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衰老之搓耳方法

 追梦文库 2021-09-08

      一、古书记载:

     《黄帝内经》:“耳者,宗脉之所聚之地。”灵枢·卫气》说:“窗笼者,耳也。”《甲乙经》说:“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指听宫。突出于头部两侧,形如喇叭者,名耳廓。耳廓的周围,称为耳轮。耳前上下切迹间突起如屏风者,古称“蔽”。耳廓下垂部分名耳垂,又名耳珠。通入耳道之孔,名耳孔,现所称外耳道。位于外耳道深部的鼓膜,《血证论》称其为”皮膜”。耳廓上有众多穴位,习称耳穴。就耳的解剖结构而言,古人所著多为外耳。

       二、与脏腑经络之关联: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唐容川《血证论》引陈修园之语说:“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医林改错》“耳孔内小管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唐容川“肾主脑髓,耳通于脑,路甚直捷,所以肾开窍耳也。”(《医经精义》)。

       心寄窍于耳:《内经》中有明确的记载。《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所谓“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严氏济生方·耳门》说:“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乎心。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聩、耳鸣、耳痛、耳痒、耳内生疮,或为聤耳,或为焮肿。”《古今医统》说:“心虚血耗,必致耳鸣耳聋。”

耳与肝胆、脾胃的关系:《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丹溪心法·耳聋篇》:“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脾胃虚弱,受纳运化无力,清阳之气不升,水谷精气不能上供清窍,或水湿内阻上犯,亦可影响听力或导致中耳积水。《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耳与经脉有诸多联系,“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中,以足少阳胆经与耳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经起于目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之分支也直接入耳中。还有手阳明大肠之别络入耳中,足阳明胃经抵耳前,足太阳膀胱经至耳上角。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三、搓法:

       1,鸣天鼓:该法最早见于丘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在后世的《河间六书》、《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都有“鸣天鼓”练习的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将两手掌紧捂耳朵,两手四指放于脑后(枕部),用食指、中指叩击枕骨处40至50次。

       2,用手掌来回搓耳朵50下,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来促进全身的健康,并可以增强听力。

3,搓耳轮:两手分别按摩左右耳轮,反复按摩3-5分钟左右。
4,捏持耳垂:双手同时用食指、拇指捏持提拉耳垂。反复搓揉并向上、下、前、后牵拉,带动整个耳朵做360度活动。
5,按摩整个耳廓内部:两手中指按摩耳廓内部,反复按摩3-5分钟左右。
6,五指并拢,将两手掌心紧紧捂住耳朵,突然拔出10余次,类似游泳时耳内进水拔出方法。
7,右手臂从项后捏住左耳廓向右拉;左手臂从项后捏住右耳廓向左拉,各10余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