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客TalkX白宇 | 在这烟火人间贴地飞行

 戏客Seeker 2021-09-06

▼

戏客Talk x 白宇


"

白宇是个务实主义者,无论根植于脑海的、中戏老师那句“要演戏先做人”的教诲,抑或直率的真性情,都预示了他的表演轨迹会贴地飞行。不做偶像,包袱之类的禁锢被他甩在身后。白宇周身散发着一股“野生”质感,这来源于他喜爱的烟火人间,也为他的表演注入活力。

"

年轻演员旺盛的表达欲,需要借助一部部影视剧释放。演员白宇带着新作《乔家的儿女》再次闯入大众视野,这是他今年的第四次荧屏亮相。在“乔一成”之前,他是《山海情》里的丁世俊、《假日暖洋洋》里的侯昊、《1921》里的蔡和森。
作品数量井喷开启了白宇的霸屏时刻。令人惊叹,与高产对应的,是白宇始终在线的演技。一张张处于不同时空、生动各异的面孔,都离不开他的精雕细琢。
 
实际上,此前白宇的演员生涯经历了两次高光时刻,其中一个便是去年播出的、叫好叫座的《沉默的真相》。出圈之作,在他的人生坐标上定格成意义特殊的“纪念品”。但他不留恋耀眼光环,眼光向前看。

“多面”乔一成
高口碑剧集《乔家的儿女》描摹出中国式家庭的缩影——母亲因故离世、父亲置若罔闻,原生家庭中双亲集体“缺席”,剥夺了主人公乔一成为自己而活的成长环境,被迫扛起“长兄为父”的重担。所幸,孩子没有因叛逆误入歧途,而是被生活磨砺出早熟的模样。


乔一成身上的责任感,是角色最闪闪发光的品质,也是扮演者白宇所钦佩的。他说,乔一成的苦让他很心疼,但是在背负责任感照顾弟弟妹妹和追寻自己的人生之间,乔一成毅然选择了前者,这点很厉害。


若从成长经历来看,乔一成跟白宇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性格也大相径庭。演员要如何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完完全全成为“他”,白宇有自己的方法。
 
以理性的旁观者视角看待剧中人遭遇的一切、分析所有的情绪感受,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起伏命运并由此打破因演员和角色错位产生的表演屏障。
 


所以,乔一成言行举止背后的逻辑思维,白宇都能理解。“乔一成刚开始对自己的家人都是咆哮式教育。因为他是个孩子的时候,没有人教他,是被所有的事件推动着迅速成长的。”


成长,是贯穿乔一成的主轴。在不同年龄阶段、阅历累积丰富,他的一些棱角被磨平、但善良的底色不变。
 
演好乔一成的最大难点,在于人物的多面。不止有年龄驱动蜕变的原因,围绕他展开的亲情线、爱情线、友情线,也明示了其在人际交往时会随不同对象发散出迥异的色温。


在成年后的乔一成的处世哲学里,对待失责的父亲,他勇于表达态度;对待调皮懂事的弟弟妹妹,他软硬兼施;对待要强的妻子,他包容隐忍;对待挚友,他坦诚相见;对待陌生人,他敏感且小心翼翼。
 


白宇将“生活流”的演技嵌入这部温情的家庭剧。诸多情节中,他对角色拿捏的精准度显而易见,用一幕幕细节为剧中人填充血肉、赋予灵魂。
 
乔一成气急败坏呵斥四美早恋,白宇表演时怒目圆睁、脸上肌肉紧绷,辅以大开大合的肢体动作和如机关枪扫射的台词,人物暴跳如雷的状态立刻闯入眼帘。


饭桌上,面对父亲对妹妹的苛责,乔一成忍无可忍、终于发难。这场情绪张力强烈的戏,白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渲染紧张氛围。
 
由眼神飘忽、细数父亲的不作为,到瞪着父亲、并发出连环炮似的控诉,逐渐提高的语调、从坐着到站立的肢体转变,以及面部表情的外露,均是乔一成对父亲日积月累的怨念瞬间爆发的本能反应。


白宇抓住角色情感阈值的戏份,还体现在爱情上。乔一成给居岸做家教,萌发了初恋的种子。居岸去校园书报亭找乔一成,看到其他男孩对心仪女孩的搭讪,乔一成打翻醋坛子、无心工作,焦急的眼神、慌张的双手,心不在焉的小心思溢出屏幕。
 
乔一成跟叶小朗的恋爱,甜蜜与闹心交织。当女方“求婚”,男方坦言家庭情况时由顾虑到释然的情绪变化;新婚燕尔,乔一成满怀期待一口吃下妻子做的味道奇怪的臭鳜鱼的微妙表情;以及偶然得知妻子换工作,两人各执一词的争吵……白宇都呈现出值得称道的演技。


而当亲情线与爱情线产生交集,更会火花四溅,也构建了一副映射乔一成情感色盘的镜像。对白宇而言,刻画角色游走于情感天平的复杂内心,是个大考验。
 
父亲被人上门讨债,乔一成把弟弟妹妹接到自己的小家来住,四美和叶小朗发生摩擦,白宇基于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立场,通过收放自如的微表情演出了夹在妹妹和妻子中间左右为难的窘迫。


《乔家的儿女》虽然讲的是鸡毛蒜皮的日常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白宇演的乔一成尽管在各种撕扯中活得“很难”,但剧里暖心治愈的基调和血浓于水的家庭凝聚力却给他带来了幸福的感受。


“乔一成当然是幸福的,因为有兄弟姐妹可以做彼此的支撑依靠。我觉得别说是乔一成处在那样的一个氛围里,就连我拍完这部戏,都更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戏里的表演已画下句点,如今回看这段旅程,白宇心头五味杂陈。让他满意和感恩的,是剧中对手演员共同营造的温馨拍摄氛围,便于很快入戏。遗憾之处,则是“我还在不断寻找演员本身和角色之间的理性与感性的微妙的一种东西”。

 
听上去有点“形而上”,但具象化的意涵或许是——并存于演员脑中的两种相悖的思维方式,在塑造角色时该如何平衡或取舍。换言之,白宇仍在探索属于且适合自己的表演配方。

令人信服的演技

作为90后男演员,白宇交出的成绩单可谓精彩。辗转于各类题材影视作品,或饰演骁勇善战的将士,或饰演对爱情矢志不渝的暖男,或饰演严谨机敏的特调处处长,或饰演伸张正义却被打压的检察官,或饰演阳光贴心的度假村男孩,或饰演潜身谍海的古代英雄……拼凑出多姿多彩的演员版图。


伴随这些角色碎片浮出水面的,是白宇的极强可塑性。仔细观察会发现,他诠释的角色,鲜少有完美无瑕的悬浮感,大都散发小人物的“俗气”,甚至不乏小瑕疵。

换句话说,角色具有普世意义与社交价值,承载着社会化思考的功效。这类与大众同频共振的接地气角色,表演难度反而更大。但演好了,无疑能助推演员表演事业上扬。
 
不得不承认,白宇的表演会让人产生信服感。除了与角色的契合度,发挥更关键作用的,是他主动清空心态和把自己逼入“绝境”的决绝。将自己变成一个干净的容器去装形形色色的人物,能剔除程式化的杂质。而只有当身体与心境都与角色严丝合缝时,才能激发沉浸式表演。
 
为了演好极度压抑的江阳,白宇减少社交与睡眠,营造孤独感和压迫感。为了演好穿越炮灰的蔡晴川,他来来回回在硝烟四起的战壕翻滚。为了演好航天员马飞,他倒挂威亚模拟失重状态,时常眼珠充血。


白宇对角色的驾驭能力,在一次次跟自己过招的过程中,提高了广度与深度。跟角色合体走完一遭后,总能雁过留痕地对他产生些许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是角色在白宇人生中留下的印记。
 
细数这些“老朋友”,白宇感慨良多。“最心疼的肯定是江阳,多么好的一个人,是吧?最羡慕的是马飞,他能上太空,什么时候我也能上太空飞一下。最接近自己的,我觉得《长大》里的谢南翔就跟我很像,还有《少帅》里的冯庸年轻时期,有一部分也跟我在性格方面很像。反差最大的,那可能就是乔一成了。”

 
白宇扎根生活的烟火气,为他的演员身份增添了神秘感,也在某种程度消弭了与差异性角色间的鸿沟。而跳跃性思维引发的丰富想象力,又加持了演员的洞察力和敏感度。诸多天生优势,帮白宇跳出了一些人在表演时容易陷入的不断重复自我的怪圈。
 
有人用“剧抛脸”形容白宇,当我们将这个称赞抛给白宇,试图寻觅一些能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时,他选择大门紧闭、保持神秘,笑着说道“可能是我的长相比较占优势,可能是我的外形比较多变,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把我生成了有这样一个外表的人。”

 
白宇拒绝炫技,不去探讨有关演技的学术问题,反以调侃的方式放弃了这个可以证明自己专业度的机会。不过,这恰巧体现了他想把自己隐藏在角色身后的低调。
 
换个角度而言,或许可理解为——白宇那张充满故事感的脸,能与各类折射幽微人性的角色相匹配。经过镜头雕琢,开辟出某种平凡却奇妙的审美取向,助他拓宽了出将入相的维度。
 
所以,转型对白宇是个伪命题,因为他从未给自己定过型。

人要先为自己活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白宇喜欢的一部电影,片中男主角在被人生巨浪拍打后仍旧波澜不惊地生活。隐忍克制的表演方法在白宇看来,很高级。

这为他提供了一个更深入思考的契机,去审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在角色与自身间理性与感性的权衡。白宇认为,演员是很感性的人,应倾情投入角色,但也需要保持理性的思维去做案头功课。
 
于是,每每塑造角色,白宇都在理性与感性间横跳。“我有个习惯是在第二天拍戏的前一天晚上,一定会去做功课,把自己放到一个感性最大化的模式去做准备,然后再用自己理性的东西把这种感性的东西调动出来。”


表演的初心,白宇一直未变。他将压力变成前进动力,不断突破表演边界。活在当下是白宇的人生信条,做好眼前工作、塑造好每个角色才最实际,至于是不是演技派、要不要立个拿奖的目标,都不在考虑范围内。演员有了积淀,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曾经,他备受关注,却一心要扎进泥土。反其道行之的白宇,反而走上了高效的表演道路。并非依靠天降资源的加持,白宇被更多人看见和认可,全凭他的清醒。


浸泡在生活大染缸里,白宇打开全身触角去感知外界,近乎贪婪地从周围的人事物汲取创作灵感,储存在自己的“素材库”。体内积蓄的强大能量,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通过角色迸发。好好生活,也是白宇从表演中抽离后的最佳充电方式。
 


乔一成有句台词,白宇很喜欢,“我这次想为自己活,再为别人活”。某种意义上,乔一成与江阳在白宇身上实现了殊途同归——他们让白宇明白了“自私”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觉得人一定要先为自己活,因为为自己活了之后,才能知道该怎么去为别人活。”

 
确实,经过岁月洗礼,我们会基于更深刻的自知,逐渐显现更为清晰的轮廓。旁人的眼光与声音不再重要,聆听并遵循内心的声音,是白宇的领悟。
 
对认定的事能坚持去做的人,灵魂是自由的。正如白宇,既不惧世俗眼光、取悦自我,也为了进步、自我鞭策。这是“做自己”的一种境界。
 


“我觉得要是灵魂有颜色的话,一定是白色或者透明色。因为每个人成长的时候,灵魂的颜色是随着经历的每件事情和自我认知不断地变化,自己给自己的灵魂在补色。”

 
白宇给出的浪漫阐释,得以窥见他那颗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的大心。生活里做“透明人”,表演中精益求精,白宇已然建立起一套运转良好的内循环模式,穿行于喧嚣与寂静,在镜头内外怡然自得,奏响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

文 | 申敏

*点击图片可回顾相关功能文章最新消息*

现已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企鹅媒体 | 百度百家 | 新浪看点 
凤凰新闻 | 搜狐新闻 | 网易新闻 | 一点资讯
快传号 | 东方号 | 知乎 | 豆瓣 | 大鱼号 | QQ看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