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的三个不传之秘

 中医药方便 2021-09-07

打开所有的针灸教科书均未见到有对针灸方向角度、深浅、赤际做专门论述的,几乎所有的教科书讲到针刺方法的时候,无一不是直刺和平刺两种方法。果真应该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在这里绝对没有挑战权威的意思,只希望用事实改变一个有待改变的观念,因为我们现在的针刺方法有许多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思想。纵观《灵枢》、《素问》,数处提到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从这句话我们延伸个案例,比如我们针足三里的时候,采用直刺的方法,有哪个医生注意到了针尖的方向?下针后有可能针尖偏上,也有可能针尖偏左或者偏右,当针尖偏左或右的时候其实已经偏离了经络,这样已经脱离了古人的思想,怎么还能奢望有好的效果呢?每看到或者听到人们抱怨针灸效果太慢我心中总是感到不平,这不全是针灸医师的错,也不是我们在学校学的不好,关键是我们的教科书错了,因为针灸教科书上就是这样教的啊!看看你周围的针灸专业毕业的医师,有几个能用针灸很好治病的啊!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纠结,发表了就有可能遭到非议,因为他触犯了我们几十年的中医教育,触犯了权威。但是我们还是要正视错误,我们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毁了针灸、毁了下一代!个人得失与真理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是非自有公论,随他去吧。

   1、论针刺方向和角度

对于针灸的针刺方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论各不一样。针灸教材除了直刺和平刺别无二法,参考《灵枢》、《素问》所述,结合临床验证其实并非如此。针灸讲究的是经络,我们随便取一个穴位阳陵泉做例子,当针刺入这个穴位的时候进针的点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采取直刺的方法针尖就有可能偏离了经络,即使没有偏离左右效果也不突出,让我们来打一个比方:经络是一条无形的通路,这个大家都明白。暂且把这个通路看做是普通的公路,当我们准备开车从A点到B点的时候是否应该顺着公路直走?绝对不应该有人会从公路横穿过去,如果这样永远也不会到达目的地。同样的道理我们针灸的时候采取直刺的方法和横穿公路有什么区别呢?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只有当针顺着经络刺入的时候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而且只有当针尖对着病的方向刺入的时候效果更好。比如我们针右侧的阳陵泉,针尖向上治疗阳陵泉以上胆经循行线的疾病立竿见影,针尖向下的时候治疗阳陵泉以下胆经循行线的疾病特效,阳陵泉针尖向下治疗踝扭伤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扎患侧)。经验认为不论针尖对着上下都不可以脱离经络,进针角度以35---45度最佳。骨面无肉处针刺可以平刺,不在这个角度范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信者可以一试。

    2 、论针刺深浅

    中药的不传之秘在计量,而针灸的不传之秘即在深浅。从而说明深浅对针灸的重要性,根据古人思想及临床经验我们总结了3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便于记忆。

1 、《内经》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我们给予进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脉守脉、在肉守肉”等。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我们现在很少有人重视。比如我们临床治疗皮肤病和外感病,病在皮毛,深刺有何意义?再比如其病在骨,浅刺怎能直达病所?所以根据疾病深浅不同针刺的深浅亦不同,故分别采用浅刺、深刺治疗,效果差异极大。

2、《内经》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无反其道。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    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阴。秋冬为阴。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一阴者。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得其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此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

    “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古人对这点也早有论述,只是我们没有重视罢了。如《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上面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根据季节气候不同针刺深浅亦不同,春夏阳气在外邪气在表故针不宜深,深则引邪入内。秋冬阳气内收邪气入内故浅刺难收奇功。病在表在阳我们就要浅刺,病在表在阳的时候深刺不仅无助于表邪的发散甚至有引邪入内之虞。病在内我们就要深刺,病在内浅刺不能引邪外出。古人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发人深思。

3、经书言“刺远宜深,刺进宜浅”本言的意思是针和病相距较远宜深刺,针和病相距较近宜浅刺。比如足三里针刺可以治疗关节炎,因为足三里和膝关节较近所以针刺就要浅,如果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就要深刺了,因为胃离足三里较远的缘故。

3、论赤白肉际

临床所见针灸医师取太白、公孙、束骨、京骨、后溪、腕骨等手脚内外侧穴位很少有正确者,取穴不准何谈疗效?究其原因对赤白肉际不明也。错不在古人,在后人不解古人之意也。

对于赤白肉际最早出现在《针灸甲乙经》:“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用于对穴位的描述,书中位置没有详说。现代解释:赤白肉际指四肢的内、外侧赤肉与白肉交界处,其中在上肢部屈侧(手掌侧)为阴面,皮色较白,所以叫“白肉际”;伸侧(手背侧)为阳面,皮色较深,所以叫“赤肉际”。在下脚部,脚掌为阴面,即“白肉际”;足背为阳面,即“赤肉际”。

纵观古人没有详细描述,今人以颜色论多有不妥。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多与以上解释无异。再反观古人治疗多有效如覆鼓之说,而我们使用传统方法针刺很难达到那样的效果,是古人在夸大疗效吗?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我们把穴位的位置都搞错了。对于这个问题我做了数年的研究,终于在09年看人类起源一章时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大家不可以小看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他在临床上直接决定了针刺的疗效。尤其是靳氏截针经常用到,并且对于手足内外侧各个穴位的准确定位有了一个明确的定论。

我们先来分析什么是赤白肉际,赤白肉际是怎么形成的?1、赤,红色也;白,白色也。赤白在这里是说手足掌部和手足背部颜色的对比。赤白肉际是指颜色交界的地方。对于这个大家的说法没有区别。然而当我们伸出手脚观察的时候根本找不到明显的赤白肉际。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在书上明明写着的怎么会看不清楚呢?其实仔细想想一点也不奇怪,让我们顺着时空回到古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日出而作,手里拿着原始的工具不停的劳动,风吹日晒,因为手里一直握着工具,脚踩大地(赤脚或者穿着草鞋),从而使手握着工具的部分和脚踩着地的部分变成了白色,而手背和脚背一直裸露在外面的部分就变的颜色较深,所以当他们伸出手脚的时候便有了明显的赤白分界。而我们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机械化代替人力劳动,已经远离了古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不可能产生明显的赤白肉际的分界。当你针灸的时候再去寻找这个所谓的赤白肉际处怎么可能准确呢?

如果照这个理论那是否就是说我们抓握东西的部分和脚踩着地的部分都算作白的部分呢?没有接触物体和地的部分算作赤的部分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让我们继续回归古时看看古人的手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

古人绝对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富足生活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因为很少活动导致脂肪堆积,而古人不停的劳动,加之物质极度匮乏,不会有我们这么高的营养饮食,故以肌肉为主而不会产生过多的剩余脂肪。从而可以推断古人的手脚的肉比较单薄,很难像我们现在人的手脚这样厚实。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一个没有丰满肌肉的手他抓握东西的时候赤白肉际会在什么地方,一个没有丰满肌肉的脚他踩在大地上赤白肉际会在什么地方?答案已经很明显:赤白肉际正好应该位于手掌和脚掌掌骨的下缘,这个地方和《针灸甲乙经》: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的描述正好吻合。大家使用的时候只看到了赤白肉际,而忽略了“大骨下”这么重要的部分。

经临床验证这样选取穴位治疗相应疾病确实可以做到效如覆鼓,由此更进一步说明古人所言不虚。

针灸三论不过言及古人针灸思想冰山之一角,其博大精深非一言能尽,但愿以上三论对针灸同仁有些许帮助亦足也。

 图片

倪海厦师父周左宇讲针灸

05: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