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痛经的有效方案,配穴 演示,赶快收藏!

 天地人和00ksak 2021-09-09

导读:中医针灸在治疗和急性缓解女性痛经方面,有显著的疗效。下面跟随胡静医生学习下相关的辨证、治疗方法吧。

针灸治疗痛经的思路与方法

主讲人/胡静


痛经的概述与病因病机

概念: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的病证。

病因:本病发生与受寒饮冷、情志不调、起居不慎、先天禀赋、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机:实证基本病机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虚证基本病机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Image


痛经的辨证与针灸治疗

(一)实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剧烈,痛处拒按。基本病理因素为瘀血。

主穴:中极、地机、三阴交、次髎、十七椎

中极穴:肚脐下四寸

Image

地机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Image

次髎穴: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

Image

十七椎: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注意针尖要斜向上刺入

Image

实性痛经的分证论治:

寒凝血瘀:小腹冷痛,可放射到股内侧及肛门,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胖苔白,脉沉紧。

取穴:主穴+关元、归来(艾灸)

归来: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Image

气滞血瘀:小腹胀痛,可放射到胸胁、乳房,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快下后痛减,舌紫暗或又瘀斑,脉沉弦或涩。

取穴:主穴+太冲、血海、次髎(走罐)

(二)虚证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或腰骶部绵绵隐痛或空痛,痛处喜按。基本病理因素是虚,尤其是阳虚。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

关元:脐正中下三寸

Image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

Image

虚性痛经的分证论治:

肾气亏虚:腰骶部隐痛,经行量少,色红,伴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

取穴:主穴+太溪、肾俞(艾灸)

气血不足:小腹绵绵作痛,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取穴:主穴+气海、脾俞(艾灸)

脾俞(艾灸)

Image

(三)虚实夹杂

痛经中虚证、实证可单独出现,但更多是以虚实夹杂的情况发病,如气虚血瘀、肾虚寒凝、肾虚血瘀等。临床症状为虚证与实证的复合表现,可参考实证、虚证临床表现进行辨证。

主穴:关元   中极   地机   足三里   三阴交   次髎   十七椎

分证论治配穴:

气虚血瘀:主穴+气海、血海、脾俞(艾灸)

肾虚寒凝:主穴+太溪、肾俞、关元(艾灸)、归来(艾灸)

肾虚血瘀:主穴+太溪、血海、肾俞 (艾灸)


痛经发作期的止痛

取穴:三阴交

操作:大幅度提插捻转,要求有强针感,以疼痛消失为度,痛止出针而不需要留针。

三阴交强刺激针法

Image


痛经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 针灸针对原发性痛经效果良好,对继发性痛经需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综合治疗。

2. 针灸治疗应在非经期,意义在于减少发作频率及减轻发作强度;发作期可在远端穴治疗,意义在于即刻止痛。

3. 治疗期间注意避免情志刺激,少食生冷,适当运动。

© 提醒声明文章及图片部分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中若涉及配方针灸等技术,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勿随意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