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季,如何为孩子打造好身板?诚顺和名老中医张压西给家长支招】

 中医逆龄道与术 2021-09-09

每年开学季,不少家长都有这种感受——孩子三番两次地生病,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其实,这种现象与自然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夏秋交替期,天气忽冷忽热,孩子抵抗力相对较弱,稍不注意就会生病。不少老师也表示,假期后的新学期会有一批孩子集中闹病,很耽误学习,似乎成了一种常态现象。

在新学期开学之际,许多家长或者孩子的爷爷奶奶来诚顺和中医门诊部诊病时,都要请教诚顺和老中医,孩子上学后怎样护理和保健才能少得病?今天,我们我们特别邀请了武汉市中医名师、硕士生导师、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擅长治疗脾胃病和小儿疾病,现在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坐诊的张压西教授、主任医师,请张教授从中医角度给各位家长讲讲为什么孩子们一开学就容易生病,家长又该如何应对。让大家掌握开学季孩子的保健和防病要点,争取让孩子健康开学,做个全勤学生。

开学季,疾病为何爱扎堆?

张压西教授指出,九月份正值季节转换,早晚冷、中午热,加上孩子运动量大,出汗多,但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非常容易感受外邪。

学校属于人员密集场所,孩子每天要接触很多小伙伴,一人感冒时,其他孩子不知道自我防范,相互密切接触,容易交叉感染。

有些孩子刚刚上学不习惯,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焦虑、紧张、排斥,不良心理因素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免疫力,给疾病可乘之机。

因此,每年开学季,很多孩子都会“招惹”上感冒发热、咳嗽、喘息、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肠胃炎等问题。

开学季,孩子的中医保健重点有哪些?

当前节气乃处暑过后,白露当季。根据当下季节、节气致病特点,张压西教授指出,孩子的中医保健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谨防外感

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养生专家称白露实际上是表明天气已经转凉。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容易着凉。故而,在这个时节容易外感,对于体质稚嫩柔弱的小儿来讲更易于外感。在此季节,外感辩证多为外感风寒、风热、秋燥。

1.外感风寒。

眼下,虽然早晚天气已经寒凉,亦或者是仍有喜欢用空调者,小儿稚阴稚阳,且体质具有“纯阳”特点,容易汗出而腠理(毛孔)开,当天气转凉后,凉风侵入,随即感为“风寒”,常表现为流清鼻涕、打喷嚏、头痛、恶寒,舌苔薄白,脉浮。此时当予以散寒解表为主,家长可以稍稍给予生姜加冰糖煎服,或热面汤、小米粥喂服,可以帮助小儿稍稍发汗,以有助于风寒之邪从表而解。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儿乃“纯阳”体质,感受风寒之后常常很快转热,即我们常见的流清鼻涕、打喷嚏大概1-2天左右马上就进入流浓黄鼻涕、发热、舌苔黄、脉数等,此时就不宜给姜汤之类温热或助发散的药食了,谨防其助里热。

2.外感风热。

前面刚讲过,天气转凉,话说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冷”。于是,就会看到有些小儿已经穿着厚重了,大一点的孩子还好,知道说热,小宝宝不会说,这是外因。还有就是内因,多数为食积。就是因为小儿脾胃偏于虚弱,吃了过多或者难以消化的食物,表现为口臭,排气(放屁)很臭,便便干燥或很臭,就是食积了,食积易于生热。好了,内因、外因这么一合并,小朋友就发为风热了。表现为流浓黄鼻涕,咳嗽,咳声重浊,痰色黄,发热,舌红,苔黄,脉数。这时的小儿家长通常都急了,因为最重要的是发热和咳嗽,而此时不一定都是细菌感染,多数为病毒感染,中医中药常表现为较好的疗效,除此之外中医还有很多办法,比如家长可以自学“小儿推拿”,比如捏脊,从下向上捏脊为补脾助消化,从上向下捏脊有清热作用,对于日常的小儿保健都会有很大帮助。

3.外感风燥。

秋季最易令人燥,秋燥就在你身边有没有,听见你的孩子时不时的来两声干咳,时而又咳得满面通红,对,这就是燥咳。所以,你们有没有听说秋天多吃梨比较好?没错,梨是秋天最好的水果,可以润肺祛燥,吃法也是多样的,比如可以生吃,多数家长去皮喂食;也可以煮食、蒸食,最好把皮也吃了,为了调味,可以适当加点冰糖。粥也是很好的滋养润燥的食品,适当加些百合、银耳更好。当然,对付秋燥的办法的最简单办法是时不时的提醒小朋友多喝水哦,充足的水分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好东西。还有辛辣、燥热要尽量少的给小朋友吃,比如各种油炸、烧烤,还有“垃圾食品”,都是燥的、热的东西,劫阴之品,远离就对了。

二、谨防泄泻 

秋季常可令人飧泄。对于小朋友来讲,多有脾虚,在秋季,武汉地区仍有暑湿驻留,加之喂养不当,食入过多或者难以消化食物,就容易出现泄泻。故而,在此季节,家长当注意给小朋友多吃清淡,多吃时令水果,如梨、橙子、柚子、香蕉等凉、润之品。最重要的是,时常观察小朋友有没有口臭、便秘、排气(放屁)很臭等,如果有了就立刻引起注意,饮食方面一定控制,且可以给予服用健胃消食之药物,或者家长自学小儿推拿捏脊疗法,以免进一步发展至泄泻或者其它病证。对于感染性腹泻,家长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三、谨防皮肤病

皮肤病是时常伴随小朋友也是困扰家长的疾病。在夏季的高温、高湿的季节容易发的湿疹、疱疹等疾病到了秋季略有改善,但在江南一带此季节仍湿度较大,所以湿疹、痱子、蚊虫叮咬所致的虫咬性皮炎等仍是高发。

除了蚊虫叮咬以外,皮疹的发生通常与小朋友的体质有关。比如我们常讲的过敏性皮炎,包括荨麻疹通常会光顾特禀质的小朋友,在中医讲就是先天肾精不足,通常也会容易发过敏相关的其它疾病如哮喘、咳嗽、鼻炎等等。这类小朋友比较适合运用中药敷贴治疗,就是通过中医专业医生的辩证,运用相应的中药制成敷贴,贴在患儿的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起到调节脏腑功能,损邪益正的作用,最常见的为“三伏贴”和“三九贴”,分别是根据中医的“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理论进行治疗的。当然,在一年四季也都可以进行该方法的治疗。

皮肤发的湿疹、疱疹等等,从中医角度来讲都是湿热、热毒所致。之前讲过小儿体质特点是“纯阳”之体,就是说小朋友本身体质就倾向于“热”,所以,避免发生皮肤病除了注意皮肤清洁、常换洗衣物、避免蚊虫叮咬等,内在需要我们调理的是注意在秋季给小朋友多吃滋润之品,少吃辛辣、燥热食物。另外早睡早起也是很关键的,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小朋友阳气内敛,阴液自生,防止皮肤病的发生或者减轻皮肤病的发作。

四种高发病,家里常备这些中药,确保药到病除?

1.感冒发热

孩子感冒后,家长先别慌张,要注意辨别孩子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方法很简单,流黄鼻涕、头痛、咳嗽有痰(多为黄痰),多半是风热感冒;流清鼻涕、怕冷、手脚冰凉,多半是风寒感冒。一般情况下,风寒感冒初期,可以先不吃药,用生姜煮水或捏脊的方式进行护理。但如果寒化热,孩子有了发热症状,且小便黄、口气重,可选择小儿感冒颗粒(合剂)来疏风、宣肺、解表。

2.急性扁桃体炎

孩子有呼吸道症状,并出现咽喉肿痛、吞咽时加重等症状时,要警惕急性扁桃体炎。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保持口腔卫生,不要让孩子吃太多肉,可以多吃些绿叶菜。另外,治疗扁桃体炎,可选择小儿咽扁颗粒,其中金果榄、射干、麦冬都是清热利咽的良药。

3.肺炎

秋季属燥,燥伤津液,肺阴虚体质(肺阴液不足)的孩子秋季最难受。这些孩子平时要多吃百合、银耳、雪梨,不要吃辛辣食物和膨化食品,及时补充水分。儿童肺炎起病快,一旦出现发烧、咳嗽、气喘等症状,家长必须及时带孩子就诊。肺热咳嗽的临床特点是有痰咳不出或吐痰黄稠、咽干喉痛,这时可以用止咳化痰润肺的中成药,如儿童咳液,可清热润肺、祛痰止咳。

4.厌食

很多孩子课间或中午放学喜欢吃些小零食或冷饮,不好好吃正餐,饮食不规律,容易损伤脾胃,出现间断腹胀腹痛、大便不正常的问题。还有些孩子,食欲差,吃什么都吃不香,身体瘦弱,面色暗黄、缺乏光泽。中医调理脾胃的方法十分丰富,临床常用的是中药治疗、推拿按摩。食欲低、时不时腹胀腹痛的孩子,可口服醒脾开胃颗粒等消食类中成药。家长也可在家给孩子多做做推拿,介绍三种方法:捏脊、摩腹、揉足三里(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

需要提醒,孩子用药,用法用量上有讲究,中药强调辨证施治,服用以上药物时,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孩子预防疾病,家长要牢记这四点?

1.作息规律

建议父母最好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来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这样既有利于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还能让宝宝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晚上早点入睡,让宝宝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2.适当运动

让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锻炼是提升他适应环境能力的最好方法。孩子上学后,父母没时间带孩子出去运动,很多孩子运动量骤减,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每天晚上吃过晚饭之后,父母可以带孩子出去散散步,小小运动一下,既促进了消化也锻炼了身体。

3.饮食清淡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到了秋季,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盲目进补,容易给孩子的肠胃造成负担,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秋季孩子饮食宜清淡,最好吃一些润肺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萝卜等,少吃或不吃瓜类水果,如西瓜。9月份孩子容易腹泻,冬天孩子容易咳嗽,可多食酸性水果,如葡萄、石榴、青苹果类。

孩子的碗筷玩具要定期消毒,让孩子饭前便后洗手,少吃甚至不吃油腻、生冷、过甜的食物,避免病从口入。秋冬季节身体的新陈代谢会变慢,多喝水有利促进孩子的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废物的排出。同时,喝水也是预防肠道疾病和湿疹的一个好方法。

4.科学穿衣

秋季气温变化大,一早一晚偏凉,所以很多家长为了预防孩子着凉会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多穿,这样孩子反而更容易感冒。秋季给孩子穿衣,记住“三暖两凉”(背暖、肚暖、脚暖,头凉,胸口凉)原则即可。天气变化要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夜间盖好被子;室内多通风,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床单被褥要每天晾晒。

开学季,孩子经常吃这9种食物,胜过各种补药

九月,夏天的“热情”还未完全退场,初秋的燥已快马赶来。《御医宝典》讲:“入秋三分虚,进补正当时。”秋天也正是进补的好时候。秋季进补,我们尤其是孩子可以选择哪些食物来吃呢?下面,张教授给大家推荐9种适宜秋季进补的食物:

1.山药

常言道“白色山药胜人参”。山药被称为“秋季第一补”,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功效。

《景岳全书》云:“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山药除了能补益中焦脾胃,祛除身体寒热邪气,还能补肺增强肾气的固摄功能,把身体的元气、肾精固摄在体内。活泼好动的孩子,最适合多吃山药。山药让人气血更足,更有力气。

2.百合

百合,甘,寒。归经归心、肺经。百合能帮你和孩子在这个秋天,把皮肤养好,把睡眠养好,把秋乏养好。百合色白,五行应金,五脏应肺。清代名医徐大椿说百合“色白而多瓣,其形似肺,始秋而花,又得金气之全者,故为清补肺金之药。”

3.梨

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降火等功用。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继而出现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黄等症状,可多食梨。

4.红枣

红枣具有生津润肺、养血安神等功效,是一种非常适合秋季进补的水果。秋季皮肤特别容易干燥,常吃枣能使皮肤的弹性增强,使皮肤变得细嫩光滑。红枣可以健脾养胃,脾好则皮坚,皮肤容光焕发。毛发则有了安身之处,可以防止头发脱落,并且有助长出乌黑发亮的头发。

5.冬瓜

俗话讲:“冬瓜入户,不进药铺。”《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冬瓜清热,养胃生津,涤秽治烦,消痈行水,治胀满,泻痢霍乱,解鱼、酒等毒。”冬瓜含有丰富的防治癌症的维生素B1和抗癌功能的硒。另外冬瓜中的粗纤维还能刺激胃肠道蠕动,使肠道堆积的致癌物质尽快排出体外,也加快排除夏季积累的“宿便”。

6.莴笋

中医认为莴笋味苦、性寒,有益五脏、通经脉、坚筋骨、开胸膈、利小便等功效,还助降血压和血糖,另外它对于肝癌、胃癌有预防作用,也可缓解癌症患者放疗或化疗的副作用,是一种抗癌蔬菜。莴笋既是“抗癌霸王菜”,又是“千金菜”。秋季人体新陈代谢逐渐降低,容易出现贫血;莴笋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铁元素在有机酸和酶的作用下,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莴笋味道清新略带苦味,可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和胆汁的分泌,从而促进消化器官的蠕动。

7. 红薯

红薯最大的特点是含有丰富和优良的膳食纤维,有利于肠胃蠕动,能使人顺畅排便。红薯抑制胆固醇的作用是其他食物的10倍,也是绝对的“高钾低钠”之王。研究发现,红薯等富钾食物可将中风的风险降低20%另外,红薯中含有丰富的黏蛋白,对养护关节也有一定好处。

8.香菇

小香菇,大营养。香菇,有“菇中皇后”,“山珍之宝“,“植物肉”的美誉。日常生活里,食用一些香菇,对我们的身体好处多多。小孩们吃香菇,可以提高免疫力,满足一天的维生素需求,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长个子,增强免疫力。女性吃香菇,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美容养颜,延缓衰老。中老年人吃香菇,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降血脂,降血压,对身体好。 

另外,香菇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增强抵抗力预防秋季感冒;香菇含有很高的抗氧化剂,有效抵御巨噬细胞和癌细胞的生长,对于亚健康人群来说,平时吃点香菇非常必要。

9.莲藕

中医认为生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止泻的功效。民间有“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的说法。吃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

中医所说:“苦夏无病三分虚,夏耗自有秋乏偿”。秋季九大进补食物,给身体补充能量,为孩子、家人收藏好,平时多吃点,全家保安康!

总之,预防永远好过治疗。所以家长们更应该注重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对自己的小孩的体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细心观察孩子的身体情况,认真总结在孩子疾病过程中的反应情况,包括对药物、小儿推拿手法、食物等的反应,最终达到能够提早预防或者在疾病早期、初期将疾病扼杀于摇篮中的目的。当然,毕竟家长们不都是医护人员,当孩子生病或者病情进展时还是要积极到医院就诊。为了我们最好的未来,让我们行动起来,主动去学习利于孩子健康的保健知识。

最后,祝愿所有的小朋友们在“开学季”健康成长!

张压西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例

患者吴某,男,43岁,武汉市武昌区人。于2021年7月21日来诊。

患者主诉:胃脘胀痛时作8年余。

病史: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畅或劳累而诱发已8年余。曾服胃舒平、胃复安等药效果不显。1977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因郁怒而胃痛复作。现症见:胃痛连及两胁,时有嗳气,腹中窜痛,食少纳呆,嘈杂泛酸,身困乏力,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中医:胃院痛;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中气不足,土虚木郁,胃气不畅,气滞作痛。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旱半夏8g,木香10g,砂仁8g,

陈皮8g,白芍10g,川楝子10g,香附10g,青皮10g,枳壳10g,吴茱萸5g,黄连6g,炙甘草3g。

患者服药10剂,胀痛减轻,纳谷知味。服药20剂,胀痛大减,已不泛酸,大便正常,以后则以本方为主,稍作增减。两个月后诸症基本消失。但患者由于家事烦扰,情志不畅,病情不易稳定。嘱其调摄情志,戒忧戒怒,原方继服而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