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石治外

 直尾昂述 2021-09-06

针石治外:

中医针推外治版

秦亮甫教授是

上海市老中医

擅用,针灸

或者,针药结合

通过,经络辨证

以及,脏腑辨证

综合,治疗疾病

经络理论

临床上广泛用于:

辨证和取穴用药

是针灸和其他各科理论基础

不论内外妇儿各科

都可用以指导实践

而非针灸所专用

经络学说包含:

哲理、物质、

现象、实践

等内容

如同脏腑学说  

历代名医如

扁鹊、张仲景、

华佗、李时珍等

非常熟谙

经络学说

明代喻嘉言:

不明脏腑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

历代医书

经络学说

贯穿辨证论治

指导临床实践

例如张仲景

《伤寒论》

六经分证论治

老年便秘案

马××,男,75岁

主诉:便秘数月

长期服用:

水果、甜杏仁、蜂蜜

大便仍觉困难

有慢性支气管炎史

舌苔薄白,

舌边齿痕,

舌质正常,

寸脉浮弦滑,

关尺软滑

诊断:老年便秘

辨证:

肺气失于肃降

肺阴失于润肠

治则:

清肺养阴

肺气得以肃降

阴液可以润肠

针刺取穴:

尺泽(双)、

鱼际(双)

此2穴均用泻法

每天针刺1次

连续2次后

大便已通;

3次大便正常

仍嘱服:杏仁、蜂蜜

按:

便秘多由:

大肠积热、

或气滞、或寒凝、

或阴阳气血亏虚

使大肠的

传导功能

失常所致

《素问·灵兰秘典论》: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也

从脏腑病机

的角度来说

便秘之病机

主要是在于:

肺、脾、肾

秦师在治疗之时,运用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原理

泻肺经的,尺泽穴、鱼际穴

肺气壅塞

当泻其子

肺属金

金之子为水

尺泽,是肺经的,合水穴

鱼际,是肺经的,荥火穴

清肺经的内热

使肺气得肃降

使阴液得润肠

以实现,通腑

术后呃逆案

马××,男,65岁

主诉:呃逆10天

心脏手术

引起血胸

再次,手术止血

发生,呃逆不止

不能入睡

不能进食

镇静药无效

靠补液维持

已有10天

他医针刺内关、足三里

加耳针:膈、神门,呃逆未止

呃逆时头胀痛,口苦

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诊断:心脏术后呃逆

辨证: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针刺取穴:

行间(双)、

太冲(双)、

足三里(双)、

内关(双)

均用泻法

用电针留针

有20分钟

呃逆突然停止

30分钟后起针

而呃逆,停止6小时

至夜间,呃逆再现

但程度,较前减轻

已能够,稍进流质

以后每天

针上一次

治法按原

共针4次而愈

按:呃逆

俗称打嗝,古称“哕”

胃气上逆,失于和降

《灵枢·口问篇》:

谷入于胃

胃气上注

而入于肺

有故寒气

与新谷气

俱还入胃,

新故相乱,

真邪相攻,

气并相逆,

复出于胃,

故为哕

秦师治疗,根据症状

认为此病属肝气犯胃

肝气偏盛,见脉弦;

肝气上逆,见头痛、呕吐;

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

肝气犯胃,肝之经脉,夹胃

平肝和胃,降逆止呃

针取

足厥阴肝经

荥火穴行间

及肝经原穴太冲

该2穴

以挫肝气

横逆之势

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

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月经不调案

许××,女,30岁

主诉:产后失于调理

每次月经

延期10天

量少色淡

小腹隐痛

舌淡

脉细软

诊断:月经不调

辨证:肝血肾精不足,冲任脉失和

治则:调补肝肾,调和冲任

针刺取穴:

内关(双)、公孙(双)、

列缺(双)、关元

内关、公孙、列缺用补法,关元温针灸

每次在

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

隔天作针灸1次,至月经来潮停止

按:

月经不调

中医妇科

冲任失调

冲任二脉属奇经八脉

统帅阴血

与月经有着

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冲脉

与肾经较为密切

从经络循行上来看:

冲任二脉

在胸腹部合并

肾经

与肝相连

贯穿于肝

肝主藏血

冲任失调

可以影响

肝的藏血功能

肝气横逆

影响冲脉

统帅阴血

经量少而淡

与产后肝血不足有关

肝血不足

影响肾的

精气不足

加上任脉

起于胞中

为阴脉之海

由于肝、肾、冲

精气不足

影响任脉

统帅阴脉

致月经不调

调整冲任

是在调整

肝肾二脏

若要调补

肝肾阴血

必须调整

冲任二脉

月经的正常运行

月经量才能充足

内关,通阴维脉

公孙,通冲脉

列缺,通任脉

再加关元,为元气所藏

为十二经,之根本

任脉、足三阴、阳明之会

温针灸关元,以益肾气

孙思邈:

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

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

知药知针,固是良医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

在治疗方法上

除药物治疗外

用针灸

和饮食

的调摄

针药并用

内外结合

深得推崇

临诊治病

针药并用

针、灸、药

医者缺一不可

毒药治其内

针石治其外

针灸与中药,虽然有

外治与内服,之区别

针药同源,其理相通

皆为调和,阴阳气血

扶正祛邪,治愈疾病

临床常用中药

调理脏腑功能

以治病之根本

针灸循经取穴

以治疾病之标

三叉神经痛案

周××,男,41岁

主诉:

右颜面部

疼痛半年

寒风吹后

即会抽痛

每次发作持续

数秒至1分钟

某市级医院诊断为:

“右三叉神经痛”

曾服过卡马西平等药物

疼痛能止,但不能根除

疼痛以眼眶和鼻翼部为主

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三叉神经痛

证属:

风阳上扰

挟瘀交阻

治以:平肝通络

(1)针灸取穴:

风池、阳白、

攒竹、眶下针、

听宫、下关、

巨髎、迎香、

合谷、太冲

除合谷、太冲,取双侧外

其余,均取右侧

温针灸:

阳白、攒竹、

眶下针、听宫、

下关、巨髎、

迎香

留针30分钟

每周针灸2次

(2)内服方:

羚羊角粉0.6g(吞服)

石决明30g(先煎)

天麻15g,川芎9g,

白芍9g,藁本9g,

蔓荆子9g,辛夷9g,

僵蚕9g,全蝎6g,

防己9g,延胡索15g,

柴胡9g,

生石膏15g(先煎)

按上方每周针灸2次

内服方随症加减

连续治疗2个月

右颜面部疼痛

眼眶和鼻翼部

疼痛消失

吹寒风后

不感觉痛

3月后

门诊随访

症情稳定

按:

三叉神经痛

是临床上

的常见病

和难治病

之一

中医又称

“面痛”、

“面风痛”、

“面颊痛”

秦师通过

长期的临床实践

结合三叉神经痛

发病的不同分支

并根据苔脉

发病的诱因

加以中医辨证

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治法

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

根据不同分支

循经取穴:

第1支,

取板机点、阳白、

悬颅、悬厘、

上关、颧髎;

第2支,

取髎颧、

下关、

板机点(近鼻通处):

第3支,

取迎香、听宫、

地仓、颊车、

禾髎、夹承浆、

板机点(近口禾髎处)

以上

穴位均以

温灸为主

以板机点

或触发点

温灸二壮

针刺

不仅能

疏经气

通经络

同时能够

提高痛阈

镇静止痛

艾灸可助

经气运行

温经止痛

秦师用温针法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同时

配合祛风通络的中药

方中:

羚羊角粉、

石决明、

天麻、柴胡

疏风清热潜阳;

川芎、白芍、

藁本、蔓荆子、

防己、辛夷、

生石膏

祛风清热通络;

延胡索,通络止痛;

全蝎、僵蚕为虫类药

以搜风,化瘀,通络

针药并用:

疏风潜阳

舒经通络

清热止痛

见效神速

慢性胃炎案

丁××,女,56岁

主诉:胃病反复发作5年

半夜胃中难过,觉热感

已有1年多,长期便秘

胃镜检查示:

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

轻中度肠化,糜烂

十二指肠球部炎症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幽门螺杆菌(+)

苔腻,脉细炊

诊断:

1.十二指肠球部炎症

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证属:胃失和降

治拟:和胃通腑

(1)针灸取穴:

中脘、梁门、足三里、上巨虚

温针灸中脘、梁门

每穴2壮

留针20分钟

然后在上腹部

拔罐10分钟

(2)内服方:

煅瓦楞30g,川楝子30g,

延胡索9g,海螺蛸15g,

浙贝母9g,白芨6g,

生军9g(后下),火麻仁30g,

焦谷麦芽(各)9g,焦鸡金9g,

焦山楂9g,木香6g,高良姜3g,

砂仁3g(后下),姜半夏9g,

陈皮6g

14帖

针药并治1月后

做呼气试验示阴性

胃痛胃胀基本消失

继续针药

同治2月后

症状基本消失

并无其它不适

按:

慢性胃炎

为临床上

的常见病

和多发病

中医属“胃病”、“嗳气”等范畴

秦师认为胃病多与

情志失和,饮食不节,

精神紧张和疲劳有关

本病的关键是,虚实夹杂

脾胃虚损,为本

气滞湿热蕴阻,为标

在治疗上

健脾助运

理气和胃

为主

针刺取穴局部配远道

中脘属任脉

胃之募穴

八会穴之腑会

和胃、宽中、消食

梁门

属胃经穴

健脾消胀

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

益胃补脾、调补气血

能够调整,胃肠功能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调节胃酸和

胃蛋白酶的

分泌

使胃黏膜

得以修复

上巨虚属胃经

为大肠下合穴

调节肠胃、利气

能够清胃中之热

上巨虚与足三里同用

促使

胃肠蠕动

健脾和胃

清热通腑

温针灸

能够增加,得气感

改善局部,血循环

温经通络

健脾和胃

秦师认为方中:

生军、火麻仁、川连

用以通腑

排除体内蓄积日久的毒素

起到杀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炙海螵蛸、浙贝母:

乌贝散组方

专治溃疡

海螵蛸:生肌止血,收敛

贝母:化痰散结生肌

二者合用

止酸生肌

瓦楞子、延胡索、川楝子:

散结软坚、化痰止酸

秦师认为:

瓦楞子可以防止肠化

结合川楝子、延胡索

可以加强,制酸止痛

木香、川连:

香连丸组方

清化湿热

行气止痛

鸡内金、

焦谷麦芽、

焦山楂和

焦神曲:

有助胃的消化吸收

促进消化酶的分泌

加强胃蠕动

增加食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