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不了情

 丘山三也君 2021-09-08
图片

    雕塑家宋建成所发《鹵》图,引起了我对山西文物图书出版的一段回忆,《文物不了情》随之一涌而出。

我们山西文物图书的出版,说来己久。但真正揭开了新的一页,应该是1988年。

一个不平凡的起点:从文物美学研究开始

那时,由于我时任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与山西美学学会会长,并同新上任的山西省文物局长张希舜是好友,我邀张希舜任我们任我们山西美学学会副会长,并开展了文物美学的研究。这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的。其成果是即以文物美学为主要内容的《美学新视角》一书。(1993年12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与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所谓“美学新视角”,主要即文物美学这个祝角。

图片

一个宏伟的计划  推出山西馆藏珍品

在开展文物美学研究的同时,与省文物局共同策划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并签订了《关于出版山西博物馆馆藏珍品协议》。由张颔任特邀顾问、李翔德任主编、张一、张亚平(省文物局副局长)、赵志光任副主编。

内容分1、铜器;2、历代佛教造像;3、陶、瓷器;3、名人字画及其它工艺杂品(包括山而历代名人书画及外地名家在山西馆藏珍品)。要求高水平面世。横向不逊于当前国内外同类图书,纵向无愧于后世。有较高的文物价质、观赏价值与学术价值。

这套书虽因我退居二线未能全部出齐,但第一卷《青铜器》以崭新的面貌瀟洒问世了。真正做到了“精”。既是馆藏珍品,又是图书精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晋文化》到《晋文物》

1990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委托我组织编撰《晋文化》。我请山西社科院高增德、李元庆等的几位历史方面的学者撰写的初稿.,。因港方所谓《晋文化》实际是《晋文物》,未能通过。我又请省文物局几位专家撰写了《晋文物》。港方为此来并三次,我请她们与省文物局一位领导与作者见了面商讨了书稿之事,她们对书稿提出具体要求,作者按其意见曾两易其稿,交该局一位领导,我以为双方己经见面,事己“水到渠成”了,未再过问。后来才得知此事在这位领导手里“泡汤”了,不了了之。

多年来,一个阴影笼罩着我。我总觉《晋文化》与《晋文物》由我发起,大家辛苦了一场,没有结果,心中有愧,“念念于怀”。曾与《晋文物》的牵头人、主要作者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王永先及我社原美编室主任李松年,多次商量重启《晋文物》的出版事宜。直到2009年受《文物中国史》的启发,将书名定为《文物山西史》,才正式启动。

不过这段弯路并未白走。我们毕竞在《美学新视角》之后,又拥有《晋文化》与《晋文物》两部书稿,并收藏了为这些书所需要的大量文物专业摄影家拍摄的照片。并有了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物中国史》这个”参考系”。.《文物山西史》的启动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多年来,一个阴影笼罩着我。我总觉《晋文化》与《晋文物》由我发起,大家辛苦了一场,没有结果,心中有愧,“念念于怀”。曾与《晋文物》的牵头人、主要作者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王永先及我社原美编室主任李松年,多次商量重启《晋文物》的出版事宜。直到2009年受《文物中国史》的启发,将书名定为《文物山西史》,才正式启动。

不过这段弯路并未白走。我们毕竞在《美学新视角》之后,又拥有《晋文化》与《晋文物》两部书稿,并收藏了为这些书所需要的大量文物专业摄影家拍摄的照片。并有了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物中国史》这个”参考系”。.《文物山西史》的启动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从《晋文物》到《文物山西史》

从1990年编《晋文物》,到2009年启动《文物山西史》。此间己隔了19年。可以说,是《文物山西史》唤起了多年前的这些沉睡的资源。是《美学新视角》《晋文化》与《晋文物》,架起了通向《文物山西史》的桥梁。它们就是《文物山西史》的雏型。实际上,那时的积累,已无意中悄然“直击”《文物山西史》。

以往出的许多文物方面的书,大多是文物图录,除了一篇序言,其余均为图片,而且没有图片说明,或在每张图片后有一两个字:“商”“周”。更有甚者,许多砖雕图片,一个字的说明也没有。这部《文物山西史》,与一般依据历史文献史料讲述山西历史的著作不同,亦与主要是文物图录的画册不同。它是以史为纲,以文物为载体,讲述山西历史的独具特色的大型文献,要全面、系统与完整的表现山西的历史,因此,没有文物也不能不写。它是对以往诸多山西文物与历史图书的一次超越。这本身就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文化工程。我深感力不从心。但在众多文博与历史方面的专家及老友的指导及亲自参予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脱稿了。基本做到了顶层设计逐渐形成,作者阵容强大,图书规模宏大,内容精彩厚重,凸现中国山西特色与亮点,并且图文并茂,史论结合,熔学术性、知识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炉。既是作为文物大省山西文物之荟萃,也是山西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尤其在版式美术设计上亦堪称一大奇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所说作者阵容强大,主要是在中青年文博学者率先而上基础上,又有一批重量级如王克林(山西考古研究所所长、元老)、李尚师(《晋国通史》上中下卷及《中国古代治国方略》作者)、谢尧亭(原山西考古研究所所长、现山西大学博导、获多项考古成果奖)、王晓毅(现任山西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薛超(原山西艺术博物院院长)、仝建平(山西师大文史学院教授、副院长)、王瑾(山西大学教授、秦汉魏晋南北朝研究专家)、董永刚(山西社科院副研究员、《山西文明史》作者)王洁喻(太原师院教授、《山西古代历史地理沿革》作者),我社有原美编室主任李松年(山西文物出版方面的元老)等文物、历史、出版方面的元老与专家的加盟,指导与参予。形成一个可以承担远程战略任务的群体。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的结构功能。

无疑我们对《文物山西史》这套书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只是免不了“眼高手低”,想到并不等于做到了。

但是,我们毕竟是耕耘在古山西这样一块辽阔的宝地上。它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中国的源头。中华民族从这里出发,中华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自信以及山西五种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均厚植其中。山西考古70年,成果辉煌,是一座珍奇文物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金矿。文物没有疆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也是世界的文化金矿。 

30多年,我们挖矿不止,并一步步向巅峰攀登。即使我们未登上巅峰。我们的辛苦也不会白费,汗水不会白流。但它真正成为“文物不了情”了。因为尽管与出版方有协议在先,而且它们很重视,至今因经费末到位,出版尚须时日。这岂不是真正的“不了情”吗?

                                         2021年8月29日于太原书苑小居

图片
作者简介:李翔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