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境界

 昵称56163858 2021-09-08

境界

今天,学校开学了。新的学期,新的目标,新的期待,周而复始。

说到学业,《论语》之《雍也》篇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窃以为,孔老夫子说得堂而皇之,真正实现却是不易。学业修炼原本是件苦差事,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莘莘学子寒窗攻读,劳心劳力,孜孜以求,含辛茹苦,实在很难用“好之”和“乐之”来形容。

知之,好之,乐之,可以看作境界的递进提升。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们自然必须背起书包上学堂,这是法律和人情世故所规定的,厌学,失学,弃学,逃学,都是不允许的。进了学堂,老师教导着,家长督促着,社会期盼着,孩子们便亦步亦趋地循着幼、小、中、大的既定路子开始十数年甚至更长岁月的学业生涯。至于说,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悟,一不小心对学习喜爱起来、甚至快活起来,那就或许会成为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典范,老师很欣慰,家长很欣慰,社会很欣慰。

以个人浅陋的认知来说,所谓喜爱学习、快活学习,实在是一个伪命题。就学生娃整体而言,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取得光光鲜鲜的好成绩,必然经历一个艰苦、刻苦、辛苦、痛苦的漫长过程,学业路上荆棘遍布,苦不堪言才是真实的写照,能够由此生发出内心愉悦感的,毕竟是凤毛麟角,“被好之”“被乐之”倒是普遍的真实写照。

我曾经就读过的小学,被人们共认为这座城市里最好的小学,当年就提出并践行过“快乐教育”的理念,公开宣称放学后不安排任何家庭作业,说是要让孩子们开开心心地享受童年快乐。从理论上来说,这是符合人性和教育部门口头上的主张的,当时的舆论也一片喝彩。但是,这种尝试符合了科学理念却违背了体制规则,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在与严酷的现实碰撞中,反而招到了来自家长、同行、社会的一致诟病,一场颇具前卫色彩的探索,最终夭折,归于静寂。

其实,不光是学习,做任何事情皆是如此。入职就岗,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要做到“好之”,千难万难,说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结果往往成了“做一行怨一行”。诚然,当人们终于入窥门径,掌握了一定的从业技能关窍,游刃有余之后,会对所从事的行当产生感情,兴许会逐渐地由“怨”变“爱”,开始步入“好之”的层次;倘若继而技有所精、业有所成、情有所钟,更可以再上层楼,步入“乐之”境界,愉快胜任,做得开心。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上得高楼,眺见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天涯路远。引申为: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或可看作为“知之”。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北宋柳永蝶恋花》中最后两句词,原意是说对爱的执着、艰辛和无悔。引申为:无论做什么,都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成的,必须坚定不移,专注勤勉,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或可看作为“好之”。

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句子。原意是说经过苦苦追索,灵台顿悟,心境澈然。引申为:学习也罢,工作也罢,经年累月浸润其中,一旦突破,便有大成,或可看作为“爱之”。

人生三境界,却是进阶艰难,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励自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不在于路途的远近,而在于思想的升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