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做好这1件事,教育孩子算成功了大半,可是很多父母就是做不到

 轶工坊 2021-09-07

前不久遇到一个学生家长,在跟她交流的过程中,她一直强调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越大越叛逆”。
这位母亲的儿子是初中生,学习成绩不差,但“脾气不好”,用她的话说,就是“动不动对父母发火”。不过在听到她平时教育管理孩子的一番描述之后,我发现主要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她。因为她犯了一个很多家长都犯的错误,那就是“总是把孩子当小孩看”。

她总认为上中学的孩子“很幼稚”,因此非常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又不让孩子独自完成一些事情。她还全面介入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早上穿什么外套,穿几件衣服,穿什么鞋子,上什么学科的补课班、兴趣班,什么时间参加户外活动,都安排得妥妥的。孩子要是不按照她的安排行事,就会被唠叨不停,直到孩子屈服。
其实,有些家长比这位母亲做得更绝,他们天天盯着孩子,啥东西该吃,啥东西不该吃,交什么样的朋友都插手。如果孩子被搞烦了,回怼几句,他们就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一点都不知道感恩呢”。
进入到中学阶段的孩子,本身就处在叛逆期,他们开始展现个性,开始有新的想法和习惯;他们正努力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强烈抵触;他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希望被当成“成年人”看待;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做出极端行为。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仍把孩子当“小孩”看,无异于是在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我一直强调,不要把孩子当“小孩”看,特别是那些上了中学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应该得到平等对待,他们也应该享有家庭管理方面的同等权利。倘若家长能把“平等对待孩子”这1件事做好,教育孩子就算成功了大半,可很多家长做不到,也无所谓,于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越来越严重。

当家长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对等的位置上,就会发现,原来孩子身上的很多毛病,是自己逼出来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是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自理生活”的机会;孩子不主动与别人交流,是因为父母的保护意愿太过强烈;孩子经常对家庭成员发脾气,是因为父母施加了太多影响,让孩子极度反感……
父母一直把孩子当“小孩”看,只会造成两个后果:一个是孩子愈发叛逆,家庭成员关系非常紧张,甚至会引发严重的极端事件;另一个是孩子完全依赖父母,丧失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这样的孩子以后大概率会成为“啃老族”。
很明显,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严重的叛逆者或今后的“啃老族”,而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孩子放在跟自己同等的地位上。只有这样,家长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才不会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才能得到来自孩子方面的正面反馈。
首先,家长不要过分束缚孩子。
家长对孩子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干预,通常都有一套漂亮的说辞,比如“父母经验丰富,提供的生活方式更科学;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效率更高,也不会出错”。在这套漂亮的说辞下,有些家长会“很科学”地安排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分钟,连拉屎撒尿的时间都不放过。
家长的过分束缚,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身潜力。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给孩子一些自由,让孩子有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完成一些自己的小梦想,即便这些事和梦想有点“不科学”。

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是身体发育过程,也是思想成熟过程。一般来讲,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开始有了表达意见的欲望,他们会根据自己所能理解的程度,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做出各种反应。
在孩子进入到中学之后,他们的思想独立性更强、活跃性更高,父母不能再一味压制他们的想法,而是要给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然后辅以适当的引导。当孩子对家庭事务发表意见时,家长要予以尊重,而不是直接予以驳斥。
第三,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成为孩子的朋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实现它的前提是取得孩子的全面认可和信任。家长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与家庭有关的事情可以跟孩子商量着来。平时家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一些家务,讨论一些问题,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这既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密切,又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平等交流,家长会得到孩子的认可和信任。
孩子的教育是一件简单又复杂的事,简单是因为我们只要把握一个核心就行;复杂是因为要把这个核心把握住需要做很多其他的配套工作。但不管它有多复杂,作为家长,都要尽全部力量把它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