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信。之一

 拟见Padmameet 2021-09-09

1. 追寻内心深处的智慧和慈悲

拟见:

很高兴给你写信,有些相识真的很奇妙,可能因为一封陌生的信,一本心爱的书,一个有趣的人。也许你会奇怪我是谁,你不认识我,我也不熟识你,可是我们有一个共同喜欢的作家,庆山。也许就是这种微妙而美好的联系让我生发出给你写信的念头。

认识庆山很多年了,那时她还是安妮宝贝。那年我读小学,姐姐从书店买回一本厚厚的安妮的小说结集,浅色的封面,里面有一张她早些年的照片。初识,年纪尚小还很幼稚的我并不觉得这样的书有趣。后来,小学毕业那年,班里有一个心智比较成熟的女孩和我说起她很喜欢一个叫安妮宝贝的作家。我告诉她我家有一本安妮的小说,然后将这本书借给了她,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读完还给了我。后来几次搬家,遗憾那本书丢失了。

之后,没想过读安妮。直到高中,那时的我极度厌倦压抑、沉闷、一成不变的学校生活,开始变得孤立、沉默和叛逆,我拒绝与他人相处,因为我觉得他们不懂我,我们不能看不见彼此的内心。可与此同时我又无比渴望倾诉,渴望被倾听,想找到一种能和我发出同一频率的声音。内心和外界之间的城墙越垒越高,找寻不到那个声音时,多幸运再次遇到安妮的书。

我从书店买到安妮的散文选《且以永日》,在那些或静默孤独或躁动不安的夜晚,一页一页读下去。书中没有喋喋不休的大道理,安妮写与双亲的感情、写念念的外婆,写花市的花,写童年的人事,写故乡的食物,写读过的书,写自身的修习,都是些温柔的日常,却给我安定平和的力量。

从《且以永日》开始,我喜欢上安妮,喜欢那些精简干净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深远的哲思。后来,陆续读了《眠空》、《得未曾有》、《月童度河》,每本都很喜爱,每本都有所得。

有一次和姐姐聊天,她说安妮前期的小说在高中时读得多,随笔读得少,大学翻过《眠空》。我说我读安妮的随笔多,小说很少,读过一两篇短篇。喜欢安妮很多年了,从安妮宝贝到庆山,我也从懵懵懂懂的十几岁到了迷迷茫茫的二十岁,姐姐也到了待嫁的年纪。很感谢安妮和她的书,让我在那段压抑沉闷的岁月里得到宁静和归属,也感谢安妮的文字建立起我对日常、细微之物的审美意识,对生命精进的探索和修习。

常不定期地游览安妮的微博,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你的留言,很好奇,终于点开你的微博。看了你近期的动态,发现你的坐标是黄山,惊喜我们的距离很近,又多了亲切,我生在皖南,如今在皖东读书。

关注了你的公众号,才知道你是仍在校读书的二十多岁的男孩子。于是,我更加好奇你如此喜欢安妮的原因,因为我身边读安妮的多是女性。(不知道如此说是否冒昧)

二十多岁的年纪,身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渴望的、茫然的、热切的、躁动的,你如何平静地省视和对话自己的内心,读经文、看书、学习;一直很想去尝试更多有意义的事,会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同行或是其他原因而受牵绊,看到你旅行和参加义工,一直是在独立完成这些吗?有没有遇到困难和阻碍?很高兴你可以读完这些,也期待更多交流。

       祝好!

                                     2017.11.12

答复

很感谢你的来信,读完,发现我们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读庆山的随笔和散文,而小说读的很少。

我是2012年开始接触庆山的文字,很偶然,高中同班同学,她有一本庆山的作品合集。而第一本就是《素年锦时》。从《素年锦时》开始,我开始读她的文字。直到今天。后来我看了她早期的一些小说,但都没有很深的共鸣。之后,《眠空》出版,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之前有写过关于《眠空》的读后感(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号里有刊登),里面较为详细的写下了《眠空》给予我的感受和改变。

现在的心境已经从《眠空》里走出来,更多的是关于怎样生活,怎样与自己的心发生链接,以及给予他人帮助,更多的是向内求,追寻内心深处的智慧和慈悲。这可能和我接触佛法有很大关系。

人生的道路通常是很偶然的,我早期的性格也不好,喜欢与人对抗,不轻易接近,偏执。等等,这与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有一点,我很喜欢阅读。也正是这一点改变了我。

二十岁的我,也许在你的眼中有些特别。这可能和自身的经历有关。我曾在黑暗里长途跋涉,亲人的离世,自身心理的一些缺憾、幼时父母没有给予正确的爱。等等。这些曾让我困顿不堪,也正是这些使我走上了向内心深处探索道路。想来应该感谢。

之前写过一段话:经历过的种种,并不介意其中的阴暗面。写下它,是对自己真实存在的肯定。就像一座山的阴面与阳面。阴面的存在并不影响山的一丝一毫。我们看山时,仍然能感受到它的庄重与美丽。更何况阴与阳是无时无刻相互转化的。

生命是奇妙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这是佛法里所说的『无常』,也正是因为有『无常』的存在,才使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没有好与不好,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够承担到这件事情能够在『无常』里发生转变。也许给予足够的时间,它回报我们的可能就是礼物和花朵。

曾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对她的文字有很多偏见,但想来,阅读终究是很私人化的东西,其中的获得也只有自身知道。能够获得多少,也在于个人的理解力。我们所看到的层面,通常是自己理解力的表现。

就像现在,人们对佛教还是存在很多误解。也许是因为没有真正深入了解,也不愿意尝试去理解。宁愿跟随他人的偏见随波逐流。但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发现内心深处本有的智慧与慈悲,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这才是对生命真正有意义的,看你在来信中有提到,为你感到欢喜。

也不要单独的只读她的书,还有很多好的书可以读。我喜欢中国古代的一些书,也读日本的小说、散文。读藏传佛教的教义,也读济群法师的著作。没关系,看自己如何吸收、理解。不要被某个学派和宗教所限制,要追求美好与真理。

关于喜欢她的文字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文字离我的心很近。

早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莲花》,一口气读完。现在喜欢独自旅行,可能和这有很大关系。《眠空》已经写过读后感,不再多说。《得未曾有》表达的是一种生活状态,通过他人的生命历程,观照自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月童度河》是当下正在实践理解的。其他的书不做过多看法,喜欢读可以去读,不喜欢就不读。

关于二十岁的自己和同龄人,想说的是,只有经历过,才能从中得到什么。我们只有在黑暗中反复跋涉,才能体会出光明的珍贵。渴望的、茫然的、热切的、躁动的,这些都是很珍贵的经历,不能跳过这个过程,它们是很有必要的。

我可能太沉浸于探索自己的内心,所以不是很在乎孤独,有时候也会想念某个人,或者某件东西,但明白这是人之常情,很容易就消化掉。没关系,只要不压抑自己的心意就好。

而事实上我在黄山有很多朋友,老师。他们给予我很多帮助。在这里表示感谢。如果我们真的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没有同类。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内心过于狭隘,不能够以宽宏的角度去待人接物。

我常常独自旅行、工作、参加一些禅修活动,做义工。大概是我天性里有一些倔强。走出第一步,就想一直走下去。这一点有些像我的父亲。

会有困难和阻碍,可能是内心不过于执着,又或者是内心的愿力比较大。都慢慢走过去了。我们有时太在乎自己,有时像前面所说的是理解力不够,又或者是自己的心不能承载。烦恼和快乐是一样的,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能够承载。『厚德载物』,这个词很好。

我们在这个世间,要感恩自己所遇到每个人,每件事物。正是因为他们带来的能量,才使我们的生命趋向平和、明亮、豁达、美好。

最后,感谢你的来信。我也给予了回信。这样的沟通,让我觉得开心。再次谢谢你。                                                         

分享

有一些朋友发来邮件,十分感谢你们的心意。会给予答复。事实上也不能说是答复,就是一种沟通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