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论语#15.33【2017-8-29】

 龙泉看水hbc 2021-09-07

#每日学论语#15.33

【原文】

子曰:“知(zhì,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lì)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智力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守住它,虽然得到它,一定会失去它。智力得到它,仁德可以守住它,不用庄重的态度治理它,那么老百姓不会尊敬你。智力得到它,仁德可以守住它,用庄重的态度治理它,行动不按照礼仪的规定,没有达到完善啊!”

【微言微感】

本章用了11个“之”,各指代什么,似乎并不明确。有的说是职位,有的说是民众,有的说是天下。

从几句话连在一起看,我以为这些话不是说给老百姓的,甚至也不是说给普通官僚的,而是说给志在天下的君王,或者类似周公、子产、管仲一样的主政者的。

所以,“之”的意思,除了“庄以莅之”应该是民众外,其他应该都是国家政权。

这样,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这几句话:

开国之君凭才智夺得天下(“知及之)以后,得凭仁心施政(也即行仁政)才能巩固政权,否则,即使得到了政权也终于会失去的;施政的根本则是庄重严肃地对待百姓(“庄以莅之”),否则,民众是不会敬畏的(是不会受民众敬畏的);同时要注意,办任何事情都要按礼制的规定进行,否则一定会办得不够妥善(“未善也”)。

也就是说,马上得天下,德行保天下,勤政安民心,礼制得秩序。

楚汉相争的故事,就说明了胜负取决与实力,成功决定于智(知)。

最初,项羽强,刘邦弱,刘邦处处受制于项羽,不得不退避三舍。

后来,凭借张良的运筹帷幄,韩信的横扫千军,萧何的长袖善舞,更包括刘邦自己的左右逢源,随着韩信、英布、彭越的加盟,实力慢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项羽这边,范增的离去,龙且、虞子期的阵亡,英布、彭越、陈平的背叛,楚军实力慢慢不是刘邦的对手。

垓下之战,不是偶然,而是实力造成的必然。

除了实力,在领袖风采上,个人魅力上,项羽也是稍逊一筹的。

虽然刘邦武功不如项羽,排兵布阵不如项羽,吃苦精神不如项羽,但是他对朋友讲义气,慷慨大方,舍得好东西一起分享,所以樊哙、曹参、萧何、张良、陈平、夏侯婴、包括韩信和他都比较友好。更重要的是,刘邦在张良的引导下,慢慢把自己的部队变成了仁义之师。入咸阳“约法三章”,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对诸侯客客气气,对秦军俘虏尽可能招抚,马上得天下,仁义治天下,刘邦的成功,就是“知得之,仁守之”。

功成名就后的刘邦,可没有满足于小富即安,纵情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奖励农耕,发展经济,勤政爱民,更加锐意进取。在征讨英布胜利归来,途径自己老家,他荣归故里,诗兴大发,写下了豪迈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夺取天下后的刘邦,见识胸襟可不再是当年沛县那个吃喝玩乐的逍遥亭长,他还是蛮拼的。

孔子说:“庄以莅之。”

老百姓敬重的,都是那些实心实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造福人民大众的领袖。

汉能立国400多年,和刘邦、萧何等重视礼法是分不开。樊哙、曹参、夏侯婴等一竿子和刘邦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如何保证不胡作非为?

丞相萧何想到了立法和礼制,对这一群赳赳武夫实施礼仪教化,让工作标准化,做事流程化,尊卑有序化,教育经常化。后来萧规曹随,后来文景之治,后来一代英主汉武帝的横空出世,这些为汉朝的长时间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想,这就是孔子说的“动之以礼”吧。

也就是说,才干重要,德行更重要,敬业和礼仪同样不可或缺。大到君王治理天下,小到诸侯治理番邦,乃至于为官一地,主政一处,带好一个团队,经营一个家庭,搞好自己那些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做人做事,德才兼备,敬业爱岗,彬彬有礼,这就是为人处事工作修行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