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完《卡片笔记写作法》,我马上做了3件事 - flomo river No.11

 树悲风 2021-09-07

图片

1. 审视自己的flomo标签

受到「闪念笔记、文献笔记、项目笔记、永久笔记」启发,我对现有的将近400个标签进行了清洗和整——本质上是「笔记分层」

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群聚效应」,形成「想法集群」(就像经济学上的产业集群那样)。

👋🏻因为如果优秀的笔记和平庸的、普通的记录放在一起,那么优秀的笔记会被淹没,就很难达到群聚效应。记住,物、以类聚。

在清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标签后,剩下共350个标签。此处参考I.A.R.P标签方法,按照加工程度,以标签为对象,进行了归类。

核心的分类如下:

·🌳Area:需要长期研究关注的领域,3个。·🌳Project:和实际工作项目相关的记录,5个。·💫让子弹飞一会儿:所有临时性、没有消化过的内容(一般都是通过iOS快捷指令输入的)。·🌱萌芽:碎片化的、已经形成一些集群、但还没有深入思考过的,约30个。·🌿Connect:碎片化的、已经形成一些集群、有一些思考的,约30个。·🌿最近研究:主动研究过、但还没有形成结论的,约6个。·🐡阿粒:所有和个人生活相关的记录,将近50个。

另外还有一些独立存在的标签,比如 🎙️播客笔记、📖即刻读书、workday、人物、❓有什么问题值得问一问。

图片

图片

标签回顾完之后,也可以大致感受到笔记类型分布(同样也是按照加工程度来分)——

闪念类笔记占比超过60%,文献笔记也就不到20%,永久笔记可能更少,不到10%吧。

说明,思考不够

所以,接下来的调整是——

1.对闪念类笔记进行回顾消化,该删的就删;2.减少闪念笔记的输入,如果没时间回顾,就干脆不要记录;3.多写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Reference

I.A.R.P标签技巧 https://help./community/tips/iarp

图片

2. 怎么写出更多的“永久笔记”

在读完《卡片笔记写作法》以后,我在想,怎样可以写更多的 “永久笔记”、更认真的“文献笔记”,而不是有点水的“闪念笔记”。

正巧,在翻看一本新书的时候,觉得一边看书,一边打开手机敲字,不够方便(因为进入写的流程不够快),所以干脆拿了个小笔记本来写。

左手翻书、右手拿笔,可以跳跃着翻书,但一直在某一页记录如果用手机操作就不行了,敲字的时候得,必须得放下书。

ps:特意拿的类似手机大小的笔记本,符合「卡片笔记」的限制,至于为什么,可以参看索引笔记中的「限制激发创造力」

图片

👋🏻手写笔记的优势在于:慢。同时因为纸张比较小,不方便多写。要记得慢、记得少,就只能先记录“重点”。

要想只记录重点,就必须先理解、思考。而电子笔记太快了,快到可以让我们绕过大脑,直接从耳朵到手。

大概步骤是这样——

1. 看书的时候,若有“启示”,先在小笔记本上记录

图片

2. 当读的有些累了,就停下来,合上书

3. 再转而打开flomo,把“启示”扩写一下,让想法更加丰富、让表述更加连贯。

这样,在flomo里写的笔记,就会详实很多,而且基本都是自己的话。这一步可能形成“文献笔记”,也可能形成“永久笔记”,取决于你写的内容。

这张memo就是从上面的短短几个字衍生出来的

图片

另外一边写,一边还会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卡片。于是写完之后,去翻找一下之前记录的某些卡片,为它们创造连接。

图片

3. 用卡片笔记法写卡片笔记

这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在flomo完成的索引卡片,可以看成是本书的精华(由阿粒提炼),或是解答了一些困惑,或是给予了一些提醒

图片

其中,我最满意的是这张流程图(堪称全剧精华哈哈哈)。

图片

那么这张索引卡片大概是怎么完成的呢?

首先,就像以前那样,一边读、一边写,主要是记录被启发的想法。用纸笔、或者用flomo记录都可以。——【边读边写】

第二步,回顾、细化自己刚刚写下的「启发」,看看有哪些「启发」可以彼此互相交个朋友(两两结对)。——【回顾细化、两两结对】

第三步,抽象提炼一下共性,看看是否能够三五成群,组个小队,比如哪些卡片能够解答同一个问题。——【提炼共性、三五成群】

到这里,索引卡片基本就可以写成了。

当然,你还可以继续——

第四步,看看是否和以前的老想法们也能认识一下。

第五步,看看有哪些可以马上拿来用的方法。

第六步,看看是否能够集结成文章。


以上只是两个很小的实践。就像索引卡片里面提到的——

👋🏻只有把「工具」嵌入实际的、不得不做的工作流程,跑起来,才能真的有用。否则,超跑再快,也不会提升你的速度,因为你不开啊。而且,整个工作流程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不仅仅是要求改变某一个环节。

接下来最需要做的是,找一条路,让「卡片超跑车」开起来🚀。

Fin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几段话我特意做了👋🏻的标记,这表示这两段话都是来自索引笔记(直接复制过来的意思)。

正因为索引笔记里就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的,和这篇文章是一套语言体系(都是自己的),所以直接贴过来也不会有什么违和感。

这也恰好对应了索引笔记中提到的「为什么要要用自己的语言转述一遍?」

附录:《卡片笔记写作法》部分笔记

给你的「卡片超跑车」找一条合适的路

只有把「工具」嵌入实际的、不得不做的工作流程,跑起来,才能真的有用。否则,超跑再快,也不会提升你的速度,因为你不开啊。

而且,整个工作流程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不仅仅是要求改变某一个环节。

必须把工具嵌入工作流程

孤立地研究卡片笔记法是没有用的。必须要嵌入工作流程。

👋🏻就像,就算你一直研究车子,也不能提高你的速度。你必须把车开上路。

剥洋葱vs修文物

阅读、理解、思考之后,选择一件【不得不做的】任务,借助某个工具将方法付诸实践。一段时间后,再结合使用经历,回头看看哪里不对。

👋🏻第一步是在思考中拆解(像剥洋葱一样),第二步是在实践中复原(像修文物一样)。

Page 24

改变工具所涉及的日常工作

如果不改变【工具所涉及的日常工作】,那即使是最好的工具/方法,也不会提升你的工作效率。

👋🏻就像如果没有合适的道路来驾驶汽车,再快的汽车给你也没有用。

Page 44

整个工作流程都要调整

船东试图将集装箱融入他们平常的工作方式中,但是却没有改变基础设施和日常工作内容。只有将运输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统一起来(包装-运送-港口-船舶),集装箱的潜力才能够充分得到释放。

👋🏻整个工作流程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不仅仅是要求改变某一个环节。

卡片盒不是档案库

卡片盒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也不是一个档案库,如果只是简单地用来存取资料,那就用错了。必须要改变工作流程,才能有所获益。

Page 230

写作不是一个点,是一个流程;不是线性流程,是循环流程。

流程图

图片

1、闪念笔记:任何一闪而过的想法,记下来,当作线索(线索被使用之后可以扔掉)

2、文献笔记:要认真写,尽量简短、完整的句子(和你最后成稿差不多)

3、项目笔记:在某个项目中产生的所有记录,项目结束之后会被丢弃,但也可以发展为永久笔记

4、永久笔记:从1、2发展而来,更加认真地写,简短、清晰、完整的句子,需要加入正式的索引里(永久笔记相当于终稿的一部分)

——

5、创建连接:把永久笔记放进卡片盒里,然后给它找朋友,发展它和其他卡片的关系,别让它孤零零一个。这样以后你就能更快地找到它(关系多,找起来就方便),同时有利于发展成想法群

6、发现主题:找到已经有雏形的想法群,把它们发展成课题、领域。再持续积累卡片

——

7、组装卡片:积累一段时间后,确定个写作主题,把相关卡片全部拿出来,放在一起、排好,完成框架

8、编写初稿:让行文更加连贯,让论点更明确,补充论据、完善论证

9、润色成稿。

Page 61

流程可以减少「自我损耗」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流程?

可以减少自我损耗。为什么呢?因为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决策环节」,标准的存储格式、固定的存储位置。

Page 129

笔记分层是为了「群聚效应」

为什么要分成 闪念笔记、文献笔记、项目笔记、永久笔记?笔记分层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达到「群聚效应」,形成「想法集群」(就像经济学上的产业集群那样)。如果优秀的笔记和平庸的、普通的记录放在一起,那么优秀的笔记会被淹没,就很难达到群聚效应。记住,物、以类聚。

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的区别

文献笔记,是针对书中的论点,我产生的想法,我主要是「被启发」。

永久笔记,是要思考,「这对我的研究、或者我的卡片盒里的那些想法、有什么意义?」要「以我为中心」。

Page 160

在第一现场记录,留下细节

手里随时拿着笔,在做最关键工作的同时,顺带手,记个笔记。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记录线索,以便后续能够有机会完善。让记录发生在当下,这样会拥有「最前线的细节」。细节是最宝贵的。

为什么「限制」带来「自由」?

「限制」会激发「创造力」

当空间有限时,我们会被迫做出决定,只能记录重要的信息。

当格式结构被限定好时,你在写的时候,就不需要花时间去思考格式和结构,可以把精力都用在思考上。

清晰的结构,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探索事物内在的关联性。

标准化的格式结构,技术可以帮助你做自动化。

所以每条笔记的信息量应当简短,不超过一屏幕。太长的笔记,正好说明你没有好好消化。

过脑子,只记录「重点」

手写笔记的优势在于,慢。记得慢,所以只能先记录“重点”。要想只记录重点,就必须先理解、思考。而电子笔记太快了,快到可以让我们绕过大脑,直接从耳朵到手。

Page 135

ps:如果有兴趣看完整的读书笔记,那就给我留言吧。正好是第10篇flomo river,那就,到10个留言就给看哈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