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出童书了!编辑亲述如何用4年打磨诺奖作家的首部绘本?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1-09-07

文/ 连莹 麦克米伦世纪童书

本文约5000字,预计8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莫言的首部绘本上市了。这部绘本的选题沟通用了大半年,画稿绘制用了1年半,期间编辑团队和插画家多次到莫言家乡采风,整整打磨了4年。这个过程还有哪些值得分享的故事呢?


图片

2017年,麦克米伦世纪童书已经在国内儿童图画书领域逐渐站稳脚跟,所出版的图书和品牌都在读者当中积累了一定的口碑和知名度。于是,在社领导的首肯下,我们开始积极且振奋地策划原创选题。

那时候,我们的部门负责人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莫言老师的版权代理人——她想邀请莫言老师为孩子们写故事,创作成图画书。初时,莫言老师的代理人认为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而丰富,文笔细腻而成熟,与给儿童阅读的图书内容差别很大,那时候他们对图画书的形式、内容以及适合的主题也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婉拒了她的提议。但是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多次沟通和说服对方,以自己的热情和诚意打动了莫言老师。最终,莫言老师建议我们从他的短篇小说中挑选一篇进行改编。

图片

故事源于作家真实的童年经历
那年的初秋,部门负责人找到我,问我了不了解莫言的文学作品。长久以来一直沉迷于儿童文学和图画书世界的我,既不敢说很了解,也不愿说不了解,于是带着心中的疑惑当即下单,买了好几本莫言老师的作品来读。过了一两周,她发给我几篇莫言老师的短篇小说,让我好好读一下,认真评估,然后与她一起讨论看哪一篇更适合被改编成图画书,也由此开始让我正式负责这个项目,担任责编来编辑莫言老师的第一本文学改编图画书。

经过几次不算激烈的讨论,我们最终选定了莫言老师在198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大风》。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孙子星儿是个刚过七岁生日的男孩,整篇故事的文字非常细腻动人,讲述了他第一次跟着爷爷一起去荒草甸子上割草,却在回家路上偶然地遇上一场猛烈龙卷风的故事。

图片

故事中对景色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从黎明前河上雾的变化、日出时天色的变化到大风前后云的变化、风的变化,描写得酣畅淋漓;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细致,从外表、眼神到形态、动作,每一处描述都给阅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是雕刻一般,每一笔都清晰有力地刻到了读者的心上,让故事中仅有的两个角色——爷爷和孙子——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中,就像是活生生的一样。

后来,听莫言老师提到,这篇小说是根据他童年时的一段记忆而写成的——那个时候,他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土地比较辽阔,地势比较低洼,到了夏天就会有大片大片的、几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草地。那时候,他跟着爷爷去割草,割了一天的草,把草捆绑到车上往回走,却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龙卷风,给他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于是后来,他将这次经历写成了一篇小说,他想描写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并通过这样一种描写,来表现和塑造爷爷这样一个老农民的那种坚强的、充满毅力的形象。当大风来时,他就像一块石头那样牢牢地矗立在河堤上,在与风——也是在与大自然进行对抗。最后,风过去了,天也晴了,车上的草都被刮光了,但是爷爷还在,车还在,一切都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图片
图片

那时候人们通常按虚岁来计算年龄,若是按周岁计算,故事中的小孙子刚好是六岁,这是大多数图画书都比较适合阅读的读者年龄段。而这个故事中的主题——面对困境时的勇敢抗争、携手共进的祖孙亲情,故事的内容——对景色的变化细腻描写,对孩子的童心和童趣的淋漓展现、惊心动魄的突发事件以及对突发灾难的顽强抵抗等等,都会为孩子带来阅读的多种乐趣和对他们人生的正面引导,让孩子的心灵更加坚强,获得在困境中果敢、冷静、扭转乾坤的勇气和力量。

图片

与一本书恰到好处的相遇

在确定要做这本书之后,我们首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寻找合适的插画家来绘制整本书的图画。这在图画书的创作中十分重要,虽然故事和文字已经为这本书定下了一个框架和基调,但对于图画书来说,图画的风格呈现则可以完全改变整本书的风格,可以典雅庄重、大气磅礴,也可以轻松可爱、生动鲜活。

对于这本书的故事来说,我们需要寻找到既能体现出自然的博大和震撼,也能保持有童趣和纯真,既能刻画出爷爷的饱经风雨、坚韧不屈,也能让小孙子的形象和行为与小读者们产生很好的交流和代入感。为此,我花了将近半年时间来寻找插画家。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插画家,我们买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还参加了各种插画展、书展之类的活动,对比了许多种截然不同的插画风格,或逼真写实,或童趣可爱,或温柔雅致,或凌厉潦草。在编辑和美编中展开了反复的讨论,心中也在不断地纠结和犹豫。

在一次书展活动中,我看到一本图画书《老轮胎》,故事中有一只被废弃的老轮胎,滚落到了一片草地上,成为了老鼠、野兔、青蛙等许多小动物玩耍、休息的地方。画中那一片宽阔的草地,被一阵阵风吹向了一侧,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绚烂而多变的色彩。明明是印刷而成的一张张静态图画,却让我从中感受到了些许风的拂动和阳光的温暖,好像是一下子穿越到了《大风》中那片荒草甸子上,迎风等待着故事的发生。

图片
图片

于是,我联系到这本书的插画家朱成梁老师,将我的感受和对《大风》改编的想法讲给他听,也将《大风》的原文发给他看。朱老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为图画书创作插画,已经有数十部作品,也曾经荣获过许多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奖项,但他为人十分谦和,很有童心,在挑选合作作品的时候也十分在意自己是否喜欢,是否觉得很有意思。

朱老师后来告诉我,他年轻时曾在苏州插队务农,种过水稻,也曾用镰刀去收割,把它们捆绑到手推车上去运送,他与这个故事中所处的年代是有共同的记忆和感受的,故事也勾起了他的许多回忆。而且在故事中,莫言老师笔下描写出的大风席卷着满车稻草在空中螺旋飞舞的场景,也在朱老师的脑中形成了一幅极富动态感和冲击力的震撼画面,他会想象着可以用怎样的手法去描绘这样的画面。因为他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龙卷风,苏州的乡村和山东的平原也必然会有许多不同之处,他对此非常感兴趣,这勾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图片

不久之后,我们欣然地达成了这次合作的意向。然后正式开始了编辑的工作。我先是反复研读原文,将适合通过画面来呈现的内容一一勾画出来,并与莫言的女儿管笑笑老师一起经过多次讨论,对原文的文字进行了一些删减和细微调整,让这本书的文字体量更加适合给儿童阅读。

比如原文中对黎明前的河上雾的变化,对透过雾看到的高高低低的田野和庄稼的描述,都用画面来呈现,而在文字语言上则精简。我们还将原文中开头和结尾两处描述的主人公长大后的文字合成一部分,放在图画书的故事结束之后,作为全篇的尾声。既能保持故事的完整性,给儿童的适读性,也保全了整篇小说的全貌,可以带给家长和成年读者另一种不同的关于成长和人生的感悟。

在文字框架和分页安排差不多设计好之后,我们开始与朱老师讨论《大风》的故事画面中所需呈现的种种细节,为绘画做准备。朱老师提出了许多需要确认的地方:故事发生的时节,房子的样式,院子里都有什么,旁边有没有菜地或农田,里面都种了些什么,爷爷的手推车的样式,轮子上有没有裹胶皮,用什么样的绳子去捆草,草是什么样的,河堤什么样,河有多宽,河堤两侧是什么样的景象……还有爷爷的形象、孙子的形象,他们的穿着打扮,肩上披的毛巾,带着当午饭的干粮,等等等等,事无巨细,每一样都需要最为具体的确认。

图片

到莫言的故乡去寻找当年的踪迹

于是,我们向笑笑和莫言老师提出了许多许多问题,并最终商量决定要亲自去一趟莫言的故乡去看一看。故事发生在农历八月初,也就是公历的9月初,我们约定好时间,等待了差不多10个月,然后带着心中的所有疑问,一起踏上了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土地。

图片

虽然,那条滋养了山东大地许多年的胶河如今早已干枯,当年的荒草甸子也全不一样了,但我们还是几经波折地从那附近找到了许多故事中的影子——当年的老房子、老院子,早已不被使用的手推车、镰刀、锄头和石磨,高高窄窄的但早已铺上平整青砖的河堤,已变得十分稀少难找的老茅草,在村子里和周围种了许多的正到了成熟季节的高粱和玉米地……

图片

经过了那年夏末短短几日但至今令人难忘的阳光洗礼,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归日常,编辑们回到了繁忙紧凑的工作当中,而朱老师则开始潜心构思《大风》整本书的每一处设计,从封面到扉页,从故事开端到发展,到高潮,再到结束。

双层封面的设计就是出自朱老师的强烈建议,外层护封采用了书中唯一的一张竖向插图,这也是朱老师画得最过瘾、最喜爱的一张画;内层硬壳封面则返璞归真,采用了十分简洁的设计,并没有出现人物,而是在正面放上由远而近的大风,背面则是在草丛中被惊动蹿出来的野兔,既紧扣主题,又十分特别。护封为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内封则牵引着读者回归到平静的心情,得以开启对这本文学图画书的正式阅读。不可不称是十分巧妙,且独具匠心。

图片

经历了将近半年的时候,我们再一次同作者和绘者碰面,来讨论这个故事的草图和结构安排。几经修改,我们确定下了这本书的尺寸、开本、页码和故事的框架结构、每一页的画面内容的大致构图。

朱老师只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生动鲜活的一幅幅画面,但又花了许多时间在此基础之上一点点细化,一层层铺陈、上色,实现他想要完成的效果。我们从书中看到的那一片一片草地,层层叠叠的,都是朱老师一层又一层叠加画上去的心血。因而,在印好的书中,我们尽最大的努力,还原了朱老师笔下的色彩和氛围感,却无论如何也呈现不出原画上那一层层叠加的颜料的厚度。

图片

图片

不辜负作者的用心设计、选纸和印刷

在耗时一年半之后,朱老师终于完成了《大风》全书共23张画稿的绘画工作,这比原计划在一年之内完成还要多用了不少时间,也融入了他更多的心力与心血。我们拿到的原画,每一张都色彩饱满、颜料厚实,而且用半透明的薄纸包裹得仔仔细细,保护得很好。我们也找到了最专业的电分公司,对原画进行高精度的扫描电分。

朱老师在绘画时,已经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提出了很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并被我们的编辑和营销团队一致通过。在考虑到这本书封面的书名字体时,我们一下子想起在莫言老师故乡采风时,曾在莫言文学馆中见到他的书法,于是拜托莫言老师亲笔书写了这本书的书名。

图片

原以为这本书在文字上不会有什么难题或挑战,但在排版的时候,选择字体、字号和文字的位置却反反复复花了我们许久的时间来修改,再修改。我们的设想是要选用具有文学质感的字体,要适于阅读,又不能太死板,不能太像是语文课本。

最初,我们对比了宋体和楷体的效果,更加倾向于楷体字所体现出的文学气质。但只一个方正字库,楷体类的字体就有几十种,我们从中挑选了五六种字体排版并打印出来进行对比,组织整个办公室的人都来投票,不论编辑、美编、发行还是营销,最终选择了书中呈现的这个字体。不过,我们最初选择的字号也比现在要更大上一些,在打印黑白稿校对审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发到印厂打回彩色稿的时候才发现,字号有些大了,看上去有一点敦实,有一点笨笨的,于是又重新修改,重新打样。

图片

如此多次,终于在大半年后完成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也顺利地拿到书号,还约到两位专家——阅读推广人阿甲老师和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阅读推广人和图画书创作者常立老师来为这本书写导读。通过对故事和画面的深层次、多角度的解读,帮助家长领悟到故事表面之下的丰富内容和延伸涵义,从而引导孩子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文学和艺术的滋养。

我们将确定好的《大风》文件发到印刷厂,又小心翼翼地带着原画来到印厂,找了三四种比较贴近原画用纸的颜色和质感的纸张来打样,对比原画挑选出最为接近的一种。然后,坐在调色师傅的电脑旁边,一张一张,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调色、打样、对比,再调色、再打样、再对比。《大风》的文件在一个多月中经过多次调色,又经过朱老师最终的确认,终于得以印刷。

图片

在开机印刷那天,我和美编再一次来到印厂,把每一版的颜色都仔细确认好,签上字后才正式印刷。印到护封时,又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颜色印刷出来很漂亮,但是一旦覆上膜,图画的清晰度就会受到影响,颜色也会稍微变灰一点点。虽然只是一点点,但却让印出来就让人眼前一亮的图画仿佛蒙上了一层雾,怎么都挥之不去。于是,我们临时跟车间的师傅讨论,又和社里的印制老师电话沟通,寻求解决的办法。

最终,《大风》的护封在正面过油,最大程度保持住印刷色彩的鲜亮和纸的质感,而在背面覆膜,让它像其他书的护封那样结实,不容易被折断或者损坏。这样虽然会让这本书的印制成本再稍微高一点点,但是对于最终的呈现效果和读者的阅读感受来说,完全值得。

图片

又经过一个月的等待之后,《大风》终于拿到了我的手中。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无比喜悦和激动,也深刻地体悟到策划和编辑一本好书背后的艰辛和不易。这时候,距离我第一次看到莫言老师的短篇小说《大风》的文稿,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