法改革的大潮中担当起审判重任,自己首先就不能放弃所肩负的责任,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要像邹碧华一样,甘当“燃灯者”,做好引路人,激励和感召预备法官学员不断发奋努力,严谨笃学,薪火传承。在苏北分院连轴转的两期预备法官集中阶段培训和一期提高阶段培训整整八十天时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一以贯之地跟班坚持到最后结束,望着一个个朝气蓬勃的背影走出学院,奔赴各自审判岗位,我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
几乎每期班我都会告诉学员培训管理的严格、严肃、严明和严厉,学员们对此感同身受:“学院不仅在教室门口设置了听课打卡设备,还有一位'铁面神捕’,课前的王处长,老鹰般锐利的眼神扫过每个座位,大家都生怕晚到一分钟;课上的王处长,出现便是对看手机同学的立即行刑;课后的王处长,对学员到校的行程了如指掌,凡迟到者都要一一汇报……””但是,他们很快理解和适应了这种不近人情的严管。“刚开始,不让碰手机确实让患上'网络依赖症’的我们坐立难安,但是几天下来,发现没有手机打岔,听课学习的效率提高了不少,也更加理解了学院的良苦用心。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培训总结里学员却这样写道:
“感怀于王宝鸣老师的严谨认真。王老师陪伴了我们整个培训期,开始大家都会对这样一位看起来冥顽不灵的长者产生误解,认为你何必如此纠结,这老头真是麻烦的很,不就个培训嘛,何必把我们当成个高中生一样的管呢?后几天的舆论转变是骤然的,大家开始感怀这样一位认真的老头,感叹于每日清晨准时准点的天气预报,感叹于每日穿梭在路上踽踽独行,感叹于拿着相机给同学、老师的拍照服务,感叹之余便是敬重了。我想,一位这样的法官——尽管我并不了解他——至少是令人尊重的,令当事人肃然起敬的也许不是他多么专业的法律素养,不是他驾驭庭审的英姿威严,而是这样一份执着,一份认真。为法官必先为人,做一个严谨、负责任的人。还剩几天就结束了,也许我们难以记住任何一位授课老师,但我们都会记住这样的一个好班主任。(南通崇川法院王杨)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几点特别深的感触,一个精神,一种方法,还有一点感动。一个精神是邹碧华法官燃灯者的精神,邹碧华法官的事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绝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这样的邹碧华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并且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精神不仅仅在于构建司法改革的宏伟蓝图,不仅仅在于编撰恢宏的法律知识体系,不仅仅在于处理好每一起法律纠纷,也许有时还是每天凌晨的天气预报提醒,每天严格的课前纪律提醒,每天就餐情况的巡查,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每天围绕着学员的每一项事务等等,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王宝鸣老师,也许他不像邹碧华法官那样出名,但是王老师却身体力行着每一个准则,他就是我们年轻的预备法官的榜样,在我心中树立了一名优秀法官的高大形象,让我深深折服。”(泰州兴化法院刘禹)
“王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工作兢兢业业、凡事亲力亲为,吃饭永远在最后。有他那样的老师,无论他怎么要求我们,我们都没有怨言,因为首先他自己都已经率先做到了比他要求我们的更高的标准。如果能在工作中发扬他的精神,那么我想,我们再也不会为了一点点小困难而抱怨,再也不会像一点点小挫折而低头。以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了问题,我会回头想想这些天看到的王老师做过的点点滴滴,那时,自己应该只会低头做事,不会再心生怨言。”(徐州中院陈瑶)
“匆匆的时光,始终不曾停下她的脚步,凌晨将至,又要开始新的一天,培训的日子又少了一天,此时,方明白王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苦心。时不我待往往是生活的常态,我拿什么留住你,美好的培训时光?我拿什么献给你,神圣的法官学院?我知道,溜走的只是时光,留下的是我们的奋斗和虔诚,是一群年轻人对梦想的付出和实践。进入茅山(注:第十八期预备法官培训班在镇江茅山省检察官学院举办),我们以法官的准则要求自己,离开茅山,我们以法官的行为实践职业的神圣。我们将会永远怀念这段充实的日子,它是我们法官生涯的原动力,给我们毕生的启蒙和指引。”(宿迁泗阳法院朱秀芹)
当第二十期预备法官提高班结束时,我在班级的QQ群里留下给学员们的临别寄语:
临别之际我一直在想该说点什么。其实和你们朝夕相处的这段日子,我已经够唠叨的了,难听的话、难看的脸让大家感受到了培训的压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们肩负着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的工作职责,筑牢自己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你们真的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一名预备法官,今天不珍惜,明日空慨叹。
未来的岁月,有你们渴望的机遇、有你们期盼的梦想,而更多的则是一次次面对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对法治的执着追求还需要脚踏实地、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怎样的艰辛都毫不动摇,勇往直前。法官员额制,注定了未来入额的法官是优中之优,能够成为员额法官非常不易,回去后你们也许仍旧会继续从事法官助理或书记员等审判辅助工作,但不要抱怨,不要放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一天迟早会到来。是金子总能发光的。
时光如梭。作为你们的同事,今年我将脱下身上的法官制服,尽管法院工作依然十分繁忙、压力依然十分巨大、收入依然十分有限,因为有了你们的坚守、你们的奋斗、你们义无反顾的担当,我对未来人民法院审判事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不忘初心,共同为更加美好的法治明天镌刻新的华章。
2017年的春天即将到来之际,我带着依依惜别的心情,结束了在法官学院八年的借调工作,背起行囊,踏上了返程的大巴车。
这是一段倾注了心血与汗水、令我难以忘怀、无怨无悔的工作经历。
作者简介:
王宝鸣,男,1957年生,原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法院副院长,2009年借调江苏省法官学院工作,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