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烈与悲凄——周瑜:三国文武第一人(下)

 新用户6303bXRU 2021-09-08

        三国形成之时,周瑜已经去世多年,为什么要说也是因为周瑜呢?

        这得从孙刘联盟的关系说起。详细说就太多了,简要言之吧。

        鲁肃到当阳去见为躲避曹操追讨逃到此地的刘备,自作主张要刘备投奔东吴(这也是鲁肃后来一直维护孙刘联盟的原因之一)。已成丧家之犬的刘备求之不得,最终以放弃仅有的对江夏的控制权和军队的指挥权为条件,被孙权接纳。

        刘备由此寄寓江东,和他以前寄寓袁绍、刘表时一样,都是从属者身份。

        周瑜对刘备一直怀有戒心,认为他是一个和曹操一样危险的对手。当孙权征求要不要把荆州借给刘备时,周瑜坚决反对。

        周瑜建议孙权先将刘备从公安迁到吴县。在吴县为刘备修筑宫殿,提供美女和其他玩物,让其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消磨其心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软禁起来。

        然后再分隔关羽和张飞,分别安置在我或者将领手下,既可以挟持住这二人,又可以利用这二人参与征战。

        最不好的就是将荆州借给他们,还让他们三人聚集在一起,这就像蛟龙得到了云雨,就会一飞冲天,绝不会困在水池当中。

        庞统当时是周瑜的功曹,投奔刘备后,周瑜软禁刘备,分隔关张一事得到庞统的证实。刘备还为此感叹了一番。

        可惜孙权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将荆州借给了刘备。最终果然如周瑜所担忧的那样,刘备以荆州为根据地逐步坐大,具备了西入巴蜀,夺取益州的实力。天下由此三分。

        周瑜在病重期间和临死前一天都在连续给孙权上书,反复提醒孙权注意提防刘备,认为收留刘备就是养虎为患。建议选派一位良将带兵监视刘备,同时推荐鲁肃接替自己死后的位子。

        孙权不采纳周瑜建议有两个理由,两个其实很矛盾的理由。一个是以此树立自己招纳贤才的形象,吸引天下英雄来投奔。

        这个理由有些托大。刘备是天下枭雄,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从来没有人能够把他留下,孙权此时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江东也远离逐鹿中原的主战场,凭什么能把刘备留下?

        第二个理由是担心制服不了刘备。

        这个理由又有些自卑。刘备此时并没有什么实力,几万乌合之众。所在的公安也处于江东各将的包围之中,没能力东吴集团抗衡。孙权真要下决心剪除他,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孙权内心真实的想法应该是和刘表一样,出于对曹操南下的担忧,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给自己形成一个缓冲区。并且天真地以为只是借而已,想要随时可以要回来。

        孙权不光把荆州借给了刘备,还把年幼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这个老头子,以此拉拢和监视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孙权,《三国演义》却让周瑜背了这锅。

        如果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还会出现鼎足三分吗?

        还有件事也可以说明如果孙权坚持实施周瑜的夺取益州的战略规划,刘备就得不到益州,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会出现。

        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包括此时还从属于孙权的刘备都在想办法夺取刘璋的益州。

        周瑜专程觐见孙权,建议让自己和奋威将军孙瑜(孙权的从兄弟)一起攻打益州,兼并张鲁,然后留下孙瑜守益州,和西北马超结为同盟。然后自己回来和孙权一起据守襄阳,以压制曹操势力,逐渐吞食北方。

        孙权同意了周瑜的战略计划。可惜的是,周瑜在返还江陵准备行装时,因病死在返程的路上。奇葩的是,那个地名也叫巴丘(今湖南岳阳市)。

        (周瑜从江西的巴丘带兵奔丧,进入孙权时代,取得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导致南北分治局面。在湖南的巴丘因病去世,给刘备留下了夺取益州的机会,使历史进入三国时代。时乎?命乎?)

        周瑜死后,孙权确实也没有放弃周瑜提出来的西取益州的计划,但在实行中遭到刘备的百般阻挠,最终却放弃了。让刘备独取益州,成就了刘备。

        不是说周瑜不死就一定能冲破刘备的阻挠,实现取益州的战略目标,但起码存在多种变数,或者历尽艰辛实现了,或者与刘备共取益州,双方分治,刘备要想完全独立,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等等。

        可惜这许多的变数都因为周瑜的去世而无法出现。

        周瑜对孙权是忠诚的,对吴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对吴国的建立立下了举足轻重的巨大功绩,孙权称帝时,也不得不承认,没有周瑜,就没有我今天的称帝。

        但孙权对周瑜却是有所提防的,并没有绝对的信任。其原因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周瑜是孙策的生死之交,而孙策是有儿子的。

        除了周瑜对孙权恪尽臣子之道的恭敬表现外,还有两件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一件是赤壁之战时,虽然主要是周瑜在指挥,但名义上他并不是唯一的统帅,他只是两个都督中之一,另外一个都督是程普。

        孙权明知道二人不和,却给予二人同样的职权,很难说没有监视周瑜的意味,或者至少不让周瑜大权独揽。这种安排差一点让赤壁之战功败垂成,后来吕蒙曾经当孙权的面提起过这个事实。

        一件是赤壁之战后周瑜计划袭取益州时制定的计划中,始终建议以孙瑜为帅,计划实现后,也是留下孙瑜驻守,自己返回孙权身边。

        周瑜、孙瑜二人相比,自然是以周瑜为帅,留镇一方,呼应孙权更为合理,可是周瑜不敢这么提,就是担心引起孙权的猜忌,只能投孙权所好,以宗室人员统率军队,治理一方。

        孙权的猜忌心很重(孙策也如此,可能身居领袖地位的人都如此),对凡是威胁到他统治地位的人都是既重用,又打压。

        江东集团对孙权的统治地位有威胁的就两人,一个是周瑜,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野心,而是因为他与孙策的关系,以及孙策有儿子的现实。一个是陆逊,因其是江东士族领袖,一直代表江东士族与孙权的专权做斗争。

        周瑜究竟有没有受到过什么打压,史无记载,说不清楚。但陆逊却是清楚明白地受到过孙权无情的打压,以至郁闷成疾而死。周瑜与陆逊的人生经历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共同点,就是孙权从来不让他们呆在京城

        周瑜死时年仅三十六岁,究竟因什么病而死,史无记载(古代史书的一大硬伤,很多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也许是古代医学缺乏病理分类,也许又是什么为尊者讳的春秋曲笔),不敢妄言。

        但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的精神状态之下,无疑对身体有比较大的损伤,周瑜的病会不会也与这种精神状态有关呢?说实话,真不知道。

        皇权专制时期,天家无情,权欲熏心,扭曲人性,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太多太多。

        宋·范成大的这首诗可能是最能概括周瑜一生的古诗:

        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

        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