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其实是第二次秦灭六国

 东海寻人 2021-09-08

  秦灭六国战略实际影响力有将近一千年左右,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是第一次,汉高祖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等对手建立汉朝是第二次,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则是最后一次。其中刘邦统一天下的第二次“秦灭六国战略”,是跟第一次年代最为接近,也最为相似。

  战国七雄基本雏形

  秦末形势当中,第一波是陈胜、吴广为首的张楚与秦朝的对决,第二波是项梁控制着傀儡楚怀王号令天下群雄与秦朝对决,第三波则是刘邦、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中间还夹杂着各诸侯国势力。

  刘邦在张良的协助下,攻克武关,随后灭秦,被封为汉王,得到汉中、巴蜀之地,这其实就是秦昭襄王大举对六国用兵进行统一战争之前的基础之一。而后项羽以西楚霸王的名义分封天下诸王的时候,刘邦又在张良、项伯的帮助下于鸿门宴躲过一劫,然后又采取张良计策,派遣韩信暗渡陈仓攻克关中地区。从此刘邦三秦之地尽收,掌控了秦国的所有基础盘,所以刘邦的汉王实际可以约等于战国时期的秦王。

  项羽的势力往西始终过不了荥阳前线,往北也灭不了赵国、魏国、齐国等诸侯,其势力范围基本是锁定在楚国旧地的范围。关键一点项羽非常痛恨秦人,在关中地区又是烧又是掠,加上坑杀秦军20万,导致失去秦地人心;而攻齐地的时候,也坑杀了不少齐人,导致齐人不断反抗。项羽这种手段压根服不了六国,又直接导致其统治范围始终展不开。但不管怎么说,项羽就相当于战国时期的楚王。

  其他的也类似,当时齐国有田广、田横,跟战国时期的齐王差不多;韩国有韩王成、司徒张良,后来有韩王信,基本维持战国时期韩国的配置;魏国有魏王豹,也差不多类型;赵国有赵王歇、陈馀、张耳等,一样是赵国故地;燕国有臧荼,本身就是燕国旧将,这些诸侯国基本都是六国贵族后裔组成的。

  如此看来,战国七雄的基本雏形都在。

  基础战略

  秦灭六国主要是出函谷关向东征讨,其中南方主要是楚国,北方则是韩国、魏国、赵国、燕国、齐国。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南方也主要是项羽的西楚,北方则是韩国、魏国、赵国、代国、燕国、齐国等,再加上同盟彭越以及后来加入的九江王英布等人,可以说大体上要消灭的势力是基本一致的。

  那么汉与秦是否是相同的战略基础呢?其实也是一致的。

  刘邦平定三秦之地之后,派韩信继续北伐,逐一平定魏、赵、代、燕、齐等地,刘邦自己则负责牵制住西楚主力。这当中刘邦的谋臣郦食其贡献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荥阳-敖仓战略,是牵制项羽主力最有力的基础。

  敖仓位于荥阳东北的敖山,敖山北面还有黄河天险,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堡垒,在这里设置粮仓可以说相对安全。秦始皇灭六国前后,在敖山这里设立粮仓,即为敖仓。其目的很简单,是为了应对中原地区频繁的战事。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荥阳一带也是战事最为胶着的地方,这里又南北通透,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虽然敖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设置的,但此前的秦国一直死死地守住函谷关到荥阳一带的战略要地,是后勤保障稳定的基础战略,所以实际在统一六国之前秦国的荥阳-敖仓战略就有雏形了。而且保住这一区域,也有保障关中的战略安全的作用。

  故而刘邦采取郦食其的荥阳-敖仓战略,不惜一切代价要守住这里,实际还是借鉴了秦始皇或者秦国的战略,与秦灭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荥阳-敖仓战略成为了北伐战略的基础战略,使得两次“灭六国”相似度又进一步提高了。

  灭六国顺序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刘邦在楚汉之争则是魏、赵、代、燕、齐、楚。虽然有所区别,但如果是从战略角度,按主力来算的话,还是有很多不可思议相似度。

  战国时期的韩国是仅次于燕国最弱的诸侯国,秦末韩王成与张良把持的韩国也差不多是众多诸侯当中实力倒数的,估计跟燕国差不多。战国时期的韩国被秦国逐步侵吞领土,很少有像样的反击,而且动不动就割地赔偿,实际态度是向秦国屈服的。

  众所周知张良是秦末韩国的实际控制人,对刘邦特别有好感,在正式归顺之前给他帮了不少忙。比如刘邦灭秦的时候,张良让韩王成守在后方防止章邯、项羽等变数,自己则跟着刘邦去打武关。总体上韩国还是服从刘邦的,可以说跟战国时期的情况有那么一点相似。

  秦灭六国的过程,韩国最先服软,然后是魏国,基本与刘邦取得韩国支持再灭魏基本一致。区别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主力王牌魏武卒主要是齐国于马陵之战消灭的,而秦末的魏国则是韩信直接消灭的。

  楚国的主力可以分成两次,第一次是秦国消灭的,使得楚国丢了都城,不得不迁都到寿春。但其后楚国向东发展又恢复了大部分主力,证据就是公元前225年—前223年秦灭楚之战动用了60万,所以这里可以认为楚国的主力是偏后消灭的。

  而战国时期的赵国,主力是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被消灭的,时间排在楚国主力被消灭之前。而这个时间又比公元前343年的马陵之战晚,所以魏、赵、楚主力被消灭的顺序是差不多的。

  战国时期的齐国主力是在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丧失的,而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又是燕国差点被齐国灭国,即意味着燕国主力丧失是在齐国之前。

  秦国的强敌当中,主力丧失的顺序是魏、齐、赵、楚,与刘邦消灭各诸侯的顺序就差在齐国这里,所以我们可以近似认为二者灭六国的顺序在战略上是很接近的。

  总结

  有人认为学历史没有用处,这是大错特错的。至少你可以从本文两次“秦灭六国战略”的分析看出,历史经验教训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刘邦逐一消灭各诸侯的顺序,还是郦食其、张良等谋臣的战略制定,都有秦灭六国的影子。

  固然时代都是向前发展的,但前人好的经验,尤其是优秀战略,对后人可以产生很巨大的影响。而前人不好的经验,我们还可以拿来当教训,避免自己继续犯错。这就是借鉴历史、研究历史的意义之一,是当今那些否定历史、忘记历史,甚至历史虚无主义者所无法理解的地方。

  另外一点就是,通过研究古人的战略,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分析今天的局势的能力,从而制定出更好的战略,这方面的意义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学历史不管对谁,任何职业,都是有hi分有益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