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策:让曹操头痛的江东“小霸王” ——闲聊东吴的人和事之四

 新用户6303bXRU 2021-09-08

(紧接上期)

        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纪年里一个重要年份。官渡之战在这年爆发,曹操打败袁绍,成为北方霸主,其势力无人可以撼动。

        孙策死于这一年。江东孙氏集团政权根基陷入风雨飘摇之中,意外接替孙策的孙权忙于整肃内部,稳定政权,既无闲暇,也无能力像孙策那样剑指北方,与曹操争雄。

        孙策死时才二十六岁,死因大家都知道,被许贡门客所杀。

        孙策杀许贡的时间在196197年,也就是说,许贡的三个门客为主人被杀之仇苦苦等待了三到四年,舍身报主,颇有春秋侠士之风。

        他们是怎样得手的呢?其中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这要从孙策和曹操之间出现矛盾,关系破裂,针锋相对说起。

        上期曾经说过,曹操此时专心对付袁绍,没有实力两线作战,对摧枯拉朽般席卷江东的孙策无可奈何,只能以联姻的手段来拉拢孙策,避免腹背受敌。

        孙策才与袁术决裂,独立发展,也不愿意得罪曹操,平白地增加一个强大的对手,答应与曹操联姻,但没答应曹操召孙权、孙翊为掾属到曹操身边做官的要求,知道曹操是想以此二人为人质。

        曹、孙联姻,大家相安无事,各得其所,各自发展,在当时应该是个对双方都有好处的措施。

        没想到这种平衡被曹操的广陵太守陈登给打破了,导致两家反目成仇,也导致孙策死亡。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是刘备最好的朋友之一,拥刘备为徐州牧,但却没跟随刘备,这也是一个谜。

        其后与父亲陈珪一起帮助曹操擒杀了吕布。曹操攻打吕布时,陈登率郡兵从广陵出发为曹操先驱,是最早向吕布发起攻击的人,当时曹操大军还抵达下邳。

        吕布抓了陈登的三个弟弟作为人质要挟陈登,陈登不为所动,继续攻城。因助曹操灭吕布之功,曹操200加封其为伏波将军。

        陈登获封将军后雄心大发,有吞灭江南之志。这里面其实有私情

        上几期曾经提到过,陈登的从叔父行吴郡太守陈瑀在与吕布、孙策奉诏征讨严白虎时想暗算孙策,结果被孙策派吕范、徐逸带兵去端了陈瑀的老窝,打得陈瑀孤身一人,单骑走冀州投奔袁绍。

        陈登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在孙策西征黄祖时也象陈瑀一样派人勾结严白虎余党,意图在孙策后方发难,为从叔父报仇雪耻。

        此时孙策还是曹操同一阵营的人,陈登这么做,无疑是对曹操笼络孙策政策的背叛和破坏,其后果非常严重。这件事情和关羽破坏(蜀)汉与东吴结盟的政策一样,都对时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陈登的行为给孙策带来了兴兵讨伐的理由。孙策的舅舅吴景在袁术时期出任过广陵太守,孙策与袁术决裂后,吴景立即离开广陵回到孙策身边。

        孙策最初去找张紘时,也与母亲吴夫人一起迁居到广陵郡江都。

        如果能够打下广陵郡,就可以在长江以北建立起一块根据地,以此图谋徐州,进一步逐鹿中原。因此,孙策不会放弃这个兴兵攻打广陵郡的借口。

        西征黄祖回来后,孙策立即派孙权领军攻打陈登所在的匡琦城(今江苏省宝应县)。这是孙权第一次独立统率部队作战,保险起见,兵力十倍于陈登。

        陈登部属害怕,担心抵挡不住,建议陈登撤兵,坚壁清野,给孙权一座空城。并认为孙权兵马多为水军,不习惯陆地居住,要不了多久就会自行撤退。

        陈登怒斥部属胆小如鼠,坚信自己能够取胜。

        陈登采取的战术是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陈登自己在城楼上观察敌情,寻找最佳作战时机。

        天蒙蒙亮时,陈登看见孙权部将周章正在集合士兵排列战陈,立即打开南门带领人马杀奔敌营,同时派出步骑从后面包抄。周章被前后包围,回不了战船。陈登亲手击打战鼓,指挥将士冲杀,斩杀一万多人。

        孙权第一次独立带兵打仗就遭此惨败,十分羞愤,再次组织了更大规模的进攻。

        陈登兵力不足,一面派功曹陈矫向曹操求救,一面设计自救。命令士兵在离城十里外秘密放置柴薪,两束一聚,相去十步,纵横成行。夜晚时分,城外同时点燃柴薪,城内士兵高声欢庆,象救援大军到来了一样。

        孙权看见此番情景,真以为是曹操大军来援,惊慌失措之下望风而逃。陈登挥军追击,又斩杀一万多人。

        对素有吞灭江南之志的陈登,孙策不会坐视不理,遭此惨败,更不能容许陈登坐大,于是亲自带兵马攻打陈登。

        军队行进到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时,军粮未至,不能继续前行,就留下来等待军粮。

        这时正是官渡之战前期,孙策北攻广陵成为曹操一大忧患,曹操打败刘备后,留董昭为徐州牧镇守,自己亲率大军至寿春,南下庐江,征讨拥有数万人马的庐江山越陈策。

        早些时候,曹操曾派出将领征讨陈策,无功而返。此时官渡告急,曹操对是否还要征讨陈策有些犹豫,大部分将领也认为没必要这么做,只有刘晔认为曹操已经具备了扬威服人的实力,可以借此机会展现,不能轻易放弃。

        曹操采纳了刘晔的建议,以猛将在前,大军在后,逼迫陈策投降。

        曹操逼降陈策,眼看要与孙策短兵相接,而曹操绝没有两处作战的实力,如果曹操此时与孙策开战,几乎就相当于自杀,北方会立即被袁绍攻破。

        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关键时刻,孙策居然死了。

        孙策非常喜欢打猎,闲来无事,带亲随驰马猎鹿。孙策的坐骑是匹骏马,奔驰如飞,随从跟不上。

        孙策打马前行途中突然遇到三个人挡住道路,孙策问你们是谁?三人回答说:是韩当兵,在这里射鹿。

        孙策警惕性还是很高,说:韩当的兵我都认识,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们说完拉弓就射,一人应弦而倒。另外二人又怕又急中也举弓射中孙策面颊。

        危急之时,后面亲随赶到杀了这两个人,救护孙策返回医治。

        曹操没有多余的力量与孙策发生大的冲突,就陈登调走,任东城太守(今安徽定远县),平息战事。此举为后来孙权全面占据江东解除了后顾之忧,曹操非常后悔,每次面临长江都要大发感慨,悔恨错了陈登。

        陈登三十九岁死于血吸虫病,被华佗间接害死。第一次发病时被华佗医治痊愈。华佗告诉他,此病三年后会复发,自己三年后会来。三年后果然复发,但华佗并没有来,也没有派人持药前来解救。陈家派人四处寻找华佗也没能找到,陈登不治而亡。

        华佗为什么不留下药方呢?怕泄露后没人找自己治这个病了?想不明白。

        孙策临终前出乎意料地指定孙权为继承人,史书曾记载说孙策一直看好孙权,每次宴请宾客时就会对孙权说:“在座的这些人,今后都是你的将领。”这纯属捏造,是想以此说明孙权的继承是孙策早就定下来的,具有合法性。

        孙策是猝然遇刺,以其仅二十六岁的年龄,此前绝不会考虑到继承人的问题。就算会考虑,也只会考虑传给儿子。父传子,家天下。孙策有儿子孙绍。(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策为王,而不追封为皇帝,也是为了防止孙绍有非分之想,防止有人借维护孙绍正统继承权作乱。可参阅本号《中国唯一的一个“大皇帝”》《壮烈与悲凄——周瑜:三国文武第一人》)

        但此时儿子太小,不敢妄立,只能从兄弟中间选择。孙策兄弟四人,孙权只是其中之一。孙策临死前,谁都不知道继承人是谁,就连张昭都认为继承人不会是孙权。

        指定孙权为继承人后,孙策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并明确告诉张昭,如果孙权不能胜任,你可以取而代之。这个情节是不是有些熟悉?对,二十多年后,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时也是这么说的。帝王心态是不是都这样奇葩?

        孙策之死和其父孙坚之死几乎如出一辙,都是死在自身性格上,如陈寿在《三国志》里所说: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他们更多地把自己当成冲锋陷阵的将军,而不是身系整个集团命运的统帅。张纮就曾因为孙策经常冲锋陷阵的行为劝谏过孙策,劝他不要轻易亲自出战,造成全军上下都感到危险和惧怕的现象。

        张纮所说的危险不是没有出现过,与祖郎交战时,祖郎的刀锋就曾砍杀到孙策的马鞍秣陵与笮融交战时被箭射伤,神亭与太史慈单打独斗更是险象环生,充分说明了孙策喜欢亲手搏杀的冒险性格。

        孙策孤身临险的事例很多。神亭遇太史慈时就应该是单人匹马脱离了护卫,当时韩当、宋谦、黄盖等十三骑作为孙策的护卫同行,如果大家并行,太史慈也不会孤身冒险。

        还次征讨山越,虞翻遇到孙策一人独行追敌的事情,吓得不轻,苦苦劝诫孙策不要做这样危险的事情。

        但孙策并未吸取教训,此次打猎,又是一骑绝尘,终于尝到了孤身犯险的恶果。与其父亲单马行岘山的遇刺经历何其相似!

        孙策生命虽然短暂,却十分辉煌灿烂。白手起家打下了江东六郡,开创了吴国基业,成为东吴帝国的奠基人。

        从孙策留下来的丰富的政治、军事、行政管理遗产中,也能够看到其彪炳功业:

        政治上,获朝廷正式封拜为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具备了据守一方讨伐叛逆的合法地位和政治优势。

        领土上,占据了江东六郡,成为江东最大势力,为今后的发展扩张奠定了基础。

        军事上,初步建立了统帅授兵,部将领兵,相对独立的军事管理体制,巩固、培养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

        行政管理上,以文官在中枢辅佐,宗室或外戚子弟任地方军政长官建立行政构架。在江东六郡中,除庐江太守李术、吴郡太守朱治外,其余四郡都是宗室或亲属子弟。

        任李术是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孙策正在努力脱离袁术靠拢朝廷,此举是想给朝廷一个公忠的印象。

        任朱治也应该是一种策略,是做给文臣武将们看的,以此给部属一个希望。朱治是跟随孙坚的老臣,也是最早跟随孙策并劝其尽早离开袁术自谋发展的功臣,忠诚度相当高,用起也放心。

        孙权几乎是全面继承了这些遗产,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补充、完善,成就了自己吴大皇帝的历史功绩。

        最后来聊聊郭嘉与孙策遇刺之谜。其实这件事情本号在较早前些的《郭嘉:刺杀孙策的幕后策划者——三国谋杀案之一》一文中已经聊过,这里简单复述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阅那一篇。

        孙策攻打广陵时,曹操非常担心,害怕孙策会袭击许县,抢走献帝,郭嘉却劝曹操不必顾虑孙策,理由是孙策为人轻率而无防备,容易被刺客所杀。曹操还真就相信了他的话。

        最为神奇的是,孙策最终确实被刺客所杀。

        郭嘉是会算命,还是会看相啊,他怎么那么笃定孙策会遇刺呢?曹操真有那么天真,就凭郭嘉信口开河的一个预测就相信了,并按照孙策会遇刺身亡的预测来安排与袁绍的战事?

        当然都不是,郭嘉之所以那么说,曹操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郭嘉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确切地知道孙策遇刺身亡的消息。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曹操,曹操才敢放心地去对付袁绍。

        也许大家会困惑,史书上记载郭嘉说这话时孙策不是还没死吗?是的,是这么记载的。问题就出在这些记载上。

        包括陈寿在内的史家为了塑造出一个天才的郭嘉,有意识地隐瞒了一些事实,有意识地颠倒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

        先聊隐瞒的事实。

        曹操集团里一直存在着一个校事(特务)机构对内监督大臣,对外从事搜集情报、策反、暗杀等秘密活动,郭嘉正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这个事实被隐瞒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一、郭嘉二十岁后隐姓埋名秘密结交了一批英豪,其中应该有侠客、死士之类人物,以备及时之需

        二、郭嘉行为不点检,而且毫不顾忌,更不悔改。陈群多次向曹操举报建议曹操予以惩治。曹操从来没有惩罚过郭嘉,郭嘉依然我行我素。

        如果郭嘉不是身负特殊使命,是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的,曹操也不能容忍他一意孤行。曹操管理属下是很严格的,司空府掾属办事,稍微不如意,就会受到杖击。司空府掾属何夔身上常备毒药,就是不愿意受到杖击的屈辱,只要曹操杖击他,他就自杀。

        郭嘉同样是司空府掾属,如此不点检,为啥没受到任何惩处呢?原因是他的特殊使命。祭酒这个职务也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是司空府主管,也就是说曹操的很多秘密郭嘉都知道,并且还要经过郭嘉的手来处理。

        三,郭嘉笃定孙策会遇刺而死,是郭嘉知道许贡的门客要暗杀孙策,暗中对这些刺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要暗杀孙策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光需要优秀的刺客,还需要不菲的人力物力,比如提供良马、优质弓弩,以及刺客等待期间的生活费用刺客如果被擒杀,其家属的安家费用。还需要准确的情报,随时掌握孙策的动向,寻找最佳的行刺机会。

        总共就三个刺客,偏偏就在那一天那一个地方全体守株待兔地等到了孙策,这不也太奇怪了吗?

        要同时拥有这些条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这些郭嘉都有。年少时结交的江湖豪杰此时派上了用场,曹操集团的所有人财物都可以支配,还有什么能阻挡对孙策的暗杀呢?

        最为关键的是郭嘉有暗杀孙策的动机,就是阻止孙策军团北上,保证曹军后方安宁,以便曹操全力对付袁绍。

        许贡的门客,甚至包括被孙策杀掉的其他江东豪杰的门客也有动机,但却没有实力,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只有郭嘉能够做到,所以,不光他知道,曹操也知道,这也是曹操愿意相信郭嘉关于刺客的推断。也许荀彧、荀攸等核心人物也知道这次暗杀,不然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异常地保持沉默,没有对孙策的威胁提出过任何建议,有违常理。

        这个观点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前几年比较火爆的《军师联盟》里,编导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郭嘉这个人物形象的。

        再来聊颠倒时间顺序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简单,重新排列那段时间里曹操的行程就知道了。

        曹操三月下淮南,四月救白马,孙策死于四月初,也就是说曹操几乎是在孙策一死就北上。没有证据证明曹操下淮南是给孙策施加压力,迫使其采取异常行动,以便刺客行刺,但如果说曹操下淮南只是去收服陈策等几个蟊贼的话,完全没那个必要,毕竟北方袁绍的威胁远大于啸聚山林的山越,所以也不排除给孙策施加压力的可能。

        而郭嘉给曹操提出放心北上孙策会被刺客所杀的话是在已经知道刺杀成功后,曹操也确定孙策去世,才引军北上。

        史家把郭嘉说这段话的时间提前到孙策死之前,无非是想吹捧一下郭嘉的天才,其实是画蛇添足,反而惹出诸多的议论和困惑。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