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变应性咳嗽证候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9-09

目的:通过对小儿变应性咳嗽证候及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为本病的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动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2月小儿变应性咳嗽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整理提取证候要素及药物,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纳。结果:1.通过筛选文献,共纳入合格文献33篇。2.证候规律分析:纳入文献中,涉及5个主要病位因素,即肺、脾、肝、肾、经络,9个病因病性因素,即风痰、(外)风、风毒、气虚、阴虚、血瘀、痰湿、痰饮、内火(热)。通过频数频率分析得到病位因素中肺占比最高(51.25%),其次为脾(25%)、肾(12.5%)、肝(7.5%)、经络(3.75%),病因病性因素中风痰占比最高(28.36%),其次为气虚(17.91%)、阴虚(10.45%)、(外)风(9.0%)、内火(热)(9.0%)、血瘀(5.8%),痰湿、风毒、痰饮等均小于5%。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经络、血瘀、肾、阴虚聚为一类;肺、风痰、脾、肝聚为一类;气虚和痰湿聚为一类。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五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由肺、脾、肝、风痰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22.754%;第二主成分由经络、血瘀、肾、阴虚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18.347%;第三主成分由脾、痰湿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13.395%;第四主成分由阴虚、内火(热)、痰湿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11.047%;第五主成分由气虚、阴虚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9.631%。3.药物规律分析:纳入文献中,共涉及药物种类19类,单味药物185味(除外甘草)。通过药物种类的频次分析得到化痰止咳平喘药占比最高,约为23.32%,其次为疏风解表药(22.69%)、补虚药(14.07%,其中以补气药及补阴药为主)、清热药(12.67%)平肝息风药(6.97%)、利水渗湿药(3.68%)、收涩药(3.68%)、消食药(3.30%)、理气药(3.17%)、活血化瘀药(1.52%)、祛风湿药(1.27%),化湿药、安神药、温里药、驱虫药、攻下药、止血药、开窍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等占比均小于1%。通过药物性味、归经频次分析得到药物药性多以寒、温为主,味多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肺经为主。通过单味药物频次分析得到前31味药物总频次为436,约占比55.26%,其中止咳化痰类药9味,疏风解表药8味,补虚药5味,平肝息风药3味,清热药3味以及陈皮、茯苓、五味子。


通过31味药物聚类分析得到苍耳子、辛夷、白芷、浙贝母、玄参、桔梗、桑叶、麻黄、地龙聚为一类;桑白皮、瓜蒌皮、钩藤、苦杏仁、黄芩聚为一类;南沙参、麦冬、炙百部、款冬花、紫菀聚为一类;法半夏、陈皮、茯苓聚为一类;五味子、细辛、黄芪、白术、防风、白芍聚为一类。通过31味药物因子分析得到


6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由苍耳子、辛夷、浙贝母、白芷、射干、桔梗、玄参、地龙、瓜蒌皮、麻黄、蝉蜕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14.752%;第二主成分由黄芪、白术、防风、白芍、五味子、南沙参、百部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11.111%;第三主成分由款冬花、桑白皮、百部、紫菀、南沙参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8.325%;第四主成分由地龙、僵蚕、法半夏、茯苓、钩藤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7.258%;第五主成分由百部、紫菀、法半夏、茯苓、陈皮、细辛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5.870%;第六主成分由黄芩、浙贝母、法半夏、钩藤等组成,可解释方差的5.458%。


结论:1.小儿变应性咳嗽相关证候因素以及药物使用规律的分析表明其涉及的证候类型主要有风痰伏肺、痰湿内蕴、气阴两虚、肺卫不固、阴虚内热等。2.小儿变应性咳嗽的主要病位在肺,并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常见的病因病性因素为风痰,并涉及气虚、阴虚、痰湿、瘀血、内火(热)、(外)风等病理因素。3.小儿变应性咳嗽治疗用药主要为化痰止咳平喘类、疏风解表类、补虚类以及清热类,性多以寒、温为主,味多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肺经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